-
當前位置:首頁 > 創(chuàng)意學院 > 品牌設計 > 專題列表 > 正文
拙政園植物景觀設計方法
大家好!今天讓小編來大家介紹下關于拙政園植物景觀設計方法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對此問題的歸納整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創(chuàng)意嶺作為行業(yè)內(nèi)優(yōu)秀的企業(yè),服務客戶遍布全球各地,相關業(yè)務請撥打電話: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文章目錄列表:
一、蘇州園林的拙政園簡介
拙政園是蘇州園林一日游必去的的景點,也是蘇州四大園林之首,拙政園的歷史悠久,發(fā)生的了許多文人墨客的故事,下面由我為大家整理的蘇州園林的拙政園簡介,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蘇州園林的拙政園簡介
拙政園位于古城蘇州東北隅(東北街178號),是蘇州現(xiàn)存最大的古典園林,占地78畝。拙政園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紀初),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是江南古典園林的代表作品。全園以水為中心,山水縈繞,廳榭精美,花木繁茂,充滿詩情畫意,具有濃郁的江南水鄉(xiāng)特色。花園分為東、中、西三部分,東花園開闊疏朗,中花園是全園精華所在,西花園建筑精美,各具特色。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同時公布的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留園一起被譽為中國四大名園。1997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2007年被國家旅游局評為首批AAAAA級旅游景區(qū)。
蘇州園林的拙政園景點簡介
蘇州拙政園是江南園林的代表,也是蘇州園林中面積最大的古典山水園林。拙政園的布局疏密自然,其特點是以水為主,水面廣闊,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它以池水為中心,樓閣軒榭建在池的周圍,其間有漏窗、回廊相連,園內(nèi)的山石、古木、綠竹、花卉,構成了一幅幽遠寧靜的畫面,代表了明代園林建筑風格。1509年,明代弘治進士、明嘉靖年間御史王獻臣仕途失意歸隱蘇州后,聘著名畫家、吳門畫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參與設計藍圖,歷時16年建成。園的名字暗喻自己把澆園種菜作為自己(拙者)的“政”事。
拙政園中現(xiàn)有的建筑,大多是清咸豐十年(1860)拙政園成為太平天國忠王府花園時重建,至清末形成東、中、西三個相對獨立的小園。
中部是拙政園的主景區(qū),為精華所在。其總體布局以水池為中心,亭臺樓榭皆臨水而建,有的亭榭則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鄉(xiāng)的特色。池廣樹茂,景色自然,臨水布置了形體不一、高低錯落的建筑,主次分明。總的格局仍保持明代園林渾厚、質(zhì)樸、疏朗的藝術風格。西部原為“補園”,其水面迂回,布局緊湊,依山傍水建以亭閣。起伏、曲折、凌波而過的水廊、溪澗則是蘇州園林造園藝術的佳作。東部原稱“歸田園居”,布局以平岡遠山、松林草坪、竹塢曲水為主。配以山池亭榭,仍保持疏朗明快的風格,主要建筑有蘭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綴云峰等,均為移建。
拙政園,這一大觀園式的古典豪華園林,以其布局的山島、竹塢、松崗、曲水之趣,被勝譽為“天下園林之母”。
蘇州園林的拙政園園林特點
以水見長
拙政園據(jù)《王氏拙政園記》和《歸園田居記》記載,園地“居多隙地,有積水亙其中,稍加浚治,環(huán)以林木”,“地可池則池之,取土于池,積而成高,可山則山之。池之上,山之間可屋則屋之。”充分反映出拙政園利用園地多積水的優(yōu)勢,疏浚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彌的個性和特色。拙政園中部現(xiàn)有水面近六畝,約占園林面積的三分之一,“凡諸亭檻臺榭,皆因水為面勢”,用大面積水面造成園林空間的開朗氣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廣林茂”的特點。
早期拙政園,林木蔥郁,水色迷茫,景色自然。園林中的建筑十分稀疏,僅“堂一、樓一、為亭六”而已,建筑數(shù)量很少,大大低于今日園林中的建筑密度。竹籬、茅亭、草堂與自然山水溶為一體,簡樸素雅,一派自然風光。拙政園中部現(xiàn)有山水景觀部分,約占據(jù)園林面積的五分之三。池中有兩座島嶼,山頂池畔僅點綴幾座亭榭小筑,景區(qū)顯得疏朗、雅致、天然。這種布局雖然在明代尚未形成,但它具有明代拙政園的風范。[2]
庭院錯落
拙政園的園林建筑。早期多為單體,到晚清時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首先表現(xiàn)在廳堂亭榭、游廊畫舫等園林建筑明顯地增加。中部的建筑密度達到了16.3%。其次是建筑趨向群體組合,庭院空間變幻曲折。如小滄浪,從文征明拙政園圖中可以看出,僅為水邊小亭一座。而八旗奉直會館時期,這里已是一組水院。由小飛虹、得真亭、志清意遠、小滄浪、聽松風處等軒亭廊橋依水圍合而成,獨具特色。水庭之東還有一組庭園,即枇杷園,由海棠春塢、聽雨軒、嘉實亭三組院落組合而成,主要建筑為玲瓏館。在園林山水和住宅之間,穿插了這兩組庭院,較好地解決了住宅與園林之間的過渡。同時,對山水景觀而言,由于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間的對比襯托,主體空間顯得更加疏朗、開闊。
這種園中園式的庭院空間的出現(xiàn)和變化,究其原因除了使用方面的理由外,恐怕與園林面積縮小有關。光緒年間的拙政園,僅剩下了1.2公頃園地。與蘇州其他園林一樣,占地較小,因而造園活動首要解決的課題是在不大的空間范圍內(nèi),能夠營造出自然山水的無限風光。這種園中園、多空間的庭院組合以及空間的分割滲透”、對比襯托;空間的隱顯結合、虛實相間空間的蜿蜒曲折、藏露掩映;空間的欲放先收、欲揚先抑等等手法,其目的是要突破空間的局限,收到小中見大的效果,從而取得豐富的園林景觀。這種處理手法,在蘇州園林中帶有普遍意義,也是蘇州園林共同的特征。
花木為勝
拙政園向以“林木絕勝”著稱。數(shù)百年來一脈相承,沿襲不衰。早期王氏拙政園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觀取自植物題材,如桃花片,“夾岸植桃,花時望若紅霞”;竹澗,“夾澗美竹千挺”,“境特幽回”;瑤圃百本,花時燦若瑤華。”歸田園居也是叢桂參差,垂柳拂地,“林木茂密,石蘚然”。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蘭如雪。杏花盛開,“遮映落霞迷澗壑”。夏日之荷。秋日之木芙蓉,如錦帳重疊。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獨傲冰霜。有泛紅軒、至梅亭、竹香廊、竹郵、紫藤塢、奪花漳澗等景觀。截至2014年,拙政園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觀取勝的傳統(tǒng),荷花、山茶、杜鵑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僅中部二十三處景觀,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為主景的景觀。如遠香堂、荷風四面亭的荷(“香遠益清”,“荷風來四面”);倚玉軒、玲瓏館的竹(“倚楹碧玉萬竿長”,“月光穿竹翠玲瓏”);待霜亭的桔(“洞庭須待滿林霜”);聽雨軒的竹、荷、芭蕉(“聽雨入秋竹”,“蕉葉半黃荷葉碧,兩家秋雨一家聲”);玉蘭堂的玉蘭(“此生當如玉蘭潔”);雪香云蔚亭的梅(“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聽松風處的松(“風入寒松聲自古”),以及海棠春塢的海棠,柳蔭路曲的柳,枇杷園、嘉實亭的枇杷,得真亭的松、竹、柏等等。
二、拙政園的水景設計運用了哪些手法,營造了怎樣的景觀效果?
就這樣睡覺睡覺就有哪些想法,又要造就主要是為了美化美化美化
三、談談拙政園的水景設計運用了哪些手法,營造了怎樣的景觀效果?
跟著樓主學習。
四、不同建筑類型的植物配置是怎樣的?
1.古典園林建筑與植物配置
中國園林建筑有亭、廊、榭、舫、廳堂、樓閣、塔、館、軒、齋等多種類型,其中亭是中國園林建筑中應用最廣、形式最多樣的一種點景建筑。
亭的形式很多,從平面上分有圓形、長方形、三角形、四角形、六角形、八角形、扇形等,從屋頂形式分為單檐、重檐、三重檐、鉆尖頂、平頂、歇山頂、單坡頂(如扇亭)、褶板頂,從位置分有山亭、半山亭、橋亭、沿山亭、靠墻的半亭、在廊間的廊亭、于路中的路亭等。
亭的形式不同,性質(zhì)不同,對環(huán)境植物的要求也不同。中國人建亭多講究立意,模擬大自然創(chuàng)造一種感人的氣氛,而這種氣氛的創(chuàng)造,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周圍的植物配置。
在古典園林中,有將亭建于大片叢林之中,使亭若隱若現(xiàn),令人有深郁之感。在叢植林木配置中,可以用同一個樹種種植成林。蘇州留園的舒嘯亭,四周遍植楓樹,每至秋日,丹楓絢麗、景色秀麗。如用多種樹種配置,則要注意樹的方向及地的高低是否適于多種樹種、樹葉色彩的調(diào)和對比,常綠樹與落葉樹的多少、開花季節(jié)的先后、樹與亭的式樣以及顏色的襯托等。如蘇州滄浪亭中的滄浪亭,四周林木蔥郁,一派天然野趣圖20。
圖20蘇州滄浪亭
在叢植林木配植中,多種樹種叢植往往以一種或數(shù)種樹木作為主題,尋求意境上的創(chuàng)造,而主題樹種多選擇一些寓有吉祥如意的樹種,如梅、蘭、竹、菊“四君子”,松、竹、梅“歲寒三友”等。
亭旁也常孤植少數(shù)大喬木作為陪襯,同時再以低矮灌木加以襯托,如蘇州拙政園的梧竹幽居亭前的楓楊,起到配景和構圖的作用圖21。
圖21蘇州拙政園梧竹幽居亭
在古典園林中,有許多亭是利用花木為主題來命名的。此種命名方法有畫龍點睛之妙。同時,亭上的匾額、楹聯(lián)的運用,宛若造園者內(nèi)心的獨白,使游人與園主心靈溝通。如蘇州拙政園的雪香云蔚亭,亭內(nèi)的匾額上寫著“山花野鳥之間”,山上林木蔥郁,濃蔭蔽日。亭前掛文征明的對聯(lián)“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把這一景的意境充分體現(xiàn)出來圖22。
圖22蘇州拙政園雪香云蔚亭
圖23蘇州拙政園荷風四面亭
古典園林建筑的廊、榭、舫、樓閣等不同的園林建筑類型,其旁的植物主要根據(jù)這些建筑物的外形特征及意境要求進行布置。建筑物前還應留出少許的空地,以便游人活動,視野開闊,便于憑眺。
總之,園林中的各種建筑物,無論位于山上或水涯,必翼以樹木,不使孤立。
2.現(xiàn)代園林建筑與植物配置
現(xiàn)代園林建筑的植物配置同樣要注意建筑的形象、色彩、質(zhì)感與外圍自然環(huán)境的協(xié)調(diào),同樣要用植物的四季變化襯托建筑的呆板、單調(diào)的景觀。杭州花港觀魚牡丹亭,四周蒼松盤曲,構骨、火棘成片,幾塊湖石與一串紅、書帶草使其更富自然野趣。如杭州龍井寺玉泓池畔的玲瓏多姿的假山上,矗立著一座小巧的梅花形五角小亭,態(tài)勢傲然。這是清初時所筑的“江湖一勺亭”,假山旁植以高大的沙樸、枇杷、冬青等植物,使亭更為古樸自然。
蘇州虎丘后山攬月榭,建于1982年。四面竹樹成林,景色幽曠宜人?;⑶饸v來宜于賞月,水榭為觀看月亮靜影沉璧,提供了一個絕妙的賞景點圖24。
圖24蘇州虎丘攬月榭
蘇州虎丘冷香閣,四周植有紅綠梅數(shù)百株。每值仲春,滿院梅花冷艷芬芳,幽香撲鼻。冷香閣院墻外壁,嵌有“冷香閣”三個篆字,竹叢、七葉樹及墻壁上爬滿的地錦使整個畫面極富畫意圖25。
圖25蘇州虎丘冷香閣
總之,在各種不同園林綠地中,如能將建筑與植物合理配置,便會使之成為園林整體中一個完美的組合。
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拙政園植物景觀設計方法問題和相關問題的解答了,如有疑問,可撥打網(wǎng)站上的電話,或添加微信。
推薦閱讀:
室內(nèi)設計好學嗎-沒基礎可以嗎(室內(nèi)設計好學嗎-沒基礎可以嗎貼吧)_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