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位置:首頁 > 創(chuàng)意學院 > 空間設計 > 專題列表 > 正文
世界服裝風格變遷(世界服裝風格變遷史)
大家好!今天讓創(chuàng)意嶺的小編來大家介紹下關(guān)于世界服裝風格變遷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對此問題的歸納整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創(chuàng)意嶺作為行業(yè)內(nèi)優(yōu)秀企業(yè),服務客戶遍布全國,設計相關(guān)業(yè)務請撥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錄:
一、人類穿著的變遷
服裝既作為人類文明與進步的象征,同時也是一個國家、民族文化藝術(shù)的組成部分,因此對一個民族對服裝來說,是隨著民族文化的延續(xù)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的,它不僅具體地反映了人們的生活形式和生活水平,而且形象地體現(xiàn)了人們的思想意識和審美觀念變化和升華。服裝的實用性與美觀性是服裝界起源問題的癥結(jié)。中國的服裝一開始就伴隨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素質(zhì)一同誕生和發(fā)展的,中原地區(qū)是漢文化的發(fā)源地,也是東方經(jīng)濟文化最古老最發(fā)達的中心。加之良好的地理環(huán)境,呈現(xiàn)出放射狀向四方影響和傳播。中國民族服裝的發(fā)展也正是在這種文化的發(fā)展基礎上,即與時代相符的縱向發(fā)展的道路上,走過了5000年的歷史。從上古至封建社會滅亡,中國服裝在幾千年的演變過程中,以長袍服飾為主——高領闊袖、長衣拖地以及直線正裁法和交領等為特征。歷代統(tǒng)治階級所推行的服裝顯示著等級服冠制度,在幾千年的歷史中保持和發(fā)展著。雖然隨著改朝換代以及時間的推移,中國服裝不斷地出現(xiàn)新式樣,而且朝代之間也有著明顯的區(qū)別,但又不是截然無連續(xù),而是一步一步地沿續(xù)與交錯著向前發(fā)展。例如,古樸的秦漢服裝,富麗的隋唐五代服裝,高雅的宋裝,堂皇的明裝,華貴的清裝,它們雖然是社會歷史發(fā)展的產(chǎn)物,但卻顯示著社會經(jīng)濟和政治的相互聯(lián)系,其中最典型的莫過于唐代的服裝。從魏晉南北朝開始直到盛唐之后,其主要是漢族服裝與西北地區(qū)其他民族的橫向發(fā)展關(guān)系。在這幾百年的時間里,中國處于從一個個分裂走各統(tǒng)一,封建社會在經(jīng)濟、政治、文化方面都處于上升時期。尤其當盛唐成為亞洲各民族經(jīng)濟文化交流中心的時期,更是中國文化史上最光輝的一頁。
從古至今我們?nèi)祟惔┮路难葑兎浅?彀我們來看一看以前的人。
在這一時期里大量地吸收印度和伊朗的文化,并融于中國的文化之中,這可以從壁畫、石刻、書、畫、繡、陶俑及服裝之中充分體現(xiàn)出來。唐代的婦女服飾,是歷代服飾中的佼佼者,衣料質(zhì)地考究,選型雍容華貴而大膽,裝扮配飾富麗堂皇而考究。其形制雖然仍是漢隋遺風的延續(xù),但是多受北方少數(shù)民族鮮卑人的影響,同時也受到西域涌進來的文化藝術(shù)的影響。
二、美國20世紀50年代服飾風格什么樣(圖片)?
美國20世紀50年代服飾風格具體如下:
1、新風貌(new look)
1947年2月17日,克里斯蒂-迪奧(Christian Dior)在巴黎推出以“花冠”命名的系列時裝,這個設計可以說是震驚了整個世界!幾乎世界所有的媒體都以其為頭版頭條。有人甚至驚呼:是Dior的“New Look”真正的結(jié)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讓人們遭受戰(zhàn)爭重創(chuàng)的心靈重歸美好與寧靜。
新風貌具有19世紀上層婦女的那種高貴、典雅的服裝風格,但運用新的技術(shù)和新的設計手法,重新演繹,表現(xiàn)出的女性化與戰(zhàn)爭時期的男性化形成強烈的對比。
袖子長度通常到小臂中央,即所謂3/4袖,里面襯以長手套。圓潤平滑的自然肩線,用乳罩整理的高挺的豐胸,連接著束細的纖腰,用裙撐撐起來的寬擺大長裙,長過小腿肚子,離地20CM,搭配細跟高跟鞋,整個外形十分優(yōu)雅,女性味十足。
2、雞尾酒裝
這是克里斯蒂-迪奧(Christian Dior)在1948年推出的新樣式,其設計的要點是前胸開領比較低,吊帶在肩膀靠近手臂的位置,胸部和肩膀較為暴露。
領口成V形或心形,裙身則有A字裙或直身式。裙長至小腿,比正式的晚禮服稍短,非常適合在時間較早的社交活動中穿著,是介于休閑和正式晚禮服之間的一種服裝。
3、風衣外套
寬松過膝的長外套亦是本季標志性的服裝,但多選擇皮質(zhì)或其他挺括的面料來營造硬朗的線條,同時搭配腰帶,凸顯柔美感,與內(nèi)里的無袖收腰連衣裙相呼應。
4、裙子
裙子有兩種,一種是包得緊緊的,另一種則是稍寬松的百褶喇叭裙。百褶喇叭裙很費料,所以最初在面臨饑荒的歐洲推廣十分艱難,結(jié)果在富裕的美國首先流行起來。
5、牛仔褲
便宜及耐穿的牛仔布以前是干粗活的工人及牛仔的服飾,在50年代大為流行,任何年齡及階層的人都穿在身上。馬龍白蘭度、占士甸的牛仔褲配皮夾克的性感坯子、流氓形象更被當時千萬的叛逆青年抄襲。
擴展資料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后,西方服裝不再像戰(zhàn)前“男軍裝,女工裝”的單一裝扮。在社會變化和一批設計師的努力下,創(chuàng)造了50年代西方高級時裝的輝煌,成為永遠的經(jīng)典,載入了時裝的史冊,也使高級時裝業(yè)的發(fā)展達到了劃時代的高峰。
20世紀50年代是時尚界擁躉服裝新定位、新色彩、和新剪裁的時代。在這個標志性的時期,人們逐漸摒棄了如海報女郎、和鄉(xiāng)村搖滾服裝的復古花哨明艷風。
50年代是一個紙醉金迷,優(yōu)雅奢華的“Gossip Girl”盛行的閃耀年代。它更彰顯了女性之為女性的特點:精致、優(yōu)雅、奢華而甜美浪漫,并縈繞著我們回味至今。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新風貌
參考資料來源:鳳凰網(wǎng)-西方史上最優(yōu)雅的20世紀50年代的服飾有多美
三、休閑裝發(fā)展歷史
1.服裝的發(fā)展史是怎樣的
我們身邊的一切都在發(fā)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身上的衣服已 經(jīng)拋棄了難洗的布料、簡單的款式、無益身體的原料,而是換成了容 易清洗、美觀大方、對人們的身體有一定益處并符合時代的服飾。
一些防火、防水、防凍等擁有特種功能的服飾正在走進我們的生 活,人們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選取適合自己的服飾。 未來將是一個豐 富多姿的服裝世界,相信我們所有人都在期待這一時刻的到來。
從古至今,人類離不開衣、食、住、行。然而衣是最重要的,無 論社會經(jīng)濟多么發(fā)達,無論人類科學技術(shù)多么高超,人類還是離不開 不斷發(fā)展的服裝。
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們就開 始用一些樹葉、野草來包圍自己 的身體,后來漸漸地改用捕獵后, 得到的獸皮縫制成衣服披在身上。 經(jīng)過了很長時間,隨著人類文明 的不斷發(fā)展,人們開始對衣服的 材料有了要求,于是一些單一的 布料開始進入人們的生活中。
現(xiàn)如今,我們身上服裝的布 料不但質(zhì)量越來越好,顏色越來 越多,而且做成的服裝樣式也層出不窮,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 常見的布料有滌綸的、棉布的、紗料的等等,還有一些新型的服 裝材料也正在走進人們的生活。
布料的顏色也由原來的單一色變成現(xiàn) 在的多種顏色,還有各種圖案。服裝的樣式和功能的繁多,更是讓人 們目不暇接。
在我們這個世界的大家庭中,生活著不同膚色、不同國籍的人, 因而大家有著不同的生活習俗,包括服裝風格。 例如,有一些地方的 人喜愛穿長袍,而有一些地方的人則喜歡穿上衣和褲子…… 走進服裝店,我們會發(fā)現(xiàn)各種各樣的服裝,鮮艷的顏色和漂亮的 款式琳瑯滿目。
有適合年輕人穿的、適合老年人穿的、適合兒童穿的 和休閑的、商務的、成熟的、青春靚麗的等等,不同年紀和不同身份 的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來選擇服裝。 。
2.服裝發(fā)展的歷史有哪些
作為高級的物種,人類具有很多獨特之處,比如,在一切生物當 中,衣服是人所特有的東西,只有人類才穿衣服。
那么人類為什么要 穿衣服呢?關(guān)于這個問題的答案,說法各異。一種說法是,人穿衣是為了抵御寒冷,保護身體。
這種說法最為 普遍,強調(diào)了衣服的功能。另^種說法是,為“悅己者”而穿,穿衣是為了別人看到的時候 一高笑為了得執(zhí)異性#賞的目光。
這種說法也有人認可,它強調(diào)了衣服的美學價值。無論最初人們開始穿戴服裝的目的如何,在歷史不斷向前發(fā)展的 長河中,人類進化到一定階段,服裝文化已經(jīng)成了人類物質(zhì)文明和精 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縱觀服裝的發(fā)展,它也有一部屬于自己的歷 史,也可將其劃分為一門歷史學科,即服裝史。所謂服裝史,是指把 服裝的演化進程記錄下來的歷史。
3.要短一點,不要太長1:春秋時期小故事兩篇2:服裝的歷史演變3:貨
中國服裝歷史悠久,可追溯到遠古時期.在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穴曾發(fā)掘出約 1.8萬年前的骨針.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也有管狀骨針等物出土.可以推斷,這些骨針是當時縫制原始衣服用的.中國人的祖先最初穿的衣服,是用樹葉或獸皮連在一起制成的圍裙.后來,每個朝代的服飾都有其特點,這和當時農(nóng)、牧業(yè)及紡織生產(chǎn)水平密切相關(guān).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男女衣著通用上衣和下裳相連的“深衣”式.大麻、苧麻和葛織物是廣大勞動人民的大宗衣著用料.統(tǒng)治者和貴族大量使用絲織物.部分地區(qū)也用毛、羽和木棉纖維紡織織物.漢代,絲、麻纖維的紡績、織造和印染工藝技術(shù)已很發(fā)達,染織品有紗、綃、絹、錦、布、帛等,服裝用料大大豐富.出土的西漢素紗禪衣僅重49克,可見當時已能用桑蠶絲制成輕薄透明的長衣.隋唐兩代,統(tǒng)治者還對服裝作出嚴格的等級規(guī)定,使服裝成為權(quán)力的一種標志.日常衣料廣泛使用麻布,裙料一般采用絲綢.隨著中外交往增加,服式也互有影響,如團花的服飾是受波斯的影響;僧人則穿著印度式服裝“袈裟”.現(xiàn)今日本的和服仍保留著中國唐代的服裝風格.唐宋到明代服式多是寬衣大袖,外衣多為長袍.清代盛行馬褂、旗袍等滿族服式,體力勞動者則穿短襖長褲.近代,由于紡織工業(yè)的發(fā)展,可供制做服裝的織物品種和數(shù)量增加,促進了服裝生產(chǎn).辛亥革命后,特別是五四運動后吸收西方服式特點的中山服、學生服等開始出現(xiàn).1950年以后,中山服幾乎已成為全國普遍流行的服裝,袍褂幾近消失.隨著大量優(yōu)質(zhì)面料的出現(xiàn),服裝款式也有發(fā)展.現(xiàn)代服裝設計已成為工藝美術(shù)的一個分支,而服裝生產(chǎn)已經(jīng)實現(xiàn)工業(yè)化大批量生產(chǎn)。
4.服裝的發(fā)展歷程有哪些
服裝在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早期就已出現(xiàn),古代人把身邊能找到的各種材料做成粗陋的“衣服”,用以護身。
人類最初的衣服是用獸皮制成的,包裹身體的早期“織物”用麻類纖維和草制成。在原始社會階段,人類開始有簡單的紡織生產(chǎn),采集野生的紡織纖維,搓績編織以供服用。
隨著農(nóng)、牧業(yè)的發(fā)展,人工培育的紡織原料漸漸增多,制作服裝的工具由簡單到復雜不斷發(fā)展,服裝用料品種也日益增加??椢锏脑稀⒔M織結(jié)構(gòu)和生產(chǎn)方法決定了服裝形式,用粗糙堅硬的織物只能制做結(jié)構(gòu)簡單的服裝,有了更柔軟的細薄織物才有可能制出復雜而有輪廓的服裝。
古老的服裝是腰帶,用以掛上武器等必需物件。裝在腰帶上的獸皮、樹葉以及編織物,就是早期的裙子。
服裝能保護人體,維持人體的熱平衡,以適應氣候變化的影響。服裝在穿著中要使人有舒適感,影響舒適的因素主要是用料中纖維性質(zhì)、紗線規(guī)格、坯布組織結(jié)構(gòu)、厚度以及縫制技術(shù)等。
服裝的裝飾功能表現(xiàn)在服裝的美觀性,滿足人們精神上美的享受。影響美觀性的主要因素是紡織品的質(zhì)地、色彩、花紋圖案、坯布組織、形態(tài)保持性、懸垂性、彈性、防皺性、服裝款式等。
5.我國服飾的發(fā)展歷史是什么樣的
服飾是人類特有的勞動成果,它既是物質(zhì)文明的結(jié)晶,又具有精神文明的含意。
幾乎是從服飾起源的那天起,人們就已將其生活習俗、審美情趣、色彩愛好,以及種種文化形態(tài),都積淀于服飾之中,構(gòu)筑成了服飾文化的精神文明內(nèi)涵。中國服飾如同中國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滲透影響而生成的。
漢唐(公元前206—公元907年)以來,尤其是后來大量吸納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來文化的優(yōu)秀結(jié)晶,才演化成整體的所謂中國以漢族為主體的服飾文化。清代(公元1644—公元1911年)男子的服飾以長袍馬褂為主。
在清代可謂滿、漢服飾并存。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漢族婦女則以上衣下裙為時尚。
婦旗袍女服飾的樣式及品種至清代也愈來愈多樣,如背心、裙子、大衣、圍巾、腰帶……層出不窮。風行于20世紀20年代的旗袍,脫胎于清代滿族婦女服裝,是由漢族婦女在穿著中吸收西洋服裝式樣不斷改進而定型的。
從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國旗袍風行了20多年,款式幾經(jīng)變化,如領子徹底擺脫了老式樣,讓女性體態(tài)和曲線美充足顯示出來,正適合當時的風尚。 后來,旗袍還傳至國外,為他國女子效仿穿著。
6.簡述一下中國的服飾發(fā)展歷史
一、先秦時期:婦女 *** 褲子穿裙子,人們常說的衣裳指的是衣服和裙子,上為衣,下為裳。
二、漢朝時期:最有名的是留仙裙,而且漢朝女人每層衣服的領子必須露出。層層疊疊可以超過3層,名曰三重衣。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這時的條紋間色裙走紅,飄逸的長裙是諸位貴族女士的標配,而曳地五尺是常用標準,寬大的袖口綴有不同顏色的袖貼,條紋間色長裙讓視覺很有跳躍感。 四、隋唐時期:隋朝時隋文帝厲行節(jié)儉,衣著簡樸,不注重服裝的等級尊卑,在位時平時只戴烏紗帽。
到唐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服飾也趨向于表現(xiàn)自由、豐滿、肥壯的藝術(shù)風格。唐朝時期的女子服飾,可謂中國服裝中最為精彩的 篇章,其冠服之豐美華麗,妝飾之奇異紛繁,都令人目不暇接。
五、宋遼夏金元: 宋代基本保留了漢民族服飾的風格,遼、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飾則分別具有契丹、黨項、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點。各民族服飾再度交流與融合。
六、明代: 恢復漢族的傳統(tǒng),明太祖朱元璋重新制定漢服服飾制度。明代皇帝戴烏紗折上巾(烏紗翼善冠),帽翅自后部向上豎起。
明初要求衣冠恢復唐制,其法服的式樣與唐代相近,只是將進賢冠改為梁冠,又增加了忠靖冠等冠式。 七、清代: 清王朝取代朱明,即以暴力手段推行剃發(fā)易服,按滿族習俗統(tǒng)一男子服飾。
順治九年(1652),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從此廢除了濃厚漢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發(fā)挽髻,著寬松衣,穿長統(tǒng)襪、淺面鞋;清時則剃發(fā)留辮,辮垂腦后,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tǒng)靴。
但官民服飾依律涇渭分明。 八、民國時期: (1)男裝:民國初年出現(xiàn)西裝革履與長袍馬褂并行不悖的局面。
穿著中西裝都戴禮帽,被認為是最莊重的服飾。20年代前后出現(xiàn)中山裝、逐漸在城市普及。
廣大農(nóng)村一直沿用傳統(tǒng)的襖褲,頭戴氈帽或斗笠,腳著自家縫納的布鞋。 (2)女裝:辛亥革命帶來了多樣化,一身襖褲之外,又多穿用襖裙套裝。
20年代以來,婦女喜愛旗袍,旗袍逐漸成為時裝而不衰。 九、現(xiàn)代服飾:中山裝漸成男子主體服裝,此外流行過軍便裝,人民裝;女裝受蘇聯(lián)影響,連衣裙風靡城市,此外還流行過列寧裝等。
但在農(nóng)村,上衣下褲一直是大多數(shù)農(nóng)民的傳統(tǒng)裝束。1978年后,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體現(xiàn)時代精神、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服飾如雨后春筍般發(fā)展起來,面貌簇新。
擴展資料: 關(guān)于介紹中國服飾歷史的書籍:《中國服飾簡史》、《中國服裝發(fā)展簡史》等。 《中國服飾簡史》內(nèi)容:“文化簡史”系列叢書共10本,從中國人文化生活的各部類入手,歷時性地介紹中國人知行合一的生活情趣,高尚優(yōu)雅的審美理念,以及傳承有序、豐富多姿的文化積累,從而為當代人的生活文化與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提供啟示。
《中國服裝發(fā)展簡史》:共分十一章,以時間為順序,系統(tǒng)地介紹了中國原始社會到民國時期服飾藝術(shù)的發(fā)展及演變,其中包括各朝代歷史思想簡介、服裝形制、穿著方式、首飾佩飾等,并附有230幅插圖,使廣大讀者在參讀過程中,能夠掌握中國歷代服裝發(fā)展的脈絡,并希冀透過這面歷史的鏡子,深刻感受到中國“衣冠王國”之美名。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中國服飾史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中國服飾簡史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中國服裝發(fā)展簡史》。
7.中國近代服裝發(fā)展史
清末漢族婦女穿披風、襖裙。
披風是清代婦女的外套,作用與男褂相似,其制為對襟、大袖、下長及膝。披風之上,裝有低領,點綴著各式珠寶。
披風的里面,還有大襟、大襖小襖,小襖是婦女的貼身內(nèi)衣,顏色大多用紅、桃紅、水紅之類。婦女的下裳,多為裙子,顏色以紅為貴。
裙子的樣式,初期尚保存著明代習俗,有鳳尾裙及月華裙等。清代氅衣為清代宮廷婦女服飾,氅衣與襯衣款式大同小異。
襯衣為圓領、右衽、捻襟、直身、平袖、無開氣的長衣。氅衣則左右開衩開至腋下,開衩的頂端必飾有云頭,且氅衣的紋樣也更加華麗,邊飾的鑲滾更為講究。
在咸豐時,京城貴族婦女衣飾鑲滾花邊的道數(shù)越來越多。民國時,女裝在上衣下裙最為流行,上衣有衫、襖、背心、,樣式有對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變化,領、袖、襟、擺多鑲滾花邊或刺繡紋樣,衣擺有方有圓、寬瘦長短的變化也較多。
而旗袍本為滿清旗人之袍,現(xiàn)已成中國代表服飾,從清末到30年代,旗袍在袖子及下擺部分,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變化:袖子從寬到窄,從長到短;下擺從長到短,再由短到長,完全隨著時代變遷。30年代上海時裝連衣裙是部分留學生及文藝界人士回國帶進了中國的。
解放后有中山裝及解放鞋,文革時常穿的服飾。改革開放后流行西服。
8.中國近現(xiàn)代服裝發(fā)展史
1、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后近代服飾:中國進入了近代。
帝國主義的侵略,逐步使我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同時,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影響也日趨擴大,衣冠服飾隨之而發(fā)生變化。
婦女發(fā)飾,隨著社會風氣的轉(zhuǎn)變而不斷變化。男子的服裝主要有長袍、馬褂、等等。
其中長袍、馬褂,為《服制》中規(guī)定的服飾,一般用于交際。婦女服飾中最大的特點,是普遍穿著旗袍。
旗袍本是滿族婦女喜愛的服裝,旗袍源于滿族婦女服飾中的旗裝。滿族旗袍主要特點為寬大、平直,衣長及足,材料多用綢緞,衣上繡滿花紋,領、衣、襟、裾都滾有寬闊的花邊。
穿旗裝時,梳旗髻、穿旗鞋。2、(19世紀20年代)民國初年的服飾:民國初年女裝在這一時期上衣下裙最為流行,上衣有衫、襖、背心、,樣式有對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變化,領、袖、襟、擺多鑲滾花邊或刺繡紋樣,衣擺有方有圓、寬瘦長短的變化也較多。
二十年代,旗袍開始普及。其樣式與清末旗裝沒有多少差別。
但不久,袖口逐漸縮小,滾邊也不如從前那樣寬闊。至二十年代末,因受歐美服裝的影響,旗袍的樣式也有了明顯的改變,如有的縮短長度、有的收緊腰身等等。
到了三十年代初,旗袍已經(jīng)盛行。當時的樣式變化主要集中在領、袖及長度等方面。
先流行高領,領子越高越時髦,即使在盛夏,薄如蟬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聳及耳的硬領。漸而又流行低領,領子越低越“摩登”,當?shù)偷綄嵲跓o法再低的時候,干脆就穿起沒有領子的旗袍。
袖子的變化也是如此,時兒流行長的,長過手腕 ;時兒流行短的,短至露肘。民國男子服飾主要有馬褂和長衫。
用作禮服的馬褂、長衫,其款式、質(zhì)料、顏色及尺寸等都有一定的各式。如馬褂,一般都用黑色絲麻棉毛制品為之,對襟窄袖,下長至腹,前襟釘鈕扣五粒。
長衫則用藍色,其形制為大襟右衽,長至踝上二寸,袖長與馬褂并齊。在下擺左右兩側(cè)開衩。
用作便服的馬褂、長衫,顏色可以不拘。3、(19世紀30年代)近代民國中期的男子服飾:民國中期,在流行學生裝的同時,不少知識分子及青年學生還喜歡穿“學生裝”,這種服裝的樣式是方形立領。
穿著這種服裝,能給人一種精神、莊重之感。孫中山先生當時就非常喜歡,所以有“中山裝”之稱。
不過當時的中山裝與現(xiàn)在所稱的中山裝在形式上有所不同。另外還有一種男子服裝“西裝”。
4、二十年代的中晚期二十年代婦女服飾 :總的看來,這個時期的服裝,以采用西式者為多,傳統(tǒng)特色的保留則較少。經(jīng)過一個時期,較普遍地采用了一種既適合于我國婦女穿著,又吸收西式優(yōu)點的服式,即“旗袍”。
除旗袍之外還有襖裙服裝樣式,特點為立領、寬袖口、露肘的短襖及長裙。5、二十年代中晚期:勞動人民的主要服飾為中式衫襖和中式抿襠褲。
這是由勞動人民的經(jīng)濟條件和生活方式所決定的。擴展資料:服飾變遷的影響:服飾是人類特有的勞動成果,它既是物質(zhì)文明的結(jié)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
人類社會經(jīng)過蒙昧、野蠻到文明時代,緩緩地行進了幾十萬年。祖先在與猿猴相揖別以后,批著獸皮與樹葉,在風雨中徘徊了難以計數(shù)的歲月,終于艱難地跨進了文明時代的門檻,懂得了遮身暖體,創(chuàng)造出一個物質(zhì)文明。
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如金裝在佛,其作用不僅在遮身暖體,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幾乎是從服飾起源的那天起,人們就已將其生活習俗、審美情趣、色彩愛好,以及種種文化心態(tài)、宗教觀念,都沉淀于服飾之中,構(gòu)筑成了服飾文化精神文明內(nèi)涵。
中國服飾如同中國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滲透及影響而生成的。漢唐以來,尤其是近代以后,大量吸納與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來文化的優(yōu)秀結(jié)晶,才得以演化成整體的所謂中國以漢族為主體的服飾文化。
這正應驗了美國人類學家英菲的論斷:“一個文化項目是外來滲透的結(jié)果,還是自然獨立發(fā)明的產(chǎn)物,這個問題對于那些注重歷史遺產(chǎn)的人來說是非常關(guān)鍵的,對于那些運用比較研究方法的人來說也是很重要的。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在所有文化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內(nèi)容,最先都是以文化滲透的形式出現(xiàn)的?!?span style="display:none">drl創(chuàng)意嶺 - 安心托付、值得信賴的品牌設計、營銷策劃公司
四、服裝歷史變化(簡潔說明)
最早的服裝應該是在勞動中起源的。相傳,古時炎帝神農(nóng)氏的形象是:身著紅色襦 ,臂膊上戴有形似臂箍的東西,小腿著綁腿,頭戴鳥羽帽,足踏皮制鞋,手執(zhí)農(nóng)具,儼然是一幅農(nóng)人的畫像。而傳說中老百姓民頭上戴的不是羽毛帽,而是戴尖帽或圓筒高帽。傳說中的形象描繪可能是出自對出土文物中某些形象的分析;可是史前毫無記錄,確實難以置信,所以也可能是出于后人的揣度。
在古代的黃帝、堯舜時期開始有了衣裳,結(jié)束了史前那種圍披狀態(tài)。人們穿著這種式樣的衣裳,拜祭祖先和天地。人們從經(jīng)驗中得知,早晨天未亮時,天空是黑色(稱"玄"),上衣如天,所以用玄色;而大地為黃色,下裳如地,服色即用黃色,以此表達對天和地的崇拜。遠古時期,以上衣下裳代表服式,又有上衣下裳相連的"深衣制",這種深衣形式在那時男女沒區(qū)別。
魏晉服裝
魏晉服裝服飾雖然保留了漢代的基本形式,但在風格特征上,卻有獨到突出的地方,這與當時的藝術(shù)品和工藝品的創(chuàng)作思路有密切關(guān)系,其風格的同一性比較明顯。
公元六世紀波斯圖案花紋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對當時的紡織、服裝以及其他裝飾物,都產(chǎn)生了不小的影響。這一點在敦煌壁畫上多有反映。
魏晉時期規(guī)定宮中朝服用紅色,常服用紫色。白色為平民百姓服色。這時的服式仍以襦、裙為主,裘是非正式衣服。婦女裝飾比較考究,有金環(huán)、銀約指和繞腕的跳脫等。在質(zhì)地上宮中與宮外仍有很大區(qū)別。
魏晉的鎧甲最普遍的形式是兩襠鎧,長至膝上,腰部以上是胸背甲有的用小甲片編綴而成,有的用整塊大甲片,甲身分前后兩片,肩部及兩側(cè)用帶系束。胸前和背后有圓護。因大多以銅鐵等金屬制成,并且打磨的得極光,頗似鏡子。在戰(zhàn)場上穿"明光鎧",由于太陽的照射,會發(fā)出耀眼的"明光",所以這樣稱呼。這種鎧甲的樣式很多,而且繁簡不一,有的只是在 襠的基礎上前后各加兩塊圓護,有的則裝有護肩、護膝,復雜的還有重護肩。身甲大多長至臀部,腰間用皮帶系束。
南北朝服裝
南朝服式以襦裙為主,婦女尤其以著裙為正統(tǒng),不穿裙而露褲的人,被看做是沒禮貌的行為。當時女子頭上包白綸巾(是一種配有青絲帶的頭巾,傳說在三國時諸葛亮平時戴此頭巾),衣袖長而且窄并加以縷雕花紋。跳舞者穿長衫,并在身上披掛很長的帶子,頭上束紈巾。
南北朝服式還有"袍"和"衫",衫在晉時已是必著衣的一種。"裘"在此時極為珍貴,以貂裘為最。" "是少年喜愛的衣物,浮薄少年更喜愛有色之" "、"襦"、"帔"、"鶴氅",這些都是此時普及的衣裝。
南朝服式基本上繼承魏晉,由于戰(zhàn)亂和國度的頻繁更替,反映在著裝方面也有變化。江南衣式比北方短小,但當時卻流行戴小帽穿大衣的風氣,有時將一只袖分成兩只,一條裙截成兩裙,有的款式大領大帶,有的衣窄袖小,有的裙長曳地,有的衣長蔽腳。 南朝的朝服仍是玄衣。服飾用料有規(guī)定,三品官以下的不得穿用雜色綺做的衣服,六品官以下者只能穿七彩綺,不可使用羅綃。南朝的藝術(shù)品與服飾風格一脈相承,許多出土的陶俑形象,向我們展示了細腰圓臉型的女子,面目神情十分娟秀,尤其出自江南的俑塑特點更突出,這與服飾的拖地長裙和寬衣披帶均十分協(xié)調(diào)一致。
北朝的服式,官宦正式場合穿著朱色單衣,便服和軍服以 為主。穿紅色袍就佩帶金帶,穿小袖長身袍則用金玉帶。平民婦女以襦襖為常服,這與南朝并無兩樣。北朝時期著裝衣料中綾錦最為華貴。
南北朝的卷草花紋是在漢代的云紋圖案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敦煌造井(單獨適合紋樣)、三角形花(適合紋樣)和條狀花(二方連續(xù))、飛天、云紋等動態(tài)形象巧妙地結(jié)合起來,既古樸、秀麗,又含蓄柔和。當時的毛織毯、麻布和絲綢都是盛行的產(chǎn)品。
西周服裝
西周的建立,使社會生產(chǎn)力大大發(fā)展和提高了,物質(zhì)明顯豐富起來,社會秩序也走向條理化,并有了規(guī)章制度。服飾形制也由于尊卑等級的存在、禮儀的需要而進一步規(guī)范化,被納入"禮治"范圍,尊卑貴賤,各有分別。
這時候服飾的專用界限等級標志開始清晰,品種類別也相應地增加,像宮室中拜天地、敬鬼神時專有祭禮服,上朝大典時有朝會服,軍事之中專有從戎服,婚嫁之儀專用婚禮服,吊喪時又有喪服。衣裳雖然還是采用上衣玄下裳黃,但在官職服飾中增加了裳前襟的大帶(大帶是用絲織或緙制成,寬四寸)、玉 (以玉為原料,以絲帶連系在腰間的掛飾)。另外在服色上也開始有了等級差別。西周的服式除寬衣長帶的特有風格以外,還吸收了北方鮮卑族(今錫伯族)以帶鉤束腰的服飾花色(在絲帶的接頭處,以金、銀、銅或鐵等金屬制成的精細的勾或扣)。
秦代服裝
秦漢時期由于國家統(tǒng)一,服裝風格也趨于一致。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幅員廣大、民族眾多的封建統(tǒng)一國家。秦王政當上始皇帝之后,立即著手推行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quán)的措施,如統(tǒng)一度量衡、刑律條令等,其中也包括衣冠服飾制度。不過,由于秦始皇當政時間太短,服飾制度僅屬初創(chuàng),還不完備,只在服裝的顏色上做了統(tǒng)一。秦始皇深受陰陽五行學說影響,相信秦克周,應當是水克火,因為周朝是"火氣勝金,色尚赤",那么秦勝周就是水德,顏色崇尚黑色。這樣,在秦朝,黑色為尊貴的顏色,衣飾也以黑色為時尚顏色了。
秦代鎧甲戰(zhàn)服我們從出土文物中可以看見。在陜西臨潼出土的陶俑所著鎧甲應是秦兵俑中最為常見的鎧甲樣式,是普通戰(zhàn)士的裝束,這類鎧甲有如下特點: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壓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壓上片,以便于活動。從胸腹正中的中線來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間向兩側(cè)疊壓,肩部甲片的組合與腹部相同。在肩部、腹部和頸下周圍的甲片都用連甲帶連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釘,其數(shù)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不超過六枚。甲衣的長度,前后相等,下擺一般多為圓形。
漢代服裝
中國完整的服裝服飾制度在漢朝確立的。漢代染織工藝、剌繡工藝和金屬工藝發(fā)展較快,推動了服裝裝飾的變化。
西漢建立時基本上沿用秦朝的服制。東漢時期穿黑色衣服必配紫色絲織的裝飾物。祭祀大典上通用的是"長冠服"。皇后的祭祀服是:上衣用紺色,下裳用皂色?;屎蟮男Q服,上衣用青色,下裳用縹色(淺黃色)。漢文帝當政時比較儉樸,自己穿黑色絲織衣、皮鞋。一般官員要穿禪衣,又名"祗服"。在西漢時期二百年之中,服飾實行"深衣制",它的特點是象蟬一樣的頭冠(帽子)、紅色的衣服、象田字狀的領子、戴玉 、紅色的鞋。深衣形制是上衣下裳相連接縫在一起,做祭服的中衣,要緣黑色邊,作為朝服的中衣,需緣紅色邊,當時男女服用極為普遍。服飾總稱"禪衣"。禪衣是單層的外衣。禪衣里面有中衣、深衣,其形與禪衣無大區(qū)別,只是袖形有變化,都屬于單層布帛衣裳。官員在上朝時都要穿黑色禪衣。
漢衣款式以衣襟分類,可以劃分兩種:一為"曲裾禪衣",即開襟是從領曲斜至腋下;一為直裾禪衣,是開襟從領向下垂直,此種禪衣又稱" "。曲裾,即為戰(zhàn)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到東漢,男子穿深衣的已經(jīng)不多了,一般為直裾衣,但并不能作為正式禮服。這種服式既長又寬,從款式上官民服用基本沒有差別,但從原料和顏色上,卻可明顯顯示等級的不同。
漢代朝服的服色有具體規(guī)定,一年四季按五時著服,即春季用青色;夏季用紅色;季夏用黃色;秋季用白色;冬季用黑色。
漢代著衣有七個特點:
穿外衣時,由于領大而且彎曲,穿衣時必需暴露中衣的領型;
穿衣必用*料做里;
袖寬為一尺二寸;
衫無袖;
穿皮毛服裝時裘毛朝外;
腰帶極為考究,所用帶鉤以金制成各種獸形,如螳螂形或琵琶形。形象十分生動有趣。一般長度在一寸半至六寸之間,是衣裳中間顯要的裝飾物。漢帶鉤從形、色和工藝上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較比西周和戰(zhàn)國時期,在設計和制作方面都要精美得多。因此頗受男人們的喜愛,佩戴者很多;
男子保持佩刀習俗,但所佩之刀有形無刃,因此失去了實際價值,主要是顯示儀容。
漢代祭服延用"大制度",遵從古禮穿冕服佩綬、佩玉?;实?、公卿、諸侯均用大,只是在所系玉石的串珠或絲繩的質(zhì)地上加以區(qū)別?;侍?、太后、公卿夫人等的祭服(謁廟服)、親蠶服、朝見服和婚禮服的形式都采用深衣制。
漢時勞動女子總是上穿短襦,下穿長裙,膝上裝飾長長垂下的腰帶。勞動男子常服是上身穿襦,下身穿犢鼻褲,并在衣外圍罩布裙;這種裝束不分工奴、農(nóng)奴、商賈、士人都一樣。
春秋戰(zhàn)國服裝
由于連年戰(zhàn)爭,戰(zhàn)國時期各種禮儀逐漸廢除不用。戰(zhàn)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各諸侯國的服飾,由于風土所限,相應地產(chǎn)生一些變化。從近年來湖南長沙出土的戰(zhàn)國楚墓中的彩繪木俑身上,可以看到當時很有代表性的服飾特點。這時候的服飾以沿寬邊的下身纏繞式的肥大衣服。其纏繞是將前襟向后身圍裹,即采取橫線與斜線的空間互補,獲得靜中有動和動中有靜的裝飾效果。因為衣料比較輕薄,為了防止薄衣纏身,所以采用平挺的錦類織物鑲邊,邊上再裝飾云紋圖案,即"衣作繡,錦為沿",將實用與審美巧妙地結(jié)合。這些構(gòu)思與制作方法都充分體現(xiàn)了古人設計的智慧與聰敏。 戰(zhàn)國時期男子著裝,衣長不過膝,以連續(xù)矩紋和條紋作裝飾,此種圖案與當時的漆器器皿邊飾十分相似。
男裝以交叉領、窄袖、腰間束帶為基本樣式。戰(zhàn)國時期的帶鉤質(zhì)地多為金、銀、銅、鐵、玉,在帶鉤上刻有花紋,有時也鑲上綠松石,顯示尊貴富有。還有一種金銀錯的手工工藝,對金石進行加工后,其外觀更加精致華貴。戰(zhàn)國時期的冶鐵業(yè)比較興旺,可以制做男人身上懸掛的銅刀;工藝也屬上乘,如一種二十五公分長的小彎刀,刀背上雕刻有各式花紋,當時廣為人們喜愛和佩帶,名為"容刀"。這時的掛刀,已不完全為實用,很大程度上裝飾取代了實用。
商代服裝
中國古代的殷商時期開始有了文字,那時的文字絕大多數(shù)是象形字,甚至是圖畫。從甲骨文中我們可以見到衣、履、黃裳、帶、袂等反映服飾著裝的字樣。從出土的人物形象中,看到的玉佩、玉環(huán)、耳墜、項飾、笄、梳,以及絲綢、麻布和銅飾,分辨出精美的飾物和考究的衣物,但這些均為貴族所有。說明服裝與服飾體系正進一步完善。
衣、裳、冠、履、帽、襪等服飾形制的不斷出現(xiàn),表明人們對服裝的理解也日益提高,逐漸從單純的實用功能,向裝飾點綴方向發(fā)展,從而使古代服飾趨向完整和統(tǒng)一。
唐代服裝
唐朝還流行女子穿"胡服"。"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裝。腰帶形式也深受胡服影響。在此以前,人們的腰飾是以金銀銅鐵,這時候流行系"蹀躞帶",帶上有金飾,并扣有短而小的小帶以作系物之用。這種腰帶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后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響逐漸減弱,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到了中晚唐時期,這種特點更加明顯,一般婦女服裝,袖寬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的貴族禮服,一般多在重要場合穿著,穿著這種禮服,發(fā)上還簪有金翠花鈿,所以又稱"鈿釵禮衣"。
唐高宗以后,以紫色為三品官的服色;淺緋色為五品官服色,深綠色為六品官服色,淺綠色為七品官服色,深青色為八品官服色,淺青色為九品官服色,黃色為宮外之人及庶民服色。
唐裝還對鄰國有很大的影響。比如日本和服從色彩上大大吸取了唐裝的精華,朝鮮服也從形式上承繼了唐裝的長處。唐裝襦裙線條柔長,十分優(yōu)美自如,用料主要是絲織品,因此它的衣物以"軟"和"飄柔"著稱。唐裝本身品類多,善變化,從外形到裝飾均大膽吸收外來服飾特點,多以中亞、印度、伊朗、波斯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飾為參考,充實唐代服飾文化,使得唐代服飾豐富多采富麗堂皇,風格獨特奇異多姿,成為中國歷史服飾中的一朵奇葩,世人矚目。
宋代服裝
宋朝歷史以平民化為主要趨勢,服裝也質(zhì)樸平實,反映時代傾向。
宋代女子服裝分三種:一為自皇后、貴妃至各級命婦所用的"公服",一為平民百姓所用的吉兇服稱"禮服";一為日常所用的常服。
宋裝繼承唐裝,女服仍以衫、襦、襖、背子、裙、袍、褂、深衣為主。絕大部分是直領對襟式,無帶無扣,頸部外緣縫制著護領。服式采用衣袖相連的裁剪方式。有的限于面料的幅寬,因而在衣片的背部或袖椿部分采用接縫和貼邊裝飾。單夾衣有前身短后身長的式樣,也有無袖的大背心式樣。出土的衣服都在領邊、袖邊、大襟邊、腰部和下擺部位分別鑲邊或繡有裝飾圖案,采用印金、刺繡和彩繪工藝,飾以牡丹、山茶、梅花和百合等花卉。
宋代品官制度基本上沿襲前代,因此宮中的官服也與前代相仿,分為朝服、祭服、公服、戎服、喪服和時服。朝服是紅衣紅裳,內(nèi)穿白色羅質(zhì)中單,外系羅料大帶,并有緋色羅料蔽膝,身掛錦綬、玉 、玉釧,下著白綾襪黑皮履。除這種朝服是統(tǒng)一樣式外,官職的高低是以搭配的不同來區(qū)別的。主要是在有無禪衣(中單)和錦綬上的圖案上作級別變化。穿朝服時必戴"進賢冠"(一種涂漆的梁冠帽),"貂蟬冠"(又名"籠巾",是以藤絲編成形,上面涂漆的冠帽),獬豸冠(屬進賢冠一類)。
公服即常服,又名"從省服",以曲領大袖,腰間束革帶為主要形式,另有窄袖式樣也。這種服式以用色區(qū)別等級。如九品官以上用青色;七品官以上用綠色;五品官以上用朱色;三品官以上用紫色。到宋元豐年間用色稍有更改,四品以上用紫色;六品以上用緋色;九品以上用綠色。按當時的規(guī)定,服用紫色和緋色(朱色)衣者,都要配掛金銀裝飾的魚袋,高低職位以此物加以明顯的區(qū)別。
時服是按季節(jié)賜發(fā)給官臣的衣物。上至將相皇帝大將下至侍衛(wèi)步軍,賜發(fā)的品種有袍、襖、衫、袍肚、褲等。所賜之服大部分是織有鳥獸的錦紋。
宋代男子除在朝的官服以外,平日的常服也是很有特色的,常服也叫"私服"。宋官與平民百姓的燕居服形式上沒有太大區(qū)別。只是在用色上有較為明顯的規(guī)定和限制。
宋時常服有如下幾種:
"袍"有寬袖廣身和窄袖窄身兩種類型,有官職的是錦袍,無官職的是白布袍。
"襦"、"襖"為平民日常穿用的必備之服。
"短褐"是一種既短又粗的布衣,為貧苦人服。
" 衫",這是一種裳下擺接一橫 的男人長衫。
"裳",沿襲上衣下裳的古制。是冕服、朝服或私居服的式樣。宋時也有上衣下裳的穿法。男子也穿用對領鑲黑邊飾的長上衣配黃裳。居家時不束帶,待客時束帶。
"直裰"是一種比較寬大的長衣。由于下擺無衩而背部卻有中縫而稱"直裰"。
"鶴氅",寬長曳地,是一種用鶴毛與其他鳥毛合捻成絨織成的裘衣,十分貴重。
此外宋代男式衣著,還有布衫和羅衫。內(nèi)用的叫汗衫,有交領和頜領形式。質(zhì)料很考究,多用綢緞、紗、羅。顏色有白、青、皂(黑)、杏黃、茶褐等。襖的質(zhì)料有布、綢、羅、錦、 絲和皮。襖的用色有青、紅、棗紅、墨綠、鵝黃等幾種。貴族褲子的質(zhì)地也十分講究,多以紗、羅、絹、綢、綺、綾,并有平素紋、大提花、小提花等圖案裝飾,褲色以駝黃、棕、褐為主色。
元代服裝
元代是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時代,服裝服飾也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特點。元太祖成吉思汗自1206年建都,滅西夏、金之后,民族組成主要以蒙古族為主。元代由于民族矛盾比較尖銳,長期處于戰(zhàn)亂狀態(tài),紡織業(yè)、手工業(yè)遭到很大破壞。宮中服制長期延用宋式。直到l321年元英宗時期才參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連下裳上緊下短,并在腰間加襞積,肩背掛大珠的"質(zhì)孫服"制,漢人稱"一色衣"或"質(zhì)孫服"。這是承襲漢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點的服制。
"質(zhì)孫服"服用面很廣,大臣在內(nèi)宮大宴中可以穿著,樂工和衛(wèi)士也同樣服用。這種服式上、下級的區(qū)別體現(xiàn)在質(zhì)地粗細的不同上。天子的有十五個等級(以質(zhì)分級層次〉。每級所用的原料和選色完全統(tǒng)一,衣服和帽子一致,整體效果十分出色。比如衣服若是金錦剪茸,其帽也必然是金錦暖帽;若衣服用*皮,其帽必定是白金答子暖帽。天子夏服也有十五等級,與冬裝類同。百官的冬服有九個等級,夏季有十四個等級,同樣也是以質(zhì)地和色澤區(qū)分。
"比肩"、"比甲"也是常服。"比肩"是一種有里有面的較馬褂稍長的皮衣,元代蒙人稱之為"襻子答忽"。"比甲"則是便于騎射的衣裳,無領無袖,前短后長,以襻相連的便服。 元代男子的公服多隨漢族習俗,常服的外面,罩一件短袖衫子,婦女也有這種習俗(稱為襦裙半臂)。
元代女服分貴族和平民兩種樣式。貴族多為蒙人,以皮衣皮帽為民族裝,貂鼠和羊皮制衣較為廣泛,式樣多為寬大的袍式、袖口窄小、袖身寬肥,由于衣長曳地,貴夫人外出行樂時,必須有女奴牽拉。這種袍式在肩部做有一云肩,即所謂"金繡云肩翠玉纓",十分華美。作為禮服的袍,面料質(zhì)地十分考究,采用大紅色織金、錦、蒙茸和很長的氈類織物。當時最流行的服用色彩以紅、黃、綠、褐、玫紅、紫、金等為主。 元代平民婦女穿漢族的襦裙,半臂也頗為通行,漢裝的樣子常在宮中的舞蹈伴奏人身上出現(xiàn),唐代的窄袖衫和帽式也有保存。此外受鄰國高麗的影響,都城的貴族后妃們也有模仿高麗女裝的習俗。
明代服裝
到明代服裝出現(xiàn)了許多新的變化,最突出的特點是以前襟的紐扣代替了幾千年來的帶結(jié)。但是紐扣并非始于明代,從元代的辮線襖子腰圍部分曾經(jīng)見到過釘紐扣的形式。紐扣的使用也是一種變革,體現(xiàn)著時代的進步。另外理學盛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服裝風格。
明裝與唐裝相比,在于衣裙比例的明顯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長,逐漸拉長上裝,縮短露裙的長度。衣領也從宋代的對領蛻變成以圓領為主。
明代女裝上衣是三領窄袖,身長三尺,露裙二、三寸。當時揚州流行一種新式樣:女衫長二尺八寸,袖子寬一尺二寸,外護袖鑲錦繡,冬季鑲貂狐皮。裙裝在明代初年用色偏向淺淡。裙褶十分盛行,有細密褶紋,也有大褶紋。褶紋裝飾十分講究。有一種名為彩條裙,每條選用一種顏色緞,每條色緞上繡出花鳥紋飾,帶邊鑲以金線可成為獨立的條帶,將數(shù)條這樣的各種彩條拼合在腰帶上,就成為彩條飄舞的裙子,因此取名"鳳尾裙"。有的還將整塊緞料用手工做成細褶紋,取名"百褶裙",一種二十四褶裙取名"玉裙"。 明代還有一種特殊式樣的帔子,由于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這種帔子出現(xiàn)在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得此名。到宋代將它列入禮服行列之中。明代服用此式較為普遍,它的形狀宛如一條長長的彩色掛帶,每條霞帔寬三寸二分,長五尺七寸,服用時繞過脖頸,披掛在胸前,由于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墜子,因此越發(fā)顯得高貴。
有一種出自元代的無領對襟馬甲,又稱"比甲",是宮廷中皇后的專用服式。后來逐漸傳入民間,擴大了服用范圍。比甲盛行于明代中期,主要受青年婦女的偏愛。從形式上看與隋唐時期的半臂有淵源關(guān)系,后來清代出現(xiàn)的馬甲,就是這種比甲的變形。
明式服裝的另一個特色是襟上佩佳飾物,并且十分醒目。都是些金、珠、玉等材料做成的各種飾物。其中垂掛在胸前的叫"墜領";系在前襟的叫"七事";走起路來有響聲的叫"禁步",這些佩飾統(tǒng)稱"雜佩"。另有一種特別的佩飾,是在一條金鏈上,以環(huán)相連掛著四件小物件:即鑷子、牙簽、耳挖子和小刀,是些婦女的生活實用品。
明代男裝以方巾圓領為代表形式,儒生所著 衫與當今舞臺上京劇書生的服飾極為相似。其特點是寬袖、皂(黑)色緣邊,青圓領、皂絳軟巾垂帶。
官服是云緞圓領袍,另有外加云緞外套的穿法。這種袍長離地一寸,袖長過手,袖椿(指袖身)寬一尺,袖口寬九寸。
水田衣是明代一般婦女服飾,是一種以各色零碎錦料拼合縫制成的服裝,形似僧人所穿的袈裟,因整件服裝織料色彩互相交錯形如水田而得名。它具有其它服飾所無法具備的特殊效果,簡單而別致,所以在明、清婦女中間贏得普遍喜愛。據(jù)說在唐代就有人用這種方法拼制衣服。
清代服裝
清朝是以滿族統(tǒng)治者為主的政權(quán)機構(gòu),滿族旗人的風俗習慣影響著中原地區(qū)。幾千年來世代相傳的傳統(tǒng)服制度,由于滿族八旗兵的進關(guān)而遭到破壞??梢哉f這種變革,是中國傳統(tǒng)服制的又一次飛躍,是歷史上"胡服騎射"、"開放唐裝"之后的第三次明顯的突變。
歷時數(shù)千年的寬袍大袖、拖裙盛冠、瀟灑富麗、纖細柔弱,與衣身修長、衣袖短窄的滿裝形式,形成鮮明的對比。旗裝以它用料節(jié)省,制作簡便和服用方便,取代了古代的衣裙的繁復,這是后人易于接受的主要原因。
滿族的旗裝,外輪廓呈長方形,馬鞍形領掩頰護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盤紐為飾,假袖二至三幅,馬蹄袖蓋手,鑲滾工藝裝飾,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馬褂。其造型完整嚴謹,呈封閉式盒狀體,因此形象肅穆莊重,清高不凡,而獨樹一幟,突破了幾千年來飄逸的塔形衣冠。時至今日,它對現(xiàn)代服裝也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隨時代發(fā)展,經(jīng)過加工曲線突出修長秀麗的旗袍,已經(jīng)形成了漢民族的服飾代表,顯示了東方女性的溫柔與內(nèi)涵,具有永恒存在的價值。
旗袍或短裝有琵琶襟、大襟和對襟等幾種不同形式。與其相配的裙或褲,以滿地印花、繡花和裥等工藝手段作裝飾。襟邊、領邊和袖邊均以鑲、滾、繡等為飾。清初滿族婦女與男人的裝扮相差不多,不同之處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辮。滿族婦女不纏足、不穿裙,衣外坎肩與衫齊平,長衫之內(nèi)有小衣,相當于漢族婦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稱"烏龍"。
傳統(tǒng)民族服裝 - 旗袍馬褂
馬褂、旗袍是清代男女的典型服飾?,F(xiàn)已成為中國的傳統(tǒng)服裝。
馬褂是一種穿于袍服外的短衣,衣長至臍,袖僅遮肘,主要是為了便于騎馬,故稱為"馬褂"。滿人初進關(guān)時,只限于八旗士兵穿用。直到康熙雍正年間,才開始在社會上流行,并發(fā)展成單、夾、紗、皮、棉等服裝,成為男式便衣,士庶都可穿著。之后更逐漸演變?yōu)橐环N禮儀性的服裝,不論身份,都以馬褂套在長袍之外,顯得文雅大方。
馬褂的樣式有琵琶襟、大襟、對襟三種。琵琶襟馬褂,因其右襟短缺,又叫缺襟馬褂,穿上它可以行動自如,常用作出行裝。大襟馬褂,則將衣襟開在右邊,四周用異色作為緣邊,一般作常服使用。對襟馬褂,其服色在各個時期有多種變化:初沿天青色,至乾隆中期,又尚玫瑰紫,后又推崇深絳色(人稱"福色"),到了嘉慶年間,則流行泥金及淺灰色。大袖對襟馬褂可代替外褂而作為禮服使用,顏色多用天青色,大小官員在謁客時常穿此服,因其身長袖窄,也稱作"長袖馬褂"。
馬褂中有一種顏色不能隨便使用,那就是黃色。黃馬褂,是皇帝特賜的服裝。穿著這種賜服的人,主要有三類:一是隨皇帝"巡幸"的侍衛(wèi),稱為"職任褂子";二是行圍校射時,中靶或獲獵多者,稱為"行圍褂子";三是在治事或戰(zhàn)事中建有功勛者,稱為"武功褂子",這些人還要被載入史冊。只有這種御賜的馬褂才可以隨時穿著。
旗袍是我國一種富有民族風情的婦女服裝,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由于滿族稱為"旗人",故將其稱之為"旗袍"。在清代,婦女服飾可謂是滿漢并存。清初,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中期,滿漢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后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日盛,甚至出現(xiàn)了"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的情況,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于此時在一些達官貴婦中流行起來。
到了20世紀20年代,受西方服飾影響,經(jīng)改進之后的旗袍逐漸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來。這種旗袍是漢族婦女在吸收西洋服裝樣式后,通過不斷改進,才進入千家萬戶的。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改良后的旗袍在20世紀30年代,幾乎成為中國婦女的標準服裝。
以上就是關(guān)于世界服裝風格變遷相關(guān)問題的回答。希望能幫到你,如有更多相關(guān)問題,您也可以聯(lián)系我們的客服進行咨詢,客服也會為您講解更多精彩的知識和內(nèi)容。
推薦閱讀:
盜墓gl完結(jié)小說排行榜(盜墓gl完結(jié)小說排行榜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