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課程與教學評價的類型(簡述課程與教學評價的類型包括)
大家好!今天讓小編來大家介紹下關于簡述課程與教學評價的類型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對此問題的歸納整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創(chuàng)意嶺作為行業(yè)內優(yōu)秀企業(yè),服務客戶遍布全國,留學、移民相關業(yè)務請撥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錄:
一、從評價方法來看課程評價分為什么
根據(jù)評價的方法不同,可以分為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定性評價是用分析綜合、比較分類等方法對評價資料進行的質的分析,一般不會用到數(shù)據(jù)分析。定量評價就是對評價資料用數(shù)理統(tǒng)計、多元分析、等數(shù)學上的統(tǒng)計方法來進行的評價,和質性分析的最大區(qū)別就是運用到了數(shù)據(jù)分析。
根據(jù)評價主體的不同可以分為內部評價和外部評價外部評價是指被評價者意以外的專業(yè)人員進行的評價,評價的可以是統(tǒng)計性分析也可以是文字描述。我們經(jīng)歷的大部分評價都是這類。內部評價就是指自我評價,課程設計者或者使用者自己進行的評價。
根據(jù)評價的作用的不同,可以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
診斷性評價是指學期開始前的或者教學活動開始前,為了了解學生現(xiàn)在的學習情況而進行的評價,為了了解學生的準備程度對學生做一個適當?shù)陌才?,比如說高二文理分科前的評價,再比如老師進行的摸底考試都是屬于診斷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改進教學活動而進行的教學評價,目的就是為了給老師以反饋,改進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活動。比如課堂提問、單元測驗等。
總結性評價又稱為終結性評價,就是指在一個大的學習階段、一個學期或一門課結束后對學生學習進行的評價,是為了評定學生的成績,預言學生以后的在教學活動中成功的可能性。比如期末考試等。
二、課程與教學評價有哪幾種基本取向?每種取向的本質是什么
課程與教學評價的取向是指每一種課程評價所體現(xiàn)的特定的價值觀,它實際上是對課程評價的本質的集中概括,支配著評價的具體模式和操作取向。從取向的維度,我們可以把迄今為止紛繁復雜的課程與教學評價歸納為三種,即“目標取向的評價”、“過程取向的評價”、“主體取向的評價”。
三、按照評價功能的不同,教學評價可分為哪些種類
(1)根據(jù)評價在教學活動中發(fā)揮作用的不同,可把教學評價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三種類型。[2]
診斷性評價
診斷性評價是指在教學活動開始前,對評價對象的學習準備程度做出鑒定,以便采取相應措施使教學計劃順利、有效實施而進行的測定性評價。診斷性評價的實施時間,一般在課程、學期、學年開始或教學過程中需要的時候。其作用主要有二:一則,確定學生的學習準備程度。二則,適當安置學生。
形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為調節(jié)和完善教學活動,保證教學目標得以實現(xiàn)而進行的確定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價。形成性評價的主要目的是改進、完善教學過程,步驟是:
①確定形成性學習單元的目標和內容,分析其包含要點和各要點的層次關系。
②實施形成性測試。測試包括所測單元的所有重點,測試進行后教師要及時分析結果,同學生一起改進、鞏固教學。
③實施平行性測試。其目的是對學生所學知識加以復習鞏固,確保掌握并為后期學習奠定基礎。
總結性評價
總結性評價是以預先設定的教學目標為基準,對評價對象達成目標的程度即教學效果做出評價。總結性評價注重考察學生掌握某門學科的整體程度,概括水平較高,測驗內容范圍較廣,常在學期中或學期末進行,次數(shù)較少。
按評價所參照的標準劃分:(1)目標參照評價
(2)常模參照評價。
(2)根據(jù)評價所運用的方法和標準不同,可分為:相對性評價和絕對性評價。[3]
相對性評價
相對評價法是從評價對象集合中選取一個或若干個對象作為基準,將余者與基準做比較,排出名次、比較優(yōu)劣的評價法。相對評價法便于學生在相互比較中判斷自己的位置,激發(fā)競爭意識。
絕對性評價
絕對評價法是在被評價對象的集合以外確定一個客觀標準,將評價對象與這一客觀標準相比較,以判斷其達到程度的評價方法。
絕對評價設定評價對象以外的客觀標準,考察教學目標是否達成,可以促使學生有的放矢,主動學習,并根據(jù)評價結果及時發(fā)現(xiàn)差距,調整自我,具有明顯的教育意義。
四、什么是課程與教學評價的主要功能
一教學評價是依據(jù)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并為教學決策服務的活動。教學評價是研究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價值的過程。教學評價一般包括對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手段、教學環(huán)境、教學管理諸因素的評價,但主要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和教師教學工作過程的評價。 教學評價的兩個核心環(huán)節(jié):對教師教學工作(教學設計、組織、實施等)的評價——教師教學評估(課堂、課外)、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 ——即考試與測驗。 評價的方法主要有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
[編輯本段]教學評價的作用
1、 診斷作用
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可以了解教學各方面的情況,從而判斷它的質量和水平、成效和缺陷。全面客觀的評價工作不僅能估計學生的成績在多大程度上實現(xiàn)了教學目標,而且能解釋成績不良的原因,并找出主要原因??梢娊虒W評價如同身體檢查,是對教學進行一次嚴謹?shù)目茖W的診斷。
2、 激勵作用
評價對教師和學生具有監(jiān)督和強化作用。通過評價反映出教師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成績。經(jīng)驗和研究都表明,在一定的限度內,經(jīng)常進行記錄成績的測驗對學生的學習動機具有很大的激發(fā)作用,可以有效地推動課堂學習。
3、 調節(jié)作用
評價發(fā)出的信息可以使師生知道自己的教和學的情況,教師和學生可以根據(jù)反饋信息修訂計劃,調整教學的行為,從而有效的工作以達到所規(guī)定的目標,這就是評價所發(fā)揮的調節(jié)作用。
4、 教學作用
評價本身也是種教學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學生的知識、技能將獲得長進,智力和品德也有進展。 教學評價的方法:測驗、征答、觀察提問、作業(yè)檢查、聽課和評課等。
[編輯本段]教學評價的要求
1、 明確多次評價的目的和評價對象,以解決評價的方向性問題。 2、 明確每次評價的內容,評價的具體目標。 3、 明確為評價而準備的條件。 4、 對評價資料進行客觀、科學的判斷。
[編輯本段]教學評價的類型
根據(jù)評價在教學活動中發(fā)揮作用的不同,可把教學評價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三種類型。
(1)診斷性評價
診斷性評價是指在教學活動開始前,對評價對象的學習準備程度做出鑒定,以便采取相應措施使教學計劃順利、有效實施而進行的測定性評價。診斷性評價的實施時間,一般在課程、學期、學年開始或教學過程中需要的時候。其作用主要有二:一則,確定學生的學習準備程度。二則,適當安置學生。
(2)形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為調節(jié)和完善教學活動,保證教學目標得以實現(xiàn)而進行的確定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價。形成性評價的主要目的是改進、完善教學過程,步驟是: ①確定形成性學習單元的目標和內容,分析其包含要點和各要點的層次關系。 ②實施形成性測試。測試包括所測單元的所有重點,測試進行后教師要及時分析結果,同學生一起改進、鞏固教學。 ③實施平行性測試。其目的是對學生所學知識加以復習鞏固,確保掌握并為后期學習奠定基礎。
(3)總結性評價
總結性評價是以預先設定的教學目標為基準,對評價對象達成目標的程度即教學效果做出評價??偨Y性評價注重考察學生掌握某門學科的整體程度,概括水平較高,測驗內容范圍較廣,常在學期中或學期末進行,次數(shù)較少。 按評價所參照的標準劃分:(1)目標參照評價 (2)常模參照評價
[編輯本段]教學評價的一般方法
(1)絕對評價法
絕對評價法是在被評價對象的集合以外確定一個客觀標準,將評價對象與這一客觀標準相比較,以判斷其達到程度的評價方法。 絕對評價設定評價對象以外的客觀標準,考察教學目標是否達成,可以促使學生有的放矢,主動學習,并根據(jù)評價結果及時發(fā)現(xiàn)差距,調整自我,具有明顯的教育意義。
(2)相對評價法
相對評價法是從評價對象集合中選取一個或若干個對象作為基準,將余者與基準做比較,排出名次、比較優(yōu)劣的評價法。相對評價法便于學生在相互比較中判斷自己的位置,激發(fā)競爭意識。
(3)個體內差異評價法
個體內差異評價是以評價對象自身狀況為基準,對評價對象進行價值判斷的評價方法。在這種方法中,評價對象只與自身狀況進行比較,包括自身現(xiàn)在成績同過去成績的比較,以及自身不同側面的比較(如將學業(yè)測驗結果與智能測驗結果相比較,根據(jù)二者的相關程度確定學生的努力程度等)。 個體內差異評價法比較充分地照顧到學生的個性差異,力圖減輕評價對象的壓力。但是,它只是使評價對象與自身狀況進行比較,既不是按照一定客觀標準進行評價,亦無評價對象間的相互衡量,容易導致信度降低,學生自我滿足,因此常與絕對評價、相對評價結合使用。
[編輯本段]教學評價的發(fā)展趨勢
首先,在評價主體上,更加強調學生的自評。 其次,在評價功能上,更加注重發(fā)揮評價的教育功能。 再次,在評價類型上,更加重視實施形成性評價。 最后,在評價方法上,更多采用絕對評價法。
[編輯本段]教學評價的原則
1.客觀性原則
客觀性原則是指在進行教學評價時,從測量的標準和方法到評價者所持有的態(tài)度,特別是最終的評價結果,都應該符合客觀實際,不能主觀臆斷或參入個人情感。因為教學評價的目的在于給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以客觀的價值判斷,如果缺乏客觀性就失去了意義,因此而導致教學決策的錯誤。
2.整體性原則
整體性原則是指在進行教學評價時,要對組成教學活動的各方面做多角度,全方位的評價,而不能以點代面,一概而論。由于教學系統(tǒng)的復雜性和教學任務的多樣化,使得教學質量往往從不同的側面反映出來,表現(xiàn)為一個由多因素組成的綜合體。因此,為了反映真實的教學效果,必須把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綜合起來,使其相互參照,以求全面準確的判斷評價客體的實際效果,但同時要把握主次,區(qū)分輕重,抓住主要的矛盾,在決定教學質量的主導因素。
3.指導性原則
指導性原則是指在進行教學評價時,不能就事論事,而是要把評價和指導結合起來,要對評價的結果進行認真分析,從不同的角度找出因果關系,確認產(chǎn)生的原因,并通過及時的,具體的啟發(fā)性的信息反饋,使被評價者明確今后的努力方向。
4.科學性原則
這條原則是指在進行教學評價時,要從教與學相統(tǒng)一的角度出發(fā),以教學目標體系為依據(jù),確定合理的統(tǒng)一的評價標準,認真編制、預試、修訂評價工具;在此基礎上,使用先進的測量手段和統(tǒng)計方法,依據(jù)科學的評價程序和方法,對獲得的各種數(shù)據(jù)進行嚴格的處理,而不是依靠經(jīng)驗和直覺進行主觀判斷。
二、
[編輯本段]教學評價的作用
1、 診斷作用
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可以了解教學各方面的情況,從而判斷它的質量和水平、成效和缺陷。全面客觀的評價工作不僅能估計學生的成績在多大程度上實現(xiàn)了教學目標,而且能解釋成績不良的原因,并找出主要原因??梢娊虒W評價如同身體檢查,是對教學進行一次嚴謹?shù)目茖W的診斷。
2、 激勵作用
評價對教師和學生具有監(jiān)督和強化作用。通過評價反映出教師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成績。經(jīng)驗和研究都表明,在一定的限度內,經(jīng)常進行記錄成績的測驗對學生的學習動機具有很大的激發(fā)作用,可以有效地推動課堂學習。
3、 調節(jié)作用
評價發(fā)出的信息可以使師生知道自己的教和學的情況,教師和學生可以根據(jù)反饋信息修訂計劃,調整教學的行為,從而有效的工作以達到所規(guī)定的目標,這就是評價所發(fā)揮的調節(jié)作用。
4、 教學作用
評價本身也是種教學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學生的知識、技能將獲得長進,智力和品德也有進展。 教學評價的方法:測驗、征答、觀察提問、作業(yè)檢查、聽課和評課等。
[編輯本段]教學評價的要求
1、 明確多次評價的目的和評價對象,以解決評價的方向性問題。 2、 明確每次評價的內容,評價的具體目標。 3、 明確為評價而準備的條件。 4、 對評價資料進行客觀、科學的判斷。
[編輯本段]教學評價的類型
根據(jù)評價在教學活動中發(fā)揮作用的不同,可把教學評價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三種類型。
(1)診斷性評價
診斷性評價是指在教學活動開始前,對評價對象的學習準備程度做出鑒定,以便采取相應措施使教學計劃順利、有效實施而進行的測定性評價。診斷性評價的實施時間,一般在課程、學期、學年開始或教學過程中需要的時候。其作用主要有二:一則,確定學生的學習準備程度。二則,適當安置學生。
(2)形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為調節(jié)和完善教學活動,保證教學目標得以實現(xiàn)而進行的確定學生學習成果的評價。形成性評價的主要目的是改進、完善教學過程,步驟是: ①確定形成性學習單元的目標和內容,分析其包含要點和各要點的層次關系。 ②實施形成性測試。測試包括所測單元的所有重點,測試進行后教師要及時分析結果,同學生一起改進、鞏固教學。 ③實施平行性測試。其目的是對學生所學知識加以復習鞏固,確保掌握并為后期學習奠定基礎。
(3)總結性評價
總結性評價是以預先設定的教學目標為基準,對評價對象達成目標的程度即教學效果做出評價??偨Y性評價注重考察學生掌握某門學科的整體程度,概括水平較高,測驗內容范圍較廣,常在學期中或學期末進行,次數(shù)較少。 按評價所參照的標準劃分:(1)目標參照評價 (2)常模參照評價
[編輯本段]教學評價的一般方法
(1)絕對評價法
絕對評價法是在被評價對象的集合以外確定一個客觀標準,將評價對象與這一客觀標準相比較,以判斷其達到程度的評價方法。 絕對評價設定評價對象以外的客觀標準,考察教學目標是否達成,可以促使學生有的放矢,主動學習,并根據(jù)評價結果及時發(fā)現(xiàn)差距,調整自我,具有明顯的教育意義。
(2)相對評價法
相對評價法是從評價對象集合中選取一個或若干個對象作為基準,將余者與基準做比較,排出名次、比較優(yōu)劣的評價法。相對評價法便于學生在相互比較中判斷自己的位置,激發(fā)競爭意識。
(3)個體內差異評價法
個體內差異評價是以評價對象自身狀況為基準,對評價對象進行價值判斷的評價方法。在這種方法中,評價對象只與自身狀況進行比較,包括自身現(xiàn)在成績同過去成績的比較,以及自身不同側面的比較(如將學業(yè)測驗結果與智能測驗結果相比較,根據(jù)二者的相關程度確定學生的努力程度等)。 個體內差異評價法比較充分地照顧到學生的個性差異,力圖減輕評價對象的壓力。但是,它只是使評價對象與自身狀況進行比較,既不是按照一定客觀標準進行評價,亦無評價對象間的相互衡量,容易導致信度降低,學生自我滿足,因此常與絕對評價、相對評價結合使用。
[編輯本段]教學評價的發(fā)展趨勢
首先,在評價主體上,更加強調學生的自評。 其次,在評價功能上,更加注重發(fā)揮評價的教育功能。 再次,在評價類型上,更加重視實施形成性評價。 最后,在評價方法上,更多采用絕對評價法。
[編輯本段]教學評價的原則
1.客觀性原則
客觀性原則是指在進行教學評價時,從測量的標準和方法到評價者所持有的態(tài)度,特別是最終的評價結果,都應該符合客觀實際,不能主觀臆斷或參入個人情感。因為教學評價的目的在于給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以客觀的價值判斷,如果缺乏客觀性就失去了意義,因此而導致教學決策的錯誤。
2.整體性原則
整體性原則是指在進行教學評價時,要對組成教學活動的各方面做多角度,全方位的評價,而不能以點代面,一概而論。由于教學系統(tǒng)的復雜性和教學任務的多樣化,使得教學質量往往從不同的側面反映出來,表現(xiàn)為一個由多因素組成的綜合體。因此,為了反映真實的教學效果,必須把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綜合起來,使其相互參照,以求全面準確的判斷評價客體的實際效果,但同時要把握主次,區(qū)分輕重,抓住主要的矛盾,在決定教學質量的主導因素。
3.指導性原則
指導性原則是指在進行教學評價時,不能就事論事,而是要把評價和指導結合起來,要對評價的結果進行認真分析,從不同的角度找出因果關系,確認產(chǎn)生的原因,并通過及時的,具體的啟發(fā)性的信息反饋,使被評價者明確今后的努力方向。
4.科學性原則
這條原則是指在進行教學評價時,要從教與學相統(tǒng)一的角度出發(fā),以教學目標體系為依據(jù),確定合理的統(tǒng)一的評價標準,認真編制、預試、修訂評價工具;在此基礎上,使用先進的測量手段和統(tǒng)計方法,依據(jù)科學的評價程序和方法,對獲得的各種數(shù)據(jù)進行嚴格的處理,而不是依靠經(jīng)驗和直覺進行主觀判斷。
以上就是關于簡述課程與教學評價的類型相關問題的回答。希望能幫到你,如有更多相關問題,您也可以聯(lián)系我們的客服進行咨詢,客服也會為您講解更多精彩的知識和內容。
推薦閱讀:
簡述網(wǎng)站設計的流程(簡述網(wǎng)站設計的流程及內容)
簡述產(chǎn)品包裝的設計流程(簡述產(chǎn)品包裝的設計流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