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位置:首頁 > 創(chuàng)意學院 > 營銷推廣 > 專題列表 > 正文
南明是朱元璋后代嗎(南明是朱元璋后代嗎知乎)
大家好!今天讓創(chuàng)意嶺的小編來大家介紹下關于南明是朱元璋后代嗎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對此問題的歸納整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開始之前先推薦一個非常厲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鍵生成原創(chuàng)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計劃、工作報告、論文、代碼、作文、做題和對話答疑等等
只需要輸入關鍵詞,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內(nèi)容,有小程序、在線網(wǎng)頁版、PC客戶端和批量生成器
問友Ai官網(wǎng):https://ai.de1919.com。
本文目錄:
南明共存在了多少個政權(quán)?南明的皇帝與崇禎帝又是什么關系呢?
明朝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思宗朱由檢(崇禎帝)在煤山上吊自殺,守住了大明皇室的最后尊嚴。隨后吳三桂打開山海關放清軍南下,清朝入主中原后明朝宗室和文武大臣逃往南方,占據(jù)南方半壁江山對抗清朝,史稱南明,共歷經(jīng)了四帝一監(jiān)國,包括弘光政權(quán)、魯王監(jiān)國、隆武政權(quán)、紹武政權(quán)、永歷政權(quán)及明鄭時期。這幾個皇帝與崇禎帝是什么關系呢?
南明弘光帝:福王—朱由崧
弘光帝朱由菘是福王朱常洵之子,而崇禎帝之父明光宗朱常洛與朱常洵是親兄弟,所以弘光帝與崇禎帝是堂兄弟。1641年李自成攻破洛陽后殺了朱常洵,弘光帝得以逃脫,兩年后襲封了福王的爵位,崇禎帝殉國后他被馬士英、高杰、劉澤清、黃得功、劉良佐等人擁立為監(jiān)國,后稱帝,改元弘光。順治二年清軍攻破南京,弘光帝被叛將田維抓住,弘光政權(quán)僅僅存在八個月就覆滅了,弘光帝也被押往北京,次年被清軍處死。
南明隆武帝:唐王—朱聿鍵
隆武帝朱聿鍵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孫,出自太祖皇帝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桱一脈,與崇禎帝關系比較疏遠,崇禎帝是朱元璋的十三世孫,算起來隆武帝比崇禎帝大了好幾個輩分。1645年弘光帝被清軍俘獲后黃道周、鄭芝龍等人在福建擁立朱聿鍵為帝,改元隆武。隆武帝是南明比較有作為的皇帝,曾經(jīng)聯(lián)絡各地義軍,屢次提議北伐清朝,然而受到魯王政權(quán)的排擠,加上鄭芝龍掌握著大權(quán),最終無所成就。隆武二年清軍進入福建,隆武帝在汀州被俘,落得個絕食身亡的下場。
南明紹武帝:朱聿鐭
紹武帝朱聿鐭是隆武帝的弟弟,同樣是朱元璋的九世孫,與崇禎帝關系疏遠。隆武帝在1646年8月被俘后,朱聿鐭逃往廣州,11月蘇觀生、顧元鏡、林察等人擁立他登基稱帝。由于登基倉促,連龍袍和百官的官服都得借粵劇伶人的戲服,兵力也不強盛,可以說這個政權(quán)是實力最弱的。紹武帝在位僅僅40天清軍就兵臨城下,但是朱聿鐭的主力部隊都調(diào)去與桂王內(nèi)斗了,根本無力阻擋清軍,后來被清軍搜捕關押于東察院,當晚絕食并自縊而死。這氣節(jié)與崇禎帝也頗為相似。
南明監(jiān)國:魯王—朱以海
魯王朱以海出自明太祖朱元第十子魯王朱檀一脈,也比崇禎帝大幾個輩分。弘光帝被俘后張國維、張煌言、錢肅樂等人在紹興擁立他為監(jiān)國,魯王政權(quán)與在福建的隆武政權(quán)相互排擠,并不一致對外。隆武二年清軍攻占浙東,魯王流亡海外。永歷五年入據(jù)舟山,永歷七年清軍攻陷舟山,于是魯王在張名振和張煌言的陪同下取消了監(jiān)國的名義,赴廈門投靠了鄭成功。但是鄭成功不滿朱以海之前大敵當前還與隆武帝相互爭斗,于是在朱以海想要重返南澳島發(fā)展力量時將他沉殺于海中,也有說魯王是病死的。
南明永歷帝:桂王—朱由榔
永歷帝朱由榔是桂端王朱常瀛之子,朱常洵與崇禎帝之父朱常洛是親兄弟,所以永歷帝與崇禎帝是堂兄弟的關系。隆武二年朱由榔襲封桂王的爵位,在廣東肇慶稱監(jiān)國,隆武政權(quán)敗亡后登基稱帝,次年改元永歷,永歷帝也是南明最后一位皇帝了。朱由榔依靠著大西殘部李定國、孫可望等人在西南一帶頑抗的抵擋著清朝,雖然抵御時間較長,但是也阻止不了歷史前進的腳步。
永歷十五年清軍攻入云南,朱由榔逃到緬甸被緬甸國王收留,但是后來吳三桂攻入了緬甸逼迫緬王交出永歷帝,當時的緬甸國王哇達姆摩剛剛弒兄自立,國內(nèi)政權(quán)不穩(wěn),根本無法與吳三桂和大清作對,只能答應交出永歷帝。吳三桂把永歷帝押回云南后擔心如果押到北京路途遙遠,一定會有反清人士解救永歷帝,于是在清朝的同意下在昆明就將永歷帝絞死了。
明鄭時期
永歷帝在位十六年,是最后一位漢人正統(tǒng)皇帝。永歷帝死后臺灣還在鄭氏的手中,且臺灣一直奉明朝為正統(tǒng),沿用永歷的年號。明鄭時期臺灣共經(jīng)歷了五王,歷時二十二年。鄭成功在臺灣建立政權(quán)后將臺灣改稱為東都,其子鄭經(jīng)繼位后改東都為東寧,對內(nèi)仍然奉南明永歷帝為正朔,并且開始有了建國長治的想法,自稱“東寧建國,別立乾坤”,西方稱此時的臺灣為東寧王國,清朝史料中稱此時的臺灣為東寧省。
但雖然臺灣表面上奉明朝為正朔,實際上永歷帝死后再也沒有擁立明朝宗室為帝或者監(jiān)國,臺灣實際上就是以鄭氏集團為首的獨立行政機構(gòu)??滴醵荒昵宄J為收復臺灣的時機成熟了,于是派施瑯率軍兩萬,戰(zhàn)船200余艘從福建漳州出發(fā),向澎湖和臺灣進軍,鄭軍不敵,延平王鄭克塽只得率眾人歸順清朝,至此南明所有政權(quán)全部消亡。
南明皇室和大明有親戚關系嗎?
有關系南明是自公元1644年李自成農(nóng)民軍攻破北京到后來清朝入主中原,明朝宗室先后在南方建立的抵抗政權(quán)的統(tǒng)稱。包括弘光政權(quán)、隆武政權(quán)、魯王監(jiān)國、紹武政權(quán)及永歷政權(quán),前后共歷18年。
南明~南宋~等都是由于政權(quán)移動方向而命名的歷史時間段~不是真正歷史出現(xiàn)的名詞~是史學界提出的~至于北明嘛~這個真沒有~崇禎及其之前的明朝~是大一統(tǒng)的~它和南明(分散政權(quán))明顯是有區(qū)別的~而且差距很大~不可同日而語~(像北宋和南宋~都沒有大一統(tǒng)~歷時也差不多~境況差不多~極其相似~所以史學界這樣命名~)~~或許不科學~~~見笑~
南明是明朝嗎?具體是怎么回事?
崇禎十七年,(1644年)五月初三首先建立。由馬士英、史可法等奉明福王朱由崧監(jiān)國于南京。五月十五日即皇帝位,年號弘光。朱由崧,明神宗之孫,福王朱常洵之子。初封德昌王,進封世子。崇禎十六年嗣封福王。次年初,農(nóng)民軍掃蕩北方,朱由崧流亡淮上。時南京之明殘余勢力議擇君以定南都,然后揮師北上。曾出現(xiàn)擁潞王與擁福王之爭,最后馬士英恃勢逼史可法等同意立福王朱由崧為帝。馬士英等以擁戴有功,把持朝政,起用閹黨余孽,貪贓枉法,與高弘圖等東林余黨針鋒相對。清順治二年三月,寧南侯左良玉稱奉太子密詔,入誅奸臣馬士英以清君側(cè),起于武昌,進逼南京。時清軍迅速南下,連續(xù)破徐州,渡淮河,兵臨揚州城下。隨后,清軍渡長江,克鎮(zhèn)江。弘光帝被迫出奔蕪湖。五月十五日大臣趙之龍、王鋒、錢謙益等獻南京城投降;二十二日朱由崧被獲,解北京處死。弘光政權(quán)覆滅。 [編輯本段]隆武政權(quán) 順治二年閏六月初七,明福建巡撫張肯堂、禮部尚書黃道周及南安伯鄭芝龍、靖虜伯鄭鴻逵等,奉唐王朱聿鍵稱監(jiān)國于福州。閏六月二十七日稱帝,改福州為天興府,以是年為隆武元年。朱聿鍵,朱元璋九世孫,端王朱碩熿之孫。崇禎五年嗣立唐王,九年因率兵勤王擅離南陽獲罪,弘光時獲釋。順治二年五月避亂經(jīng)杭州,適南都已亡,鄭鴻逵等迎之入閩。隆武帝繼位之初,儼然想有所作為,他集廷臣議抗清戰(zhàn)守。即位不及半月,即下詔親征,影響頗大,同時又安撫難民,聯(lián)絡抗清義軍,改變原來弘光朝廷聯(lián)虜滅賊的錯誤政策方針。使得江浙、安徽、江西各地義軍紛起,響應抗清號召。然而隆武卻頗不得勢,其軍政大權(quán)都掌握在地方實力派鄭芝龍手里,就連隆武本人也為其挾制,很快被其掣肘。三年七月,清軍攻下浙東浙南,即揮師南下。鄭芝龍暗中與清軍洽降,撤兵還安平鎮(zhèn)。福建門戶敞開,清軍長驅(qū)直入。隆武帝出奔汀州,八月二十八日被清軍追及擒殺,隆武政權(quán)滅亡。之后鄭芝龍以無大用,被清廷所殺。 隆武帝本人可以說是南明諸帝中最為有能力的皇帝之一,只可惜在錯誤的地點選擇了錯誤的勢力,才使得他無所建樹,最終隆武朝廷的復國計劃稱為了泡影。 [編輯本段]魯王時期 順治二年閏六月二十八日,在浙江余姚、會稽、鄞縣等地抗清義軍及故明官吏縉紳的扶持下,明魯王朱以海監(jiān)國于紹興。朱以海,朱元璋十世孫,魯王朱壽鏞第五子。崇禎十七年二月嗣王位。魯王政權(quán)建立后,控制浙東紹興、寧波、溫州、臺州等地,擁有浙中義師及原明總兵方國安、王之仁部,且憑借錢塘江天險,曾匯兵合攻杭州。但其政權(quán)腐敗,熱衷于與隆武朝爭奪皇統(tǒng),勢同水火。順治三年六月不戰(zhàn)而潰,朱以海出海至舟山。清軍迅速平定浙東,魯王大臣張國維、朱大典、馬士英、孫嘉績、王之仁等先后死,方國安、阮大鋮等降清。該政權(quán)建立不到一年即告滅亡。 [編輯本段]紹武政權(quán) 順治三年十一月初二,大學士蘇觀生、隆武輔臣何吾騶等于廣州擁立朱聿鍵之弟朱聿鐭 為帝,改元紹武。同年十二月十五日,清軍李成棟部攻入廣州,朱聿鐭 等皆死。紹武政權(quán)僅存41天。 [編輯本段]永歷政權(quán) 順治三年十一月十八日,明兩廣總督丁魁楚、廣西巡撫瞿式耜等擁戴桂王朱由榔于肇慶稱帝,以次年為永歷元年。朱由榔,明神宗之孫,桂恭王朱常瀛少子。初封永明王。為人懦弱寡斷,昏庸無能。 正當南明政權(quán)形勢萬分危急之際,大順農(nóng)民軍余部出現(xiàn)在抗清斗爭最前線,挽救了危局。自李自成死后,余部分為二支,分別由郝?lián)u旗、劉體純和李過、高一功率領,先后進入湖南,與明湖廣總督何騰蛟、湖北巡撫堵胤錫聯(lián)合抗清。 1647年,郝?lián)u旗部護衛(wèi)逃來廣西的桂王居柳州,并出擊桂林。年底,大敗清軍于全州,進入湖南。次年,大順軍余部又同何騰蛟、瞿式耜的部隊一起,在湖南連連取得勝利,幾乎收復了湖南全境。這時,廣東、四川等地的抗清斗爭再起,清江西提督金聲桓、清廣東提督李成棟、清廣西巡撫耿獻忠、清大同總兵姜鑲、清延安營參將王永強、清甘州副將米喇印先后反正回歸明朝,清軍后方的抗清力量也發(fā)動了廣泛的攻勢。另外,永歷帝朱由榔還專門派使節(jié)前往川東石柱爭取四川總兵、忠貞侯秦良玉的支持:《春暉堂筆記》寫本卷中《永歷雜記》有一則云:“當入滇之先,遣使往忠州加秦良玉太子太傅,任以四川招討使,仍以鎮(zhèn)東將軍督兵靖川中諸賊。”。一時間,永歷政權(quán)名義控制的區(qū)域擴大到了云南、貴州、廣東、廣西、湖南、江西、四川七省,還包括北方山西、陜西、甘肅三省一部以及東南福建和浙江兩省的沿海島嶼,出現(xiàn)了南明時期第一次抗清斗爭的高潮。 在抗清名將何騰蛟、瞿式耜、堵胤錫、鄭成功等的支持下,尤其是大順、大西農(nóng)民軍與之聯(lián)合抗清,永歷政權(quán)得以生存下來,支撐臺灣及中南、西南數(shù)省半壁江山,聲勢頗大。順治五年春收復了湖廣、湘桂部分地區(qū)。順治九年收復廣西全境。接著北取長沙,東掃江西,收復二州16郡。 但永歷政權(quán)內(nèi)部矛盾重重,各派政治勢力互相攻訐,農(nóng)民軍也倍受排擠打擊,不能團結(jié)對敵,這就給了清軍以喘息之機。1649—1650年,何騰蛟、瞿式耜先后在湘潭、桂林的戰(zhàn)役中被俘犧牲,清軍重新占領湖南、廣西;其他剛剛收復的失地也相繼丟掉了。不久,李過病亡,其子李來亨同其他農(nóng)民軍將領率部脫離南明政府,轉(zhuǎn)移到巴東荊襄地區(qū)組成夔東十三家軍,獨立抗清。這支部隊一直堅持到1664年。 鄭成功勢力范圍示意圖1652年,南明永歷朝廷接受張獻忠部將孫可望、李定國聯(lián)合抗清建議,定都安龍。不久,以大西軍余部為主體的南明軍對清軍展開了全面反擊。李定國率軍8萬東出湖南,取得靖州大捷,收復湖南大部;隨后南下廣西,取得桂林大捷,擊斃清定南王孔有德,收復廣西全??;然后又北上湖南取得衡州大捷,擊斃清敬謹親王尼堪,天下震動。同時,劉文秀亦出擊四川,取得敘州大捷、停溪大捷,克復川南、川東。孫可望也親自率軍在湖南取得辰州大捷。東南沿海的張煌言、鄭成功等的抗清軍隊也乘機發(fā)動攻勢,接連取得磁灶大捷、錢山大捷、小盈嶺大捷、江東橋大捷、崇武海大捷、海澄大捷的一連串勝利,并接受了永歷封號。一時間,永歷政權(quán)名義控制的區(qū)域恢復到了云南、貴州、廣西三省全部,湖南、四川兩省大部,廣東、江西、福建、湖北四省一部,出現(xiàn)了南明時期第二次抗清斗爭的高潮。 之后,劉文秀于四川用兵失利,在保寧戰(zhàn)役中被吳三桂僥幸取勝。而孫可望妒嫉李定國桂林、衡州大捷之大功,逼走李定國,自己統(tǒng)兵卻在寶慶戰(zhàn)役中失利。東南沿海的鄭成功也在漳州戰(zhàn)役中失利。所以明軍在四川、湖南、福建三個戰(zhàn)場上沒能擴大戰(zhàn)果,陷入了與清軍相持的局面。之后李定國與鄭成功聯(lián)絡,于1653年、1654年率軍兩次進軍廣東,約定與鄭會師廣州,一舉收復廣東,但鄭軍屢誤約期,加上瘟疫流行,導致肇慶戰(zhàn)役和新會戰(zhàn)役沒能成功。但鄭成功部隊并沒有閑著,1656年,鄭軍取得泉州灣大捷,1657年又取得護國嶺大捷。 永歷十年(1656年),孫可望秘謀篡位,引發(fā)了南明內(nèi)部一場內(nèi)訌,李定國擁永歷帝至云南,次年大敗孫可望,孫可望勢窮降清。孫可望降清后,西南軍事情報盡供清廷,云貴虛實盡為清軍所知。永歷十二年(1658年)四月,清軍主力從湖南、四川、廣西三路進攻貴州。年底吳三桂攻入云南,次年正月,下昆明,進入云南,桂王狼狽西奔,進入緬甸。李定國率全軍設伏于磨盤山,企圖一舉殲滅敵人追兵,結(jié)果因內(nèi)奸泄密導致未能大獲全勝,南明軍精銳損失殆盡,此即磨盤山血戰(zhàn)。 這時鄭成功趁清軍主力大舉攻擊西南之際,率領十余萬大軍北伐,接連取得定海關大捷、瓜州大捷、鎮(zhèn)江大捷一系列的勝利。鄭軍一度兵臨南京城下,并收復長江中下游四府地方,然而鄭軍中了清軍緩兵之計,最終失敗,撤回廈門。清軍派大軍圍攻廈門,企圖一舉殲滅鄭成功,但鄭成功沉著應戰(zhàn),取得廈門海大捷的勝利,穩(wěn)定了東南沿海局勢。 永歷十五年(1661年),吳三桂率清軍入緬,索求桂王,十二月緬甸國王將桂王交于清軍,次年四月桂王與其子等被吳三桂處死于昆明。七月,李定國在勐臘得知桂王死訊,亦憂憤而死。其后退守臺灣鄭成功集團沿用南明永歷法統(tǒng)直到永歷三十七年十二月鄭克塽降清止,鄭成功政權(quán)名義上一直奉朱術桂為監(jiān)國,使用永歷年號。 這次南明政權(quán)的抵抗斗爭雖然最終失敗了,但它的影響和意義是極其深遠的。 [編輯本段]外交 南明時期,安南、日本、琉球、呂宋、占城也曾派使者入貢。隆武元年也曾頒登基詔書予琉球,并記載于琉球《歷代寶案》一書。值得一提的是,弘光帝曾以對等的禮儀派使者左懋第詔諭清朝,并稱順治帝為 清國可汗 。在詔書中,弘光帝提出四件事:要安葬崇禎帝及崇禎皇后、以山海關為界,關外土地給予清朝、每年十萬歲幣,并“犒金千兩、銀十萬兩、絲緞萬匹、犒銀三萬兩”、建國任便。意圖令南明和清朝共存,通好議和。不過左懋第到北京被囚,使事失敗。 附南明完全帝系表 1明安宗簡皇帝 朱由崧 弘光 1644 —1645 應天 (監(jiān)國) 潞王 朱常淓 1645 杭州 (監(jiān)國) 魯王 朱以海 1645 —1655 紹興 舟山 (監(jiān)國) 益王 朱慈炲 1645 撫州 2明紹宗 襄皇帝 朱聿鍵 隆武 1645 —1646 天興 (監(jiān)國) 靖江王 朱亨嘉 1645 桂林 (唐王) 朱聿鐭 紹武 1646 廣州 (監(jiān)國) 益陽王 朱術? 1646 龍游 3明昭宗 匡皇帝 朱由榔 永歷 1646 —1662 肇慶 安龍 滇都 (淮王) 朱常清 東武 1648 南澳 (監(jiān)國) 益王 朱由榛 1647 揭陽 4潮武王 朱成功(鄭成功) 1661 —1662 承天 5延平文王 鄭經(jīng) 1662 —1681 承天 監(jiān)國世子 鄭克臧 1681 承天 6延平王 鄭克塽 1681 —1683 承天 1.朱成功本名鄭森,隆武皇帝賜名朱成功,依現(xiàn)有文獻上所記載:朱成功在隆武元年(1645)時便被隆武帝封為“提督禁旅,以駙馬、都尉禮從事”; 隆武二年(1646)晉封“忠孝伯,賜尚方劍,便宜行事,掛招討大將軍印”; 永歷二年(1648)晉封“威遠侯”; 永歷3年(1649)封為“漳國公”。永歷八年(1654)封為“延平王”。到了永歷十一年(1657),永歷帝晉封其為潮王,但朱成功辭不敢受。又根據(jù)閩海紀要,嗣王克爽上成功謚時稱之為潮武王,故成功之爵位當為延平王進封潮王,明制國姓只止一代,故其子孫因稱其本姓。 2南明韓王朱本鉉的定武政權(quán)之存在只記載于與查繼佐之《罪惟錄》,關于其是否存在的爭議很大,故不應該列入表中。朱容藩僅為為楚藩宗人,僭號自稱天下兵馬副元帥,也不列入。 3南明諸帝當以弘光,隆武,永歷,鄭氏三王為正統(tǒng),括號內(nèi)為監(jiān)國等其他諸王。南明政權(quán)為什么不能算入明朝
南明四帝一監(jiān)國都是朱元璋的后裔,可是史學家一般都把1644年崇禎帝殉國看做是明朝的結(jié)束。為此很多人不能理解,那么今天宋安之來給大家分析分析為什么南明政權(quán)為何不能算入明朝。嚴格來說南明政權(quán)是明朝的延續(xù),但不能算明朝。只是明朝滅亡后天下幾方勢力中最為正統(tǒng)的割據(jù)政權(quán)。
至于為何這樣說呢,宋安之來為大家說說何為“朝”的意思。
客觀的以稱朝的角度入手來為大家解讀為何南明不能算入明朝。
稱朝的標準分為兩個時間段。
魏晉南北朝之前的標準比較嚴格,魏晉南北朝之后有所放松。
首先稱”朝”不同于朝代意思,一般只有成為了天下共主或者準確來說統(tǒng)一全國了才敢稱朝。
而且朝是成為全國性政權(quán)以后當時就有的觀念,而不是后世加上這個“朝”字的,以此顯示自己統(tǒng)一正統(tǒng)之名。
按這種稱朝標準來說,明朝在1644年隨著李自成攻陷北京以后,代表著全國性政權(quán)的結(jié)束。而南明屬于割據(jù)政權(quán),是根本不能算在明朝之內(nèi)的。
以上就是關于南明是朱元璋后代嗎相關問題的回答。希望能幫到你,如有更多相關問題,您也可以聯(lián)系我們的客服進行咨詢,客服也會為您講解更多精彩的知識和內(nèi)容。
推薦閱讀:
南明區(qū)抖音代運營公司(南明區(qū)抖音代運營公司地址)
唐海LOGO設計公司哪家好(唐海logo設計公司哪家好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