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頁
SERVICE 服務(wù)產(chǎn)品
XINMEITI 新媒體代運營
CASE 服務(wù)案例
NEWS 熱點資訊
ABOUT 關(guān)于我們
CONTACT 聯(lián)系我們
創(chuàng)意嶺
讓品牌有溫度、有情感
專注品牌策劃15年

    梅山地區(qū)歷史文化景觀設(shè)計(梅山文化簡介)

    發(fā)布時間:2023-03-28 13:54:09     稿源: 創(chuàng)意嶺    閱讀: 145        問大家

    大家好!今天讓創(chuàng)意嶺的小編來大家介紹下關(guān)于梅山地區(qū)歷史文化景觀設(shè)計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對此問題的歸納整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創(chuàng)意嶺作為行業(yè)內(nèi)優(yōu)秀的企業(yè),服務(wù)客戶遍布全球各地,如需了解景觀設(shè)計相關(guān)業(yè)務(wù)請撥打電話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錄:

    梅山地區(qū)歷史文化景觀設(shè)計(梅山文化簡介)

    一、婁底十大值得一去的旅游景點有哪些

    婁底山清水秀,風光旖旎。市內(nèi)有清代名臣曾國藩故居等人文景觀和各類風景名勝旅游點70多處。漣源市湄江風景區(qū)、冷水江波月洞及大熊山、九峰山、龍山等省級森林公園風光秀麗,景觀奇特。位于婁底市郊的水府廟水庫、勝仙洞等著名的婁底旅游景點,也都是不可多得的旅游佳境,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婁底十大景點,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婁底十大景區(qū)介紹

    1、漣源湄江地質(zhì)公園

    湄江風光奇特,景點集中,景觀齊全,具有奇景、險境、神旅之特色。擁有一代帝陵、二湖秀水、三道巖門、四片綠洲、五座寺廟,六大飛瀑、七里峽谷、八面險峰、九曲湄江、十處絕景、百個奇洞、千塊巧石、萬樹臘梅等秀美景觀。湄江地質(zhì)地貌為低山巖溶地貌,地質(zhì)構(gòu)造獨特,巖層裂隙發(fā)育完全,巖溶地質(zhì)作用充分。如香爐山的“天彈待發(fā)”,仙人府的“天生橋”,觀音崖的“蓮花涌泉”,龍泉峽的“S型曲線深溝”,藏君洞的“天然壁畫”等均為世界稀有地質(zhì)遺跡,具有極高的美學(xué)觀賞價值和科研科普價值,是一處集自然風光為主體,梅山文化為內(nèi)涵,巖溶地質(zhì)遺跡為特色的綜合性景區(qū)。

    2、新化梅山龍宮

    梅山龍宮,位于湖南省中部,隸屬婁底市新化縣。相傳黃帝登熊山,將靈額蔥籠的九龍峰點化成九條青龍,沿九股清泉游入可通五湖四海的九龍池。九條青龍游入資水,被梅山油溪石竹灣的風光靈氣所吸引,高興得在水中游、云中飛、洞中舞,久久不愿離去,一住就是幾千年。新化古稱梅山后人便把這個巖洞叫做梅山龍宮。

    3、新化大熊山國家森林公園

    大熊山又名熊膽山,神山,位于湖南省婁底市新化縣境北部,距縣城70余公里,大熊山林場和古臺山林場為新化境內(nèi)兩大國有林場。這里險峰如林,古木參天,多出異獸,是新化重要的林區(qū)和美麗壯觀的風景區(qū)。

    大熊山國家森林公園,距新化縣城62公里,公園總面積7623公頃,森林覆蓋率93%。

    1958年建大熊山國營林場,1992年被批為省級森林公園,2001年完成國家級森林公園的呈報工作。大熊山有著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許許多多古老的神話傳說,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據(jù)調(diào)查,現(xiàn)階段大熊山潛在旅游人數(shù)不低于10萬人次。

    其旅游路線分為一線兩游道。一線即新化-白溪-鵝溪-洪竹。這條路線風光秀麗,有公路和水路兩種選擇,既游山又玩水,巨石沙灘,山青水碧,令人心曠神怡,美不勝收。

    兩游道即大溪游道和錫溪游道。兩條游道各有特色為旅游者提供了集觀光、游覽、休閑、渡假、康體保健于一體的綜合性生態(tài)旅游勝地。

    4、水府廟

    水府廟水庫又名溪口水庫,位于婁底市東,跨婁星區(qū)、湘鄉(xiāng)、雙峰三縣市區(qū),它切斷漣水,庫容5.6億立方米水庫面積相當于9個杭州西湖,為韶山灌區(qū)的源頭。水庫有100多公里長的庫岸線,擁有100多個庫灣34個鳥嶼,最大的3平方公里。

    5、漣源龍山國家森林公園

    漣源市龍山國家森林公園位于湘中婁底漣源市南部,于1992年被湖南省林業(yè)廳批準為省級森林公園。公園總面積為9286.12公頃,公園因山體龐大渾厚,山勢高峻挺拔,山形伸展如龍而得名,最高峰岳坪峰高達1513.37米。

    龍山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優(yōu)美風景資源景觀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來此旅游、休閑度假,龍山森林公園也積極利用自身資源優(yōu)勢,大力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加強基礎(chǔ)設(shè)施建設(shè),改善服務(wù)接待能力,加大旅游宣傳,使龍山森林公園越來越成為湘中地區(qū)乃至湖南的一顆璀璨明珠。

    6、新化紫鵲界秦人梯田

    紫鵲界秦人梯田,位于新化縣水車鎮(zhèn)。它集云南哈尼梯田的大氣、廣西龍勝梯田的壯美、菲律賓巴拉韋梯田的險峻和越南沙壩梯田的飄逸于一身。總面積近6萬畝,集中成片的有2萬余畝,坡度在25-40度,最陡達50度以上,且層層疊疊于海拔500米—1100米之間,共400余級,蔚為壯觀。

    千百年來,紫鵲界人在海拔千米的山岡上,荷鋤攀爬,一鋤一耙地墾出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歷史、坡度最陡、海拔最高并擁有最原始最天然的灌溉系統(tǒng)的梯田。金秋的紫鵲界秦人梯田到處是秋天溫暖的顏色,黃稻的金秋將梯田渲染得熱鬧非凡,加上村民秋收忙碌的身影,使秋色中的紫鵲界秦人梯田成為一年中最靚的季節(jié)。

    7、漣源白馬水庫

    煙波浩淼的白馬水庫,亦名白馬湖,宛若一顆晶瑩閃亮的綠瑪瑙,鑲嵌在漣源市與新邵縣交界的郁郁蔥蔥的崇山峻嶺之間。這里雖不及太湖的浩瀚,也比不上“濃妝淡沫總相宜”的西湖,但是,幾十年以來,它潤綠了兩岸的山,也養(yǎng)育了上下左右的人們。在鄉(xiāng)人的眼里,它卻是最美最美的,對它產(chǎn)生執(zhí)著的偏愛。

    相傳很久以前的夏秋時節(jié),數(shù)月無雨,漣水干涸、田園龜裂,莊稼枯萎,水貴如油。一天,剛蒙蒙亮,一農(nóng)民到漣水河掘沙濾水,朦朧中見一白馬在不遠處的河里飲水。農(nóng)民心奇,朝白馬走去,尚未接近,只見白馬朝其“咴”叫幾聲后,揚蹄飛上岸去,化為一座馬形山,屹立在漣水河畔。白馬飲水的地方,一股甘冽的水汩汩流出,農(nóng)民欣喜若狂,逢人便說,并要鄉(xiāng)親來此取水。后來人們?yōu)槠矶\這一白馬,消災(zāi)圖吉,抗御旱災(zāi),在馬形山修了一座寺廟,取名“白馬寺”,將馬形山也冠以“白馬”的美名。

    8、冷水江波月洞

    冷水江波月洞風景名勝區(qū)位于湖南省冷水江市,是以地下溶洞景觀為主體,地面景點相陪襯的綜合性公園。周圍有大乘山森林公園,瀑布群和素有世界銻都之稱的錫礦山等景區(qū),是一個集游山、觀洞景、望瀑布、巖溶研究于一體的風景名勝區(qū)。它地處湖南省冷水江市北郊,距市中心3.8公里。

    洞中有三種令世人傾倒的溶洞之寶;一為1.1米長的中空旦晶瑩透亮的鵝管,比以前號稱世界之冠的溶洞鵝管還長44厘米;二為1.98米高的巨型石壩,比南斯拉夫世界最大的巖溶石壩高50厘米;三為倒懸于頂?shù)?.5米深的網(wǎng)絡(luò)石槽,是目前世界最深懸頂?shù)夭?。電視連續(xù)劇《西游記》中的水簾洞與白骨精的行宮均拍于此洞之內(nèi)。

    9、新化車田江水庫

    車田江水庫位于湖南省新化縣油溪河上游,樞紐地處新化縣溫塘鎮(zhèn)境內(nèi),跨溫塘鎮(zhèn)和漣源縣古塘鎮(zhèn)兩地。大壩位于溫塘鎮(zhèn)車田江管區(qū)(原屬田坪鎮(zhèn)車田江鄉(xiāng))。

    大壩控制集雨面積85平方公里,總庫容1.275億立方米,設(shè)計灌溉面積10.53萬畝,是一座以灌溉為主,結(jié)合發(fā)電、防洪、養(yǎng)殖等綜合效益的大(二)型水利工程。

    工程于1972年11月動工興建,1977年10月樞紐工程竣工,1978年開始蓄水運行。壩頂高程496.75米,最大壩高68.85米。

    車田江水系發(fā)源于漣源蓋頭山,18條小河在這里匯聚,它位于油溪河上游,是油溪河的源頭,油溪河是資江的支流,資江是長江支流。資江是湖南境內(nèi)“湘、資、沅、澧”四大水系之一。

    水庫屬于多頁巖地帶,有奇特的頁巖風光。

    10、雙峰曾國藩故居

    曾國藩故居富厚堂坐落在雙峰縣荷葉鎮(zhèn)(舊屬湘鄉(xiāng)),始建于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整個建筑像北京四合院結(jié)構(gòu),包括門前的半月塘、門樓、八本堂主樓和公記、樸記、方記3座藏書樓、荷花池、后山的鳥鶴樓、棋亭、存樸亭,還有咸豐七年曾國藩親手在家營建的思云館等等,頗具園林風格,總占地面積4萬多平方米,建筑面積1萬平方米。富厚堂的精華部分是藏書樓,曾藏書達30多萬卷,系我國保存完好的最大的私家藏書樓之一。

    猜你喜歡:

    1. 游張家界心得感受

    2. 瀏陽自助游游記 瀏陽旅游攻略

    3. 湖南長沙最全旅游攻略

    4. 湖南自駕游免費景點及旅游時機介紹

    5. 湖南導(dǎo)游詞

    二、古梅山蠻是一個神密地區(qū)素不與中央通,梅山地區(qū)的瑤與苗人都到哪去了

    一、華夏系是中國各民族發(fā)展的主干

    中華民族歷經(jīng)幾千年的發(fā)展演變,人口增多,在彼此融合的過程里,均以華夏系為主干。

    華夏系,發(fā)生于史前,其來源說法甚多,在新石器時代后期,即生活在黃河流域。此后五六千年,與他系民族頻繁接觸混合而漸次擴大, 歷史上迄今已有四次大的融合[ 2 ] (1937) 。

    在歷史推進的過程中,諸民族都以華夏系為主干,其他各族依次加入。但融合的次序如波瀾狀,一起一伏,兩個或幾個民族之間的征戰(zhàn)、會盟擾攘一時,最終同化歸于平靜。迨舊民族同化方畢,新的民族又出現(xiàn)了,于是又擾攘一時,復(fù)歸同化,如此一波一波,繼續(xù)無已。迄今中國已出現(xiàn)了五十六個民族,這就是中國民族發(fā)展史上的特殊性。

    不難理解,華夏系每擴大一次,即改變其原質(zhì)一次。今日之華夏,非明代之華夏,明代之華夏,非唐、漢時之華夏,漢時之華夏,絕非太古之華夏。以此類比,其他各族在演變的過程里,亦將吸收同化他系的成份,關(guān)鍵是取決于當時的地理環(huán)境之主從關(guān)系。如古湘地區(qū)之土著,總稱南蠻。單就古洪澤湖之南巖,雪峰山脈東西麓之資水、沅水流域的居民:春秋時之南蠻,漢代之武陵蠻、長沙蠻、六朝時之荊雍州蠻、隋唐時之莫徭、五代宋朝時之梅山蠻,明清時之苗瑤,都離不開上述發(fā)展規(guī)律。苗瑤今自成一系并發(fā)展成國際性的民族了。

    二、荊吳系與梅山蠻之淵源

    荊吳系,有殷代時即見于記載,春秋時古荊楚尚自稱“蠻夷”,諸夏稱之為“荊蠻”,居長江中游,后逐步強大向北吞滅諸夏一些小國。時吳人亦屬荊蠻,其君長自稱出自周,春秋之末始通中國,其國后亡于越。吳人入楚同化于華夏,部分遷居洞庭之南,與雪峰山脈東西麓之沅水資水流域居民雜處,接觸甚密,存在著血緣交融,彼此同化的淵源關(guān)系。

    三、百越(粵) 系是后世梅山蠻主要成分

    百越,以百稱者乃名其種類之多。春秋時有“於越”,戰(zhàn)國時有“揚越”,秦漢時有“甌越、閩越、南越、駱越”,三國時有“山越”。除戰(zhàn)亂南遷者外,大部分同化于華夏。筆者在《論梅山文化發(fā)展之淵源》一文里,依據(jù)史料與地方殘存的古跡,論述了揚越人“梅鋗”是古梅山文化之奠基人,“越人”是形成“梅山蠻”的主要組成部分。

    《寶慶府志》、《史記大辭典》、《梅山通志•地理志》轉(zhuǎn)引《湖廣總志》、《中國名人大辭典》等史笈中均載有:“揚越人吳芮率師響應(yīng)項羽倒秦,其部將梅鋗協(xié)同劉邦搗咸陽。因其功吳芮受封為長沙王, 梅鋗受封為十萬戶。

    漢祚興起, 梅鋗鑒于劉漢政權(quán)排除異己,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之政治動向,毅然離開官場,率師深入雪峰山脈隆之中下段,秉承老莊寡國小民之學(xué)說,自成一家, 另辟天地。由是該地因梅氏而得名“梅山”(《楚寶•梅山考按語》) , 梅鋗則成為后世敬仰的“轄公”、“梅王”。新化蒼溪山留下的古梅王殿,身披鎧甲、虎目髭髯之梅王塑像,以及后世流傳下來的由巫師作法,發(fā)五路猖兵追殺“貓公”以謝韓王的“儺神戲”,足以佐證梅鋗隱居梅山后對沛公劉邦濫殺功臣韓信之不滿情緒。揚越人梅鋗是中古時期梅山文化之奠基人,大批越人與當?shù)馗飨抵褡迦诤铣蔀楹髞碇沸U勢力。

    四、苗猺族系名稱之來源

    據(jù)《嶺表記蠻》載:“苗猺確系同宗。一因其語言相近,均屬“蒙克麥語系”;二因其體質(zhì)相類;三以其名稱之來源皆屬同種。

    “猺”之名稱來源尋根頗難,蓋古代無“猺族”之名稱,“猺”字很可能由它字轉(zhuǎn)成。此說有二:

    (一)《說文》注:僥,五柳切,南方有“焦僥人”;

    《風俗通》云:“蠻類有八,一曰僥蠻;戎類有六,一曰僥戎;若然今之瑤人,蓋古蠻人之種類也”。

    《小韻》作:古了切。為僥幸求利不止之。

    按《說文》著其形,《風俗通》辯其族,而《小韻》則言其性也。因諸書無猺字,當以此補僥義,則《說文》不闕矣?!伴h敘《粵述》此謂猺字由僥轉(zhuǎn)成也”。

    (二)《廣韻》曰:“獏猺”,狗種也。

    《廣韻•二十六桓部》,“盤”作“犭般”、“瓠”作“狐”。注曰:“犬也”,或云徭人為盤瓠后,以當日有功免其徭役,后訛為“徭”。則“莫徭”,即《廣韻》之“獏猺”。(《湖南苗徭問題考述》所舉)

    《隋書》載:長沙郡又雜有夷蜒,名曰:“莫徭”,自云其先祖有功,嘗免徭役,故以為名。②

    筆者認為:瑤人為盤瓠后,已成定論,記之神話傳說亦難相信。至于“以其功免其徭役”之說,亦似乎欠妥! 如果說氏族首領(lǐng)盤瓠有功,而又由誰免其徭役呢? 原始后期的氏族階段并不需要向誰負擔什么徭役。如果說因“梅鋗 ”有功,倒近情理,但漢、三國、兩晉南北朝時,南方民族中并沒出現(xiàn)“莫徭”這一稱謂。直到隋唐之際方始有之。所以應(yīng)當看到,自梅鋗這部分越人定居梅山后,與當?shù)馗飨抵U人,荊吳人融合,繁衍生息,發(fā)展壯大,自主自立,為不屈從于中原封建統(tǒng)治者而提出了這一戰(zhàn)略防御性的口號“莫徭”! 藉以振奮人心,加強凝聚力,這是勢所必然。久之,“莫徭”,便成為這一地區(qū)人民的代詞,一個民族的統(tǒng)稱。這是古梅山人的驕傲,梅蠻后裔的光榮,它是梅山人不畏強暴、堅毅、勇敢的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xiàn)。它是繼武陵五溪蠻之后更具時代特色的一個稱號。

    再從其音譯漢字的角度來推論一下苗、猺兩字的來源。

    “莫徭”二字之音為“MOIAO”,其音近“苗”(MIAO) ,故“莫徭”與后來的“苗”,實為同音異字?,F(xiàn)代苗人自稱為“MUN”或“MON”,其音與“蠻”甚近,與“莫徭”第一個字母“M”同。此三字大約由其發(fā)音而遞變也。林惠祥先生在民國廿五年時所著的《中國民族史》上也提到了這一點。

    日本人類民族學(xué)學(xué)者“鳥居龍藏氏”認為:“MIAO 之名稱或為彼等昔日自稱之詞,故漢族統(tǒng)治者遂以其自稱之音近似苗、貓等字而名之。”

    許多學(xué)者都認為:今日之苗族,并非古時之“有苗”,而為秦漢時蠻種后裔。

    “蠻”音“MUN、MON”,與苗音近,故“苗”系由“蠻”音轉(zhuǎn)。而“蠻”是漢字音表。例如:

    《詩小雅》有“如蠻如髦”。正義為“彼茅此髦”,音義均同也。

    《毛傳》有“髳夷髦也”。

    呂思勉以為:“如蠻如髦”,乃以雙聲之音重之?!镑杂?”及“髦”之音更近于“苗”,故苗字音即“蠻、髳、髦”之音而轉(zhuǎn)成無疑。

    據(jù)上,可以肯定“猺、苗”都屬于漢人稱之為南蠻民族之中的一種。且“猺”已論定為來自“莫徭”、“苗”字又屬漢字“莫徭”或“蠻”字之音而轉(zhuǎn)化,這樣,就可完全肯定“苗、猺”本是一家,后因用漢字表之而分化為兩個民族了。

    《天下郡國利病書》卷104 載:“莫徭者,自荊南五溪而來,居嶺海間,號曰山民,蓋盤瓠之遺種,本猺獞類,而無酋長,隨溪谷群處,斫山為業(yè),有采捕而無賦役,自為生理,不屬于官,亦不屬崗首,故名‘莫徭’也?!?/p>

    林惠祥先生于民國廿五年時所著之《中國民族史》上載::“……武陵,即今湖南常德縣,此族以奉犬為祖,即所謂‘圖騰’崇拜,有神話說明之……故可謂今世苗徭之族祖……”。

    其所指之武陵后稱鼎州(今常德市) ,梅山(包括今安化、新化等縣市) 屬其轄區(qū),后劃至潭州?!端问贰份d:“梅山蠻不與中國通”。足證明其為自主自立的化外蠻民。

    總之,今湖南之常德春秋時屬楚,戰(zhàn)國時為秦掠取置黔中郡,漢改武陵郡,后漢光武時亦稱五溪,為漢將馬援所平。從其發(fā)展階段來看,六朝五胡亂華時,部分南蠻亦北遷中原,后魏常封其蠻酋為刺史,東晉叛臣桓玄之子即為太陽蠻之酋。其在江南者均以不同地名名之,如荊州蠻、長沙蠻、辰州蠻⋯⋯。西至蜀中亦有蠻。南北朝時,諸夏政治集團皆利用蠻人以制敵。而蠻人對雙方擾害亦頗大。北周天和元年(566 年) ,乃大舉征服之,蠻勢受挫。《南史》卷七九載:“時宋人賦役嚴苦,貧者不復(fù)堪命,多逃亡入蠻,蠻無徭役,強者又不供官稅,諸黨連郡,動有數(shù)百千人,州郡力弱,則起為盜賊,種類稍多,戶口不可知也。所在多深險。居武陵者,有雄溪、橫溪、辰溪、酉溪、武溪⋯⋯皆深山重阻,人跡罕至?!碧埔院箝L江以北不復(fù)有蠻,同化與南遷者皆有之,雜

    居江南。由于周邊地區(qū)受中原勢力的征剿,很大部分便集結(jié)到雪峰山脈隆起之中下段的深山叢林,得天獨厚的地理環(huán)境,繁衍生息,發(fā)展成為隋唐之“莫徭”,五代宋時之梅山蠻,震攝古湘楚地段而使北宋統(tǒng)治者惶惶不安。宋開梅山后, 猺(獠) 苗漸為南蠻之通稱了。

    綜上所述,可得出下面幾點結(jié)論:

    1. 苗猺系民族,是經(jīng)過南北朝五胡亂華階段和隋唐五代時期的頻繁戰(zhàn)亂以華夏系為主干民族,大融合后所產(chǎn)生的一個新民族;

    2. 苗猺系今雖自成一族,然屬蠻種后裔,在中國歷史發(fā)展的進程里,亦部分地吸收了他族之成分;

    3. 苗猺純屬同宗,其所以區(qū)分為兩大族者,該因中原文化以漢字表音而異名。始祖應(yīng)為武陵蠻———莫徭———梅山蠻。是以古湘梅山地域應(yīng)為后世苗徭民族之發(fā)祥地。

    五、今日之苗、猺與古代“九黎”、“三苗”之區(qū)別[ 5 ]

    上文已闡述了苗屬蠻種之后裔。本系同宗,是因中原統(tǒng)治者們以漢字表而異名。然究竟是否與上古之“九黎、三苗”有關(guān)? 也曾產(chǎn)生過各種不同看法。大都沿引下列史笈以為論據(jù)。

    《史記•五帝本紀》,“軒轅之時,神農(nóng)氏勢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神農(nóng)氏弗能征。于是軒轅乃習(xí)用干戈目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凌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興,治五氣,艸執(zhí)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豸區(qū)、虎,以與炎帝戰(zhàn)于板泉之野,三戰(zhàn)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于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zhàn)于涿鹿之野,遂擒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nóng)氏?!?/p>

    高誘注《秦策釋蚩尤》云:“蚩尤,‘九黎之君’,‘九黎民之君’”。

    《禮記•緇衣正義》引鄭注《呂刑》:“苗民,謂九黎之君也。九黎之君于少昊時衰,而棄善道,上效蚩尤重刑。必變九黎言苗民者?!坝忻?、九黎”之后,顓頊代少昊,誅九黎,分流其子孫,為居于西裔者三苗。至高辛之衰,又復(fù)九黎之惡。堯興又誅之,堯末又在朝,舜時又竄之。后王深惡此族三生兇惡,故著其氏謂之民。民者冥也,言未見仁道也?!?/p>

    《呂氏春秋》:“堯戰(zhàn)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蠻,舜卻苗民,更易其俗?!?/p>

    《山海經(jīng)》郭璞注:“昔堯以天下讓舜,三苗之君非之,帝殺之,有苗之民,叛入南海,為‘三苗國’?!?/p>

    《書•堯典》:“竄三苗于三?!薄胺直比纭?。

    《史記•五帝本紀》:“三苗在江淮、荊州,數(shù)為亂”。

    《韓非子》:“三苗之不服者,衡山在南,岷江在北,在洞庭之陂,右彭蠡之水”。

    《史記•吳起傳》:“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

    由于上例各文獻之記載湊合,故出現(xiàn)了幾種不同的解釋。

    一說:苗即后世之苗族。

    梁任公曰:“據(jù)漢儒說,黃帝所討伐之蚩尤即苗首長,此屬神話性質(zhì),且勿深考。但據(jù)《書•堯典》、《皋陶》、《禹貢》、《呂刑》皆言苗事至再至三,則在古代為我勁敵可想,大抵當堯舜禹之際,苗族已侵入我族之根據(jù)地,故以攘斥之為一大業(yè)。⋯⋯經(jīng)累代放逐之后,其族愈竄而愈南, ⋯⋯至春秋時謂之蠻?!?《中國歷史上民族之研究》)

    王桐齡云:“當四千年前⋯⋯現(xiàn)在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已經(jīng)有苗族占領(lǐng),此族之國名為“九黎”,君主名蚩尤,當時同漢族共主炎帝榆罔氏大起沖突,擊敗榆罔兵⋯⋯幸而漢族中有一大英雄,姓公孫,名軒轅,迎擊蚩尤,敗其兵,殺之。⋯⋯史書上稱之為黃帝。”(王著《中國民族史》第四頁)

    二說:繆夙林著《中國通史》云:“炎黃之世⋯⋯南有黎苗。⋯⋯顓頊之前曰九黎,顓頊而后乃曰三苗。(鄭玄說)⋯⋯是黎苗雖非今之苗族與諸夏當另為一族也。⋯⋯大抵上古之時江漢之區(qū)皆為黎境⋯⋯然蚩尤為九黎之君自馬鄭以下無異說,蚩尤授首,夏族遂永酋中土?!?/p>

    三說《: 中國民族史》呂思勉云:“苗者,蓋蠻字之轉(zhuǎn)音⋯⋯今所謂苗族者,其本名蓋曰黎。我國以其居南方也,乃稱之曰蠻⋯⋯晚近乃偽為苗。遂與古之三苗國混。三苗姜姓⋯⋯近人既不察今之苗族與古之三苗之別。⋯⋯何以知三苗為姜姓之國而非種族之名也。⋯⋯苗者氏族,民者貶辭⋯⋯共工三苗,皆當時姜姓之分舜者,實乃姬姜之爭耳?!?/p>

    四說《: 章氏叢書》別錄一《排滿平議》。章太炎云“: 尚考苗種得名其說各異,大江以南,陪屬猥亻此之族。自周訖唐通謂之蠻,別名則或言獠、言俚、言陸梁,未有謂之苗者,稱苗者,自宋始,明非耆志相似存此舊語,乃學(xué)者逆據(jù)尚書三苗之文以相傅麗耳。漢時諸蠻無苗名,說尚書者,故不以三苗為荊蠻之族?!队輹犯Z三苗于三危,馬季長曰三苗國名也??N云氏之后,為諸侯,蓋饕餮也?!痘茨蠔|務(wù)訓(xùn)》高誘注:三苗,蓋為帝鴻氏之裔子渾敦,少昊氏之裔子窮奇,縉云氏之裔子饕餮三族之苗裔,故謂之三苗⋯⋯與今世之苗種不涉?!?/p>

    以上眾說紛紜。古史原多出后人追作,自難盡信。古之三苗九黎,或只是部落名稱,而非全民族之總稱。兩個部落,一前一后,故后人認三苗為九黎之后裔,此兩部落與漢族斗爭之結(jié)果,上古時即已失敗。九黎失敗于顓頊? 三苗繼服于夏禹。若說此二部落即屬后來之苗族,殊難令人相信。春秋時代,江淮荊州尚有荊舒、吳越各異族,此地以前即三苗之故地,荊舒吳越在后尚非后來之苗族,則上古三苗何能即指其為后來之苗族?!

    伍新福先生1992 年所著的《苗族歷史探考》稱:“ ⋯⋯有苗即南蠻,南蠻即有苗”。在三

    苗集團被瓦解以后,不再以“三苗”、“有苗”稱呼“南蠻”,而是以地命名為“荊蠻”、“蠻荊”或“荊楚”。也就是說,從三苗到荊蠻,再到苗族,是一脈相承的。“荊蠻”是繼“三苗”之后

    苗族歷史發(fā)展的又一階段?!拔橄壬薄独m(xù)修敘永、永寧廳縣合志》卷二十《, 郎岱縣訪稿》云“: 考苗族古稱三苗”,“一曰‘有苗’或‘荊蠻’”,苗族來自‘楚地’,即古之荊蠻云

    云?!?/p>

    伍新福先生是當代知名學(xué)者,湖南地區(qū)民族史研考的權(quán)威,本人也一貫尊重其是學(xué)識淵博,治學(xué)嚴謹?shù)氖穼W(xué)家。我想進一言:即或荊蠻群體中有不少源于三苗后裔,但畢竟后來已同化于華夏,時不少吳人亦入楚同化于華夏,更難保證其族祖或父母是否在血緣上業(yè)已與他族交融??v使其一是三苗后裔,配偶未必亦屬九黎、三苗之后,且荊楚人在春秋時既已徹底漢化。以華夏民族為主干在歷史上的幾次大融合后,今人是否還有必要追溯其中哪些人屬夷、戎、狄⋯⋯或三苗之后裔? 今之澳門人中有父親是葡人,母親是華人者,其子孫到底稱葡人還是稱華人? 那么,只能是“澳門人”了。是故,古“荊蠻”就是“荊蠻”,既漢化了就是漢人。如果曾南遷至武陵五溪或梅山者,自是又當別論了。

    筆者認為:章太炎之論述有理,且許多學(xué)者亦持此說。苗之名《書經(jīng)》上雖有之,但自周秦以后諸史冊上并未復(fù)見。直到元代時才再出現(xiàn)。如《元史》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正月條有“諸峒苗蠻”之句。并提到了“桑州生苗、八番、苗蠻、駱度來貢方物”等語,此外皆用“蠻夷、 峒”等稱謂。至明代時,苗稱漸多,如《大明•會典》上即有“苗族”之語?!洞竺饕唤y(tǒng)志》上則有“苗人、苗蠻、東苗、西苗、紫姜苗、賣爺苗”等名稱。入清以后“, 苗”字便盛行了,區(qū)別亦多。初見時范圍尚狹,迨后才逐漸擴大而為西南民族之總稱。從此便取代了歷史上的“蠻夷”二字了。

    所以說,今世之苗瑤,絕非上古之“九黎三苗”。而是在隋唐五代以后新產(chǎn)生的一個民族———苗猺系。

    三、蚩尤文化館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

    蚩尤中華民族歷史上的杰出人物,是與黃帝、炎帝同時代的部落首領(lǐng)、民族領(lǐng)袖。蚩尤作為中華三始祖之一,重農(nóng)耕、冶銅鐵、制五兵、創(chuàng)百藝,在中華文明史上做出過巨大貢獻。梅山一帶最早是蚩尤部下的蠻夷部落所在地,蚩尤文化又稱梅山文化,是中華重要歷史文化遺產(chǎn)之一。

    四、寧波市北侖區(qū)梅山清平寺廟地址

    左右

    梅山清平寺位于寧波市北侖區(qū)梅山路,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寺院,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梅山清平寺始建于明朝萬歷年間,歷經(jīng)多次修繕,現(xiàn)今的建筑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梅山清平寺是一座寬敞的寺院,建筑群分布于梅山路兩側(cè),主體建筑為磚木結(jié)構(gòu),占地面積約6000多平方米,建筑規(guī)模宏大,結(jié)構(gòu)嚴謹,構(gòu)造精美,雕刻精細,充滿了古樸的氣息。梅山清平寺內(nèi)有大量的佛像,有著名的“八仙過?!狈鹣?,還有大量古老的文物,其中最著名的是一尊佛像,這尊佛像是明朝時期當?shù)匦疟姭I給寺院的,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也是梅山清平寺的一大特色。梅山清平寺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寧波市的重要歷史文化遺產(chǎn),也是寧波市的重要宗教中心,每年都有大量的信眾前來朝拜。

    以上就是關(guān)于梅山地區(qū)歷史文化景觀設(shè)計相關(guān)問題的回答。希望能幫到你,如有更多相關(guān)問題,您也可以聯(lián)系我們的客服進行咨詢,客服也會為您講解更多精彩的知識和內(nèi)容。


    推薦閱讀:

    梅山地區(qū)歷史文化景觀設(shè)計(梅山文化簡介)

    上海陽臺花園景觀設(shè)計圖(上海陽臺花園景觀設(shè)計圖片)

    抖音第一館主小程序騙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