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頁
SERVICE 服務產(chǎn)品
XINMEITI 新媒體代運營
CASE 服務案例
NEWS 熱點資訊
ABOUT 關于我們
CONTACT 聯(lián)系我們
創(chuàng)意嶺
讓品牌有溫度、有情感
專注品牌策劃15年

    西堤在蘇州還是杭州(西堤是哪)

    發(fā)布時間:2023-03-29 23:37:42     稿源: 創(chuàng)意嶺    閱讀: 457        當前文章關鍵詞排名出租

    大家好!今天讓創(chuàng)意嶺的小編來大家介紹下關于西堤在蘇州還是杭州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對此問題的歸納整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創(chuàng)意嶺作為行業(yè)內(nèi)優(yōu)秀企業(yè),服務客戶遍布全國,相關業(yè)務請撥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錄:

    西堤在蘇州還是杭州(西堤是哪)

    一、頤和園里每個景物的資料,越全越好!!!

    頤和園占地面積達293公頃,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兩部

    頤和園風景 (28張)

    分組成。各種形式的宮殿園林建筑3000余間,大致可分為行政、生活、游覽三個部分。

    以仁壽殿為中心的行政區(qū),是當年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坐朝聽政,會見外賓的地方。仁壽殿后是三座大型四合院:樂壽堂、玉瀾堂和宜蕓館,分別為慈禧、光緒和后妃們居住的地方。宜蕓館東側(cè)的德和園大戲樓是清代三大戲樓之一。

    頤和園自萬壽山頂?shù)闹腔酆O蛳拢煞鹣汩w、德輝殿、排云殿、排云門、云輝玉宇坊,構成了一條層次分明的中軸線。山下是一條長700多米的“長廊”,長廊枋梁上有彩畫8000多幅,號稱 “世界第一廊”。長廊之前是昆明湖。昆明湖的西堤是仿照西湖的蘇堤建造的。

    萬壽山后山、后湖古木成林,有藏式寺廟,蘇州河古買賣街。后湖東端有仿無錫寄暢園而建的諧趣園,小巧玲瓏,被稱為“園中之園”。

    頤和園整個園林藝術構思巧妙,在中外園林藝術史上地位顯著,是舉世罕見的園林藝術杰作。[5]

    政治區(qū)

    仁壽殿

    仁壽殿(清漪園時名勤政殿),在乾隆與光緒兩個歷史時期均為皇帝臨朝理政之所,其陳設主體布局大致相同,均為皇家宮殿特定的陳設形式。但陳設的物品各異,頤和園時期較清漪園時期陳設豪華很多?,F(xiàn)殿內(nèi)陳設中心部分沿續(xù)了光緒時期的原樣,其余陳設略有變化,原殿內(nèi)的文物、圖書、家具,除在殿內(nèi)展出外,大部分收入文物庫房保存。[6]

    生活區(qū)

    樂壽堂

    樂壽堂是頤和園居住生活區(qū)中的主建筑,原建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被毀,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重建。樂壽堂面臨昆明湖,背倚萬壽山,東達仁壽殿,西接長廊,是園內(nèi)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樂的地方。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碼頭“樂壽堂”黑底金字橫匾為光緒手書。樂壽堂庭院內(nèi)陳列著銅鹿、銅鶴和銅花瓶,取意為“六合太平”。院內(nèi)花卉植有玉蘭、海棠、牡丹等,名花滿院,寓“玉堂富貴”之意。[7]

    玉瀾堂

    玉瀾堂在仁壽殿西南臨昆明湖畔而建,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建筑。正殿玉瀾堂坐北朝南,東配殿霞芬室,西配殿藕香榭。東殿可到仁壽殿,西殿可到湖畔碼頭,正殿后門直對宜蕓館。后檐及兩配殿均砌磚墻與外界隔絕,是頤和園中一處重要的歷史遺跡。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慈禧發(fā)動宮廷政變后,曾把主張變法的光緒皇帝囚禁于此,是光緒皇帝的寢宮。[8]

    宜蕓館

    宜蕓館始建于乾隆年間,光緒時重修。清漪園時為乾隆皇帝的書庫,陳設精雅,頤和園時為光緒皇后隆裕的寢宮,由于建筑功能和主人身份的不同,陳設的布置有了很大變化。1979年,古建維修后,室內(nèi)僅陳放家具。1992年,根據(jù)清漪園時的陳設檔案布置陳設,整組院內(nèi)陳列文物百余件。[9]

    游覽區(qū)

    萬壽山

    萬壽山屬燕山余脈,高58.59米。建筑群依山而筑,萬壽山前山,以八面三層四重檐的佛香閣為中心,組成巨大的主體建筑群。從山腳的“云輝玉宇”牌樓,經(jīng)排云門、二宮門、排云殿、德輝殿、佛香閣,直至山頂?shù)闹腔酆?,形成了一條層層上升的中軸線。東側(cè)有“轉(zhuǎn)輪藏”和“萬壽山昆明湖”石碑。西側(cè)有五方閣和銅鑄的寶云閣。后山有西藏佛教建筑和屹立于綠樹叢中的五彩琉璃多寶塔。山上有景福閣、重翠亭、寫秋軒、畫中游等樓臺亭閣。在居中部位建置一組體量大而形象豐富的中央建筑群。這組大建筑群包括園內(nèi)主體建筑物──帝、后舉行慶典朝會的“排云殿”和佛寺“佛香閣”。與中央建筑群的縱向軸線相呼應的是橫貫山麓、沿湖北岸東西逶迤的“長廊”,共273間,全長728米,這是中國園林中最長的游廊。前山其余地段的建筑體量較小。

    后山的景觀是富有山林野趣的自然環(huán)境。除中部的佛寺“須彌靈境”外,建筑物大都集中為若干處自成一體,與周圍環(huán)境組成精致的小園林。后湖中段兩岸,是乾隆帝時摹仿江南河街市肆而修建的“買賣街”遺址。后山的建筑除諧趣園和霽清軒于光緒時完整重建之外,其余都殘缺不全,只能憑借斷垣頹壁依稀辨認當年的規(guī)模。諧趣園原名惠山園,是摹仿無錫寄暢園而建成的一座園中園。這組大建筑群包括園內(nèi)主體建筑物——帝、后舉行慶典朝會的“排云殿”和佛寺“佛香閣”。[10]

    昆明湖

    昆明湖是頤和園的主要湖泊,占全園面積的四分之三,約220公頃。南部的前湖區(qū)碧波蕩漾,西望起伏、北望樓閣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橋橫臥湖上,湖中3島上也有形式各異的古典建筑。昆明湖是清代皇家諸園中最大的湖泊,湖中一道長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劃分為三個大小不等的水域,每個水域各有一個湖心島。這三個島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征著中國古老傳說中的東海三神山──蓬萊、方丈、瀛洲。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橋是有意識地摹仿杭州西湖的蘇堤和“蘇堤六橋”。西堤一帶碧波垂柳,自然景色開闊,園外數(shù)里的玉泉山秀麗山形和山頂?shù)挠穹逅芭抨Y而來,被收攝作為園景的組成部分。從昆明湖上和湖濱西望,園外之景和園內(nèi)湖山渾然一體,這是中國園林中運用借景手法的杰出范例。湖區(qū)建筑主要集中在三個島上。

    東宮門

    東宮門區(qū)在頤和園最東邊。這一帶原是清朝皇帝從事政治活動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包括朝見大臣的仁壽殿和南北朝房、寢宮、大戲臺、庭院等。門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繪著絢麗的圖案。六扇朱紅色大門上嵌著整齊的黃色門釘,中間檐下掛著九龍金字大匾,上書“頤和園”三個大字,為光緒皇帝御筆親題。門前御道丹陛上的云龍石雕刻著二龍戲珠,為乾隆年代所刻,是從圓明園廢墟(安佑宮)上移來的,它是皇帝尊嚴的象征。東宮門當年只供清朝帝后出入。仁壽殿在頤和園大門東宮門內(nèi)。是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坐朝聽政、會見外賓的大殿。原名勤政殿,光緒時重建,改稱仁壽殿。東向,面闊七間,兩側(cè)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壽門,門外為南北九卿房。[11]

    大戲樓

    大戲樓在德和園內(nèi),與承德避暑山莊里的清音閣、紫禁城內(nèi)的暢音閣,合稱清代三大戲臺。德和園大戲樓是為慈禧60歲生日修建,專供慈禧看戲。高21米,在頤和園中僅次于最高的佛香閣。戲樓共三層,后臺化妝樓二層。頂板上有七個“天井”,地板中有“地井”。舞臺底部有水井和五個方池。[12]

    佛香閣

    佛香閣位于在萬壽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筑在一個高21米的方形臺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層四重檐的建筑;閣高41米,閣內(nèi)有8根巨大鐵梨木擎天柱,結構復雜,為古典建筑精品。原閣咸豐十年(1860年)被英法聯(lián)軍燒毀后,光緒十七年(1891年)花了78萬兩銀子重建,光緒二十年(1894年)竣工,是頤和園里最大的工程。閣內(nèi)供奉著“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燒香。[13]

    排云殿

    排云殿在萬壽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原是乾隆為他母親60壽辰而建的大報恩延壽寺,慈禧重建時改為排云殿,是慈禧在園內(nèi)居住和過生日時接受朝拜的地方?!芭旁啤倍秩∽怨痹娚裣膳旁粕?,但見金銀臺”,比喻似在云霧繚繞的仙山瓊閣中,神仙即將露面。從遠處望去,排云殿與牌樓、排云門、金水橋、二宮門連成了層層升高的一條直線。排云殿這組建筑是頤和園最為壯觀的建筑群體。[14]

    智慧海

    智慧海是萬壽山頂最高處一座宗教建筑,是一座完全由磚石砌成的無梁佛殿,由拱券結構組成。建筑外層全部精美的黃、綠兩色琉璃瓦裝飾,上部用少量紫色、藍色的琉璃瓦蓋頂,尤以嵌于殿外壁面的千余尊琉璃佛更富特色?!爸腔酆!币辉~為佛教用語,本意是贊揚佛的智慧如海,佛法無邊。該建筑雖極像木結構,但實際上沒有一根木料,全部用石磚發(fā)券砌成的,沒有枋檁承重,所以稱為“無梁殿”。又因殿內(nèi)供奉了無量壽佛,所以也稱它為“無量殿”。[15]

    長廊

    長廊位于萬壽山南麓,面向昆明湖,北依萬壽山,東起邀月門,西止石丈亭,全長728米,共273間,是中國園林中最長的游廊,1992年被認定為世界上最長的長廊,列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廊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彩繪,共有圖畫14000余幅,內(nèi)容包括山水風景、花鳥魚蟲、人物典故等。畫中的人物畫均取材于中國古典名著。

    清晏舫

    清晏舫俗稱石舫,在長廊西端湖邊,是一條大石船,寓“海清河晏”之意,是頤和園唯一帶有西洋風格的建筑。它的前身是明朝圓靜寺的放生臺。乾隆修清漪園時,改臺為船,更名為“石舫”。石舫長36米,船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 船身上建有兩層船樓,船底花磚鋪地,窗戶為彩色玻璃,頂部磚雕裝飾。下雨時,落在船頂?shù)挠晁ㄟ^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個龍頭口排入湖中。[16]

    畫中游

    畫中游是萬壽山西部一組景點建筑。它依山而建,正面有一座兩層的樓閣,左右各有一樓,名“愛山”、“借秋”。閣后立有一座石牌坊,牌坊后邊的是“澄暉閣”。建筑之間有爬山廊。由于地處半山腰,樓、閣、廊分別建在不同的等高線上,青山翠柏中簇擁著一組由紅、黃、藍、綠琉璃瓦覆蓋著的建筑群體。[15]

    聽鸝館

    聽鸝館原是乾隆皇帝為其母所建,內(nèi)有兩層的戲臺,因古人常借黃鸝鳥的叫聲比喻音樂的優(yōu)美動聽,故名之為“聽鸝館”。在德和園大戲樓建成前,慈禧經(jīng)常在這里看戲,宴飲。咸豐十年(1860年)遭英法聯(lián)軍焚毀,光緒時改建。聽鸝館飯莊是著名的宮廷菜系飯莊。[17]

    寶云閣

    銅亭是中國目前尚存的工藝最精致、體量最大的銅鑄品之一。建在佛香閣西側(cè)的五方閣院中一座高4米的漢白玉石座上始建于乾隆年間,高7.5米,重207噸。四面有菱花扇。雖為銅制,但完全按照木構架結構而做。東、南、西三面有門,門為四扇格扇門,北面是八扇格扇窗。門窗格扇均有菱花格扇心,簾架上部也有格扇心,所有格扇心均為內(nèi)外二層。[18]

    文昌閣

    文昌院位于文昌閣之東,文昌院博物館是中國古典園林中規(guī)模最大、品級最高的文物陳列館。文昌閣在頤和國昆明湖東堤北端。原是一座城關,為清漪園的園門之移動圖片一。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現(xiàn)存城樓為光緒時(1875-1908)重建。城頭四隅角廊平面呈"人"字形,中間為三層樓閣。中層供奉文昌帝君銅鑄像及仙童塑像,旁有銅騾一個。[19]

    諧趣園

    諧趣園在萬壽山東麓,是一個獨立成區(qū)、具有南方園林風格的園中之園。清漪園時名叫惠山園”,是仿無錫惠山寄暢園而建。嘉慶十六年(1811年)重修后,取“以物外之靜趣,諧寸田之中和”和乾隆皇帝的詩句“一亭一徑,足諧奇趣”的意思,改名為“諧趣園”。園內(nèi)共有亭、臺、堂、榭十三處,并用百間游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橋相溝通。園內(nèi)東南角有一石橋,橋頭石坊上有乾隆題寫的“知魚橋”三字額,是引用了莊子和惠子在“秋水濠上”的爭論而來的。[15]

    蘇州街

    蘇州街又稱“買賣街”。蘇州街是后湖兩岸仿江南水鄉(xiāng)——蘇州而建的買賣街。清漪園時期岸上有各式店鋪,如玉器古玩店、綢緞店、點心鋪、茶樓、金銀首飾樓等。店鋪中的店員都是太監(jiān)、宮女妝扮?;实塾涡視r開始“營業(yè)”。后湖岸邊的數(shù)十處店鋪1860年被列強焚毀。1986年重建。[20]

    后山后湖

    后山后湖位于頤和園最北部,建筑較少,林木蔥籠,山路曲折。有一組西藏建筑和江南水鄉(xiāng)特色的蘇州街。日臺,象征著日月環(huán)繞佛身。[5]

    十七孔橋

    十七孔橋坐落在昆明湖上,位于東堤和南湖島之間,用以連接堤島,為園中最大石橋。石橋?qū)?米,長150米,由17個橋洞組成。石橋兩邊欄桿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態(tài)各異的石獅500多只。

    銅牛在昆明湖東岸,十七孔橋東橋頭北側(cè),為鎮(zhèn)壓水患而設。1755年用銅鑄造,稱為“金?!?。[21]

    銅牛與織女圖

    在頤和園昆明湖東岸有一個被喻為牛郎化身的鎮(zhèn)水銅牛,在西岸有一處被喻為織女化身的耕織圖,它們隔著昆明湖遙遙相望,這兩個景觀的來歷也緣于牛郎織女的故事。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初建清漪園(頤和園的前身)時,乾隆皇帝也自比天上的玉皇大帝,并傳下御旨,要把御園修成“天上人間”,那佛香閣要建得雄偉華麗,象征著天宮里的凌霄殿,昆明湖要寬闊,好比天河,并在湖(河)的東西兩側(cè)修了一個銅牛和一個耕織圖。銅牛的身子朝東,頭朝西,正好對著織女圖,這樣一來就更像天河了,天上有織女(耕織圖),地上有牛郎(銅牛),遙遙相望。

    1860年英法聯(lián)軍焚毀“三山五園”,頤和園里的耕織圖也遭到毀滅性破壞,只留下乾隆皇帝御題的“耕織圖”石碑。解放后耕織圖被劃出了頤和園大墻之外,成為生產(chǎn)與生活混雜的大雜院。1998年底才被頤和園收回,并逐步按照原貌恢復建設,突出了“耕”與“織”的景題寓意。[22]

    園藏文物

    編輯

    清漪園時期,乾隆皇帝對文玩多有搜羅,商周銅器、唐宋元明瓷玉及書畫很多,當時著錄的陳設達四萬余件,清廷內(nèi)務府專門設立《陳設清冊》,建檔管理。

    鴉片戰(zhàn)爭后,由于清朝國力轉(zhuǎn)衰,清漪園陳設有所裁撤,至咸豐五年(1855)時實有陳設三萬七千五百八十三件。咸豐千年(1860),包括清漪園在內(nèi)的北京西北郊的五座大型皇家園林,皆遭英法聯(lián)軍野蠻焚掠。據(jù)英法聯(lián)軍劫掠后的清冊載,清漪園各處陳設物品只剩有五百三十件,而且多殘破不整。

    1900年,八國聯(lián)軍攻入北京,頤和園再遭浩劫,園藏文物又被毀掠一空。1902年,慈禧再次修復頤和園并大力充實園內(nèi)陳設。

    新中國成立后,頤和園園藏文物計有四萬余件,品類涉及銅器、玉器、瓷器、木器、漆器、書畫、古籍、琺瑯、鐘表、竹器、樂器、根雕、雜項等,幾乎涵蓋了中國傳世文物的所有門類,并有不少外國文物;從價值上看,國家級文物有二萬余件,其中包括虢宣公子白鼎、三犧尊、緙絲長軸佛像圖等國寶級珍品。[23]

    公園管理

    編輯

    科研科技

    截至2005年,頤和園參與局級、中心級課題多項,其中7項獲得局科技進步一等獎,《皇家園林建筑裝飾紋樣的研究(包括磚雕紋樣、彩畫紋樣、石雕、木雕、木裝修)》課題,磚雕紋樣1999年獲園林局科技進步一等獎,2000年獲市科技進步一等獎,課題成果出版圖書《頤和園磚雕藝術》,《頤和園建筑彩畫歷史信息的研究與保護》課題成果出版圖書《頤和園建筑彩畫藝術》。[24]

    課題名稱 主持單位 課題名稱 主持單位

    頤和園建筑彩畫歷史信息的研究與保護 頤和園設計室 中關村海淀科學城建設中的世界遺產(chǎn)——頤和園保護問題研究 頤和園供配電及煤改電工程

    城市綠地地被植物開發(fā)應用 頤和園管理處 古柳新型樹體保護和修補技術 頤和園園林部

    特殊條件下大規(guī)格苗木栽植及養(yǎng)護技術的探討 頤和園園林部 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頤和園保護的研究 頤和園文物部

    頤和園德和園大戲樓與聽鸝館戲臺聲學測量及分析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頤和園文物部 皇家園林建筑裝飾紋樣的研究 頤和園

    頤和園冷季型草坪建植管理模式研究 頤和園 關于恢復清漪園時期綠化布局的探討 頤和園

    關于古樹瀕危原因的初探 頤和園 頤和園計算機網(wǎng)絡與圖文信息管理系統(tǒng)的研究 頤和園辦公室

    北京地區(qū)桂花露地越冬的研究 頤和園園林部 以昆明湖底沉積物探討北京西山地區(qū)氣候變化和環(huán)境變遷 中國地礦部、頤和園管理處

    公園出版

    截至2013年,《頤和園雜志》已推出第9期,推出的其余書籍主要介紹了頤和園的歷史、文化等。[25]

    《北京志·世界文化遺產(chǎn)卷·頤和園志 》 《頤和園雜志》

    《頤和園建園250周年紀念文集》

    《頤和園排云殿佛香閣長廊大修實錄》

    《頤和園建筑彩畫藝術》

    《頤和園文物菁華》 《頤和園志》 《頤和園磚雕藝術》

    《頤和園導覽》 《名人情系頤和園》 《頤和園文化研究》 《明清家具》

    《頤和園趣聞》 《頤和園研究論文集》 《無雙風月—圖鑒乾隆頤和園生活》

    《頤和園古典園林夜景照明技術研究》

    《清代皇帝詠萬壽山清漪園風景詩》 《胡博華士繪慈禧油畫像:歷史與修復》 《仁和萬壽—乾隆誕辰三百年頤和園珍寶展》  

    遺產(chǎn)保護

    1998年12月2日,頤和園以其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景觀,卓越的保護管理工作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譽為世界幾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頤和園于1987年被批準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

    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評價頤和園如下:

    “北京頤和園,始建于1750年,1860年在戰(zhàn)火中嚴重損毀,1886年在原址上重新進行了修繕。其亭臺、長廊、殿堂、廟宇等人工景觀與自然山巒和開闊的湖面相互和諧、藝術地融為一體,堪稱中國風景園林設計中的杰作?!盵18]

    文化活動

    編輯

    ●活動名稱:清代古籍展

    活動內(nèi)容:共展出50部清代宮廷藏書,這些書籍曾藏于清代帝王辦理朝政的仁壽殿的北配殿,為經(jīng)籍史著、方輿圖志、農(nóng)醫(yī)術數(shù)、詩文雜錄、御制鴻章等五部分,從儒家經(jīng)典、中國古代的地理學、農(nóng)業(yè)、醫(yī)學、天文、算術等科技書籍、文學藝術以及御用書籍為游客介紹皇家內(nèi)院的宮廷藏書。

    ●活動名稱:頤和園生態(tài)效益評價與低碳生活

    活動內(nèi)容:

    1、愛護環(huán)境節(jié)能減排游客簽名活動。

    2、活動現(xiàn)場為游客演示碳排放測試

    ●活動名稱:第三屆兩梅展

    活動內(nèi)容:宣傳頤和園傳統(tǒng)特色花卉,向廣大游客展示樹形優(yōu)美的梅花、臘梅盆景,節(jié)日期間為游客增添文化活動場所。

    ●活動名稱:“頤和秋韻”桂花文化展

    相關內(nèi)容:

    1、菊花等新優(yōu)品種特色花缸展示。

    2、菊花及秋季特色盆景展示。

    3、“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美麗中國”科技成果展示。

    ●活動名稱:“慶演昌辰”慈禧與德和園演劇文物展

    活動內(nèi)容:展出來自故宮、頤和園、中央美院美術館、國家圖書館、第一歷史檔案館的128件精美展品,解讀慈禧和德和園大戲樓為背景的國粹京劇發(fā)展史。展品主要包括升平署的木印、檔案,伶人使用的衣箱、道具、腰牌、照門、戲服,德和園大戲樓的圖紙、模型,京劇在宮廷中發(fā)展到高峰期的圖冊、劇本等。[26]

    歷史事件

    編輯

    頤和園是晚清最高統(tǒng)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動中心,是中國近代歷史的重要見證與諸多重大歷史事件的發(fā)生地。

    光緒十六年(1890),在頤和園東宮門外右側(cè)建一小型發(fā)電廠,稱“頤和園電燈公所”,供給頤和園電燈照明。該所與城內(nèi)“西苑電燈公所”同為北京最早的發(fā)電設施。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西苑、頤和園電燈公所兩套發(fā)電機組及電燈設備均被毀壞。1902年,清政府籌銀12.49萬兩重修西苑與頤和園兩處電力設施。光緒三十年(1904年),西苑電燈公所恢復發(fā)電;同年五月,電燈重新在頤和園亮了起來。[27]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二十八日(6月16日),光緒帝在頤和園仁壽殿召見康有為,命康在總署章京上行走,并許其專折奏事。自四月二十三日宣布變法后,光緒帝曾連赴頤和園12 次,召見維新派人士,籌劃變法事宜。八月初四日(9月19 日),慈禧太后自頤和園回宮。兩天后,她發(fā)動政變,囚禁光緒帝,逮捕殺害維新派人士,戊戌變法失敗。在變法期間(6月至9月間),慈禧一直住在頤和園。頤和園成為守舊派反對變法、準備政變的中樞。變法失敗后,光緒被長期幽禁在園中的玉瀾堂。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七月二十一日(8月15日),八國聯(lián)軍侵占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緒帝經(jīng)頤和園出逃。七月二十五日(8月19日),俄國軍隊首先侵占頤和園。以后,日、英、意軍又相繼占據(jù)。頤和園在被占期間,所存珍寶被侵略者搶掠一空,不少建筑再遭焚毀。

    1914年,頤和園曾作為溥儀私產(chǎn)對外開放。

    1927年6月2日,中國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自沉于頤和園昆明湖,終年50歲。[28]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內(nèi)政部正式接收管理,成為國家公園正式對外開放。[29]

    旅游信息

    編輯

    開放時間

    旺季(每年4月1日至10月31日)

    大門開放時間:6:30——18:00

    園中園開放時間:8:30——17:00

    靜園時間為:20:00

    淡季(每年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

    大門開放時間:7:00——17: 00

    園中園開放時間:9:00——16:00

    靜園時間為:19:00[30]

    門票信息

    頤和園門票:30元/張(旺季),20元/張(淡季),有半價票。

    頤和園聯(lián)票:60元/張(旺季),50元/張(淡季),沒有半價票。

    頤和園聯(lián)票包括頤和園門票和園中園門票(園中園包括文昌院、德和園、佛香閣和蘇州街)。

    旺季時間 :每年4月1日至10月31日;淡季時間:每年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31]

    全景圖去百度地圖查看全景>>

    拍攝日期:

    詞條圖冊更多圖冊

    三山五園

    國家級旅游景區(qū)

    北京市旅游景區(qū)

    參考資料

    1. 頤和園歷史概況 .中國文物網(wǎng)[引用日期2014-04-2]

    2. 北京十大中秋賞月勝地 .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wǎng)[引用日期2014-03-26]

    3. 熱點聚焦:解密頤和園佛頭為何被斬首?【2】 .人民網(wǎng)[引用日期2014-03-26]

    4. 頤和園焚毀經(jīng)過 .新浪網(wǎng)[引用日期2014-03-16]

    5. 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頤和園 .人民網(wǎng)[引用日期2014-03-29]

    6. 仁壽殿陳設 .頤和園官網(wǎng)[引用日期2014-05-4]

    7. 頤和園景點推薦:樂壽堂 .新浪旅游[引用日期2014-03-29]

    8. 玉瀾堂陳設 .頤和園官網(wǎng)[引用日期2014-05-3]

    9. 宜蕓館陳設 .頤和園官網(wǎng)[引用日期2014-05-4]

    二、中國有哪些有名的古代建筑,要有特色的~

    一)殿堂

    中國古代建筑群中的主體建筑,包括殿和堂兩類建筑形式,其中殿為宮室、禮制和宗教建筑所專用。堂、殿之稱均出現(xiàn)于周代?!疤谩弊殖霈F(xiàn)較早,原意是相對內(nèi)室而言,指建筑物前部對外敞開的部分。堂的左右有序、有夾,室的兩旁有房、有廂。這樣的一組建筑又統(tǒng)稱為堂,泛指天子、諸侯、大夫、士的居處建筑?!暗睢弊殖霈F(xiàn)較晚,原意是后部高起的物貌;用于建筑物,表示其形體高大,地位顯著。自漢代以后,堂一般是指衙署和第宅中的主要建筑,但宮殿、寺觀中的次要建筑也可稱堂,如南北朝宮殿中的“東西堂”、佛寺中的講堂、齋堂等。殿和堂都可分為臺階、屋身、屋頂三個基本部分。其中臺階和屋頂形成了中國建筑最明顯的外觀特征。因受封建等級制度的制約,殿和堂在形式、構造上都有區(qū)別。殿和堂在臺階做法上的區(qū)別出現(xiàn)較早:堂只有階;殿不僅有階,還有陛,即除了本身的臺基之外,下面還有一個高大的臺子作為底座,由長長的陛級聯(lián)系上下。殿一般位于宮室、廟宇、皇家園林等建筑群的中心或主要軸線上,其平面多為矩形,也有方形、圓形、工字形等。殿的空間和構件的尺度往往較大,裝修做法比較講究。堂一般作為府邸、衙署、宅院、園林中的主體建筑,其平面形式多樣,體量比較適中,結構做法和裝飾材料等也比較簡潔,且往往表現(xiàn)出更多的地方特征。

    (二)樓閣

    中國古代建筑中的多層建筑物。樓與閣在早期是有區(qū)別的。樓是指重屋,閣是指下部架空、底層高懸的建筑。閣一般平面近方形,兩層,有平坐,在建筑組群中可居主要位置,如佛寺中有以閣為主體的,獨樂寺觀音閣即為一例。樓則多狹而修曲,在建筑組群中常居于次要位置,如佛寺中的藏經(jīng)樓,王府中的后樓、廂樓等,處于建筑組群的最后一列或左右?guī)恢?。后世樓閣二字互通,無嚴格區(qū)分, 古代樓閣有多種建筑形式和用途。城樓在戰(zhàn)國時期即已出現(xiàn)。漢代城樓已高達三層。闕樓、市樓、望樓等都是漢代應用較多的樓閣形式。漢代皇帝崇信神仙方術之說,認為建造高峻樓閣可以會仙人。佛教傳入中國后,大量修建的佛塔建筑也是一種樓閣。北魏洛陽永寧寺木塔,高“四十余丈”,百里之外,即可遙見。建于遼代的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高67.31米,仍是中國現(xiàn)存最高的古代木構建筑??梢缘歉咄h的風景游覽建筑往往也用樓閣為名,如黃鶴樓、滕王閣等。中國古代樓閣多為木結構,有多種構架形式。以方木相交疊壘成井欄形狀所構成的高樓,稱井□式;將單層建筑逐層重疊而構成整座建筑的,稱重屋式。唐宋以來,在層間增設平臺結構層,其內(nèi)檐形成暗層和樓面,其外檐挑出成為挑臺,這種形式宋代稱為平坐。各層上下柱之間不相通,構造交接方式較復雜。明清以來的樓閣構架,將各層木柱相續(xù)成為通長的柱材,與梁枋交搭成為整體框架,稱之為通柱式。此外,尚有其他變異的樓閣構架形式。

    (三)亭

    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周圍開敞的小型點式建筑,供人停留、觀覽,也用于典儀,俗稱亭子,出現(xiàn)于南北朝的中后期?!巴ぁ庇种腹糯鶎有姓C構,兼設有旅舍形式 亭一般設置在可供停息、觀眺的形勝之地,如山岡、水邊、城頭、橋上以及園林中。還有專門用途的亭,如碑亭、井亭、宰牲亭、鐘亭等。亭的平面形式除方形、矩形、圓形、多邊形外,還有十字、連環(huán)、梅花、扇形等多種形式。亭的屋頂有攢尖、歇山、錐形及其他形式復合體。大型的亭可筑重檐,或四面加抱廈。陵墓、宗廟中的碑亭、井亭可做得很莊重,如明長陵的碑亭。大型的亭可以做得雄偉壯觀,如北京景山的萬春亭。小型的亭可以做得輕巧雅致,如杭州三潭印月的三角亭。亭的不同形式,可以產(chǎn)生不同的藝術效果。構造作法,亭的結構以木構為最多,也有用磚石砌造的。亭多做攢尖頂和圓錐形頂。四角攢尖頂在漢代已出現(xiàn),八角攢尖頂和圓錐形頂在唐代明器中已有發(fā)現(xiàn)。宋《營造法式》中所載“亭榭斗尖”,是類似傘架的結構。這種做法可以從清代南方的園林中見到。明清以后,方亭多用抹角梁,多角攢尖亭多用扒梁,逐層疊起。矩形亭的構造則基本與房屋建筑相同。

    (四)廊

    中國古代建筑中有頂?shù)耐ǖ?,包括回廊和游廊,基本功能為遮陽、防雨和供人小憩。廊是形成中國古代建筑外形特點的重要組成部分。殿堂檐下的廊,作為室內(nèi)外的過渡空間,是構成建筑物造型上虛實變化和韻律感的重要手段。圍合庭院的回廊,對庭院空間的格局、體量的美化起重要作用,并能造成莊重、活潑、開敞、深沉、閉塞、連通等不同效果。園林中的游廊則主要起著劃分景區(qū)、造成多種多樣的空間變化、增加景深、引導最佳觀賞路線等作用。在廊的細部常配有幾何紋樣的欄桿、坐凳、鵝項椅(又稱美人靠或吳王靠)、掛落、彩畫;隔墻上常飾以什錦燈窗、漏窗、月洞門、瓶門等各種裝飾性建筑構件。

    (五)臺榭

    中國古代將地面上的夯土高墩稱為臺,臺上的木構房屋稱為榭,兩者合稱為臺榭。最早的臺榭只是在夯土臺上建造的有柱無壁、規(guī)模不大的敞廳,供眺望、宴飲、行射之用。有時具有防潮和防御的功能。臺榭的遺址頗多,著名的有春秋晉都新田遺址、戰(zhàn)國燕下都遺址、邯鄲趙國故城遺址、秦咸陽宮遺址等,都保留了巨大的階梯狀夯土臺。榭還指四面敞開的較大的房屋。唐以后又將臨水的或建在水中的建筑物稱為水榭,但已是完全不同于臺榭的另一類型建筑。

    (六)廟

    中國古代的祭祀建筑。形制要求嚴肅整齊,大致可分為三類:

    1、祭祀祖先的廟。中國古代帝王諸侯等奉祀祖先的建筑稱宗廟。帝王的宗廟稱太廟,廟制歷代不同。太廟是等級最高的建筑。貴族、顯宦、世家大族奉祀祖先的建筑稱家廟或宗祠。仿照太廟方位,設于宅第東側(cè),規(guī)模不一。有的宗祠附設義學、義倉、戲樓,功能超出祭祀范圍。

    2、奉祀圣賢的廟。最著名的是奉祀孔丘的孔廟,又稱文廟。孔丘被奉為儒家之祖,漢以后歷代帝王多崇奉儒學。山東曲阜孔廟規(guī)模最大。奉祀三國時代名將關羽的廟稱關帝廟,又稱武廟。有的地方建三義廟,合祀劉備、關羽、張飛。許多地方還奉祀名臣、先賢、義士、節(jié)烈,如四川成都和河南南陽奉祀三國著名政治家諸葛亮的“武侯祠”;浙江杭州和河南湯陰奉祀南宋民族英雄岳飛的“岳王廟”和“岳飛廟”。

    3、祭祀山川、神靈的廟。中國從古代起就崇拜天、地、山、川等自然物并設廟奉祀,如后土廟。最著名的是奉祀五岳——泰山、華山、衡山、恒山、嵩山的神廟,其中泰山的岱廟規(guī)模最大。還有大量源于各種宗教和民間習俗的祭祀建筑,如城隍廟、土地廟、龍王廟、財神廟等。

    (七)壇

    中國古代主要用于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動的臺型建筑。北京城內(nèi)外的天壇、地壇、日壇、月壇、祈谷壇、社稷壇等。壇既是祭祀建筑的主體,也是整組建筑群的總稱。壇的形式多以陰陽五行等學說為依據(jù)。例如天壇、地壇的主體建筑分別采用圓形和方形,來源于天圓地方之說。天壇所用石料的件數(shù)和尺寸都采用奇數(shù),是采用古人以天為陽性和以奇數(shù)代表陽性的說法。祈年殿有三重檐分別覆以三種顏色的琉璃瓦:上檐青色象征青天,中檐黃色象征土地,下檐綠色象征萬物。至乾隆十六年改為三層均藍色,以合專以祭天之意。

    (八)塔

    供奉或收藏佛舍利(佛骨)、佛像、佛經(jīng)、僧人遺體等的高聳型點式建筑,又稱“佛塔”、“寶塔”。塔起源于印度,也常稱為“佛圖”、“浮屠”、“浮圖”等。塔是中國古代建筑中數(shù)量極大、形式最為多樣的一種建筑類型。

    塔一般由地宮、塔基、塔身、塔頂和塔剎組成。地宮藏舍利,位于塔基正中地面以下。塔基包括基臺和基座。塔剎在塔頂之上,通常由須彌座、仰蓮、覆缽、相輪和寶珠組成;也有在相輪之上加寶蓋、圓光、仰月和寶珠的塔剎。

    塔的種類眾多,中國現(xiàn)存塔2000多座。按性質(zhì)分,有供膜拜的藏佛物的佛塔和高僧墓塔;按所用材料可分為木塔、磚塔、石塔、金屬塔、陶塔等;按結構和造型可分為樓閣式塔、密檐塔、單層塔、剌嘛塔和其他特殊形制的塔。樓閣式塔著名的有西安慈恩寺塔、興教寺玄奘塔、蘇州云巖寺塔等。密檐塔著名的有登封嵩岳寺塔、西安薦福寺塔、大理崇圣寺千尋塔等。單層塔著名的有歷城神通寺四門塔、北京云居寺石塔群、登封會善寺凈藏禪師塔等。剌嘛塔塔身涂白色,俗稱“白塔”。著名的有北京妙應寺白塔、山西五臺縣塔院寺白塔等。金剛寶座塔著名的有北京正覺寺金剛寶座塔。

    (九)影壁

    建在院落的大門內(nèi)或大門外,與大門相對作屏障用的墻壁,又稱照壁、照墻。影壁能在大門內(nèi)或大門外形成一個與街巷既連通又有限隔的過渡空間。明清時代影壁從形式上分有一字形、八字形等。北京大型住宅大門外兩側(cè)多用八字墻,與街對面的八字形影壁相對,在門前形成一個略寬于街道的空間;門內(nèi)用一字形影壁,與左右的墻和屏門組成一方形小院,成為從街巷進入住宅的兩個過渡。南方住宅影壁多建在門外。農(nóng)村住宅影壁還有用夯土或土坯砌筑的,上加瓦頂。宮殿、寺廟的影壁多用琉璃鑲砌。明清宮殿、寺廟、衙署和第宅均有影壁,著名的山西省大同九龍壁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子朱桂的代王府前的琉璃影壁。北京北海和紫禁城中的九龍壁也很有名。

    (十)坊表

    中國古代具有表彰、紀念、導向或標志作用的建筑物,包括牌坊、華表等。牌坊 又稱牌樓,是一種只有單排立柱,起劃分或控制空間作用的建筑。在單排立柱上加額枋等構件而不加屋頂?shù)姆Q為牌坊,上施屋頂?shù)姆Q為牌樓,這種屋頂俗稱為“樓”,立柱上端高出屋頂?shù)姆Q為“沖天牌樓”。牌樓建立于離宮、苑囿、寺觀、陵墓等大型建筑組群的入口處時,形制的級別較高。沖天牌樓則多建立在城鎮(zhèn)街衢的沖要處,如大路起點、十字路口、橋的兩端以及商店的門面。前者成為建筑組群的前奏,造成莊嚴、肅穆、深邃的氣氛,對主體建筑起陪襯作用;后者則可以起豐富街景、標志位置的作用。江南有些城鎮(zhèn)中有跨街一連建造多座牌坊的,多為“旌表功名”或“表彰節(jié)孝”。在山林風景區(qū)也多在山道上建牌坊,既是寺觀的前奏,又是山路進程的標志。

    華表為成對的立柱,起標志或紀念性作用。漢代稱桓表。元代以前,華表主要為木制,上插十字形木板,頂上立白鶴,多設于路口、橋頭和衙署前。明以后華表多為石制,下有須彌座;石柱上端用一雕云紋石板,稱云板;柱頂上原立鶴改用蹲獸,俗稱“朝天吼”。華表四周圍以石欄。華表和欄桿上遍施精美浮雕。明清時的華表主要立在宮殿、陵墓前,個別有立在橋頭的,如北京盧溝橋頭。明永樂年間所建北京天安門前和十三陵碑亭四周的華表是現(xiàn)存的典型。

    一、萬里長城

    萬里長城是世界建筑奇跡之一。萬里長城已被視為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征,聞名于世界。

    長城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它的修筑是從戰(zhàn)國時期開始的。當時的秦、趙、魏、齊、燕、楚等諸侯國,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侵和自衛(wèi),都興建了長城。秦兼并六國后,為防范北方匈奴的突襲,于公元前213年發(fā)起了修筑長城的巨大工程,把秦、燕、趙、魏的原有長城連接起來,并加以擴建。整個工程共征用民工30萬人,連續(xù)花了l0多年方告完成,建成了西起甘肅臨洮(今岷縣),沿著黃河到內(nèi)蒙臨河,北達陰山,南到山西雁門關,東抵遼東的長城,全長達3000多公里。由于長城工程極其艱巨,民工境況非常悲慘,故留下了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故事。

    漢代除重修秦長城外,又修筑了內(nèi)蒙古河套南的朔方長城,以及涼州西段長城。涼州西段長城北起內(nèi)蒙古居延海(今額濟納旗境內(nèi)),沿額濟河,經(jīng)甘肅金塔,西到安西、敦煌、玉門關進入新疆。整座長城“五里一燧,十里一墩,卅里一堡,百里一城”,構成了一個嚴整的防御體系。

    漢以后的北魏、北齊、隋 、金等朝代都對長城進行過部分修建,到了明代則進行了全面的重修。明代所修的長城西起嘉峪關,東至鴨綠江邊,全長約6700公里(一萬三干多華里)。整個重修過程前后達100多年,可見工程的浩大和艱巨。其中,山西以東的長城采用內(nèi)部夯土,外面用磚石砌筑的方式,山西以西的長城全用夯土筑成。整座長城上又建有很多關城,關城都建在地勢險峻的要地,著名者有嘉峪關、居庸關、山海關等。其中嘉峪關是現(xiàn)存長城關城中最完整的一處。它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氣勢雄偉,布局周密,結構嚴謹,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稱。相傳,在修建這座雄關時,不但設計和建造技藝高超,而且連用料的計算也非常精確。在關城建成之后,僅剩了一塊磚,這塊磚被后人放在重關的小樓上,作為紀念?,F(xiàn)在人們所看到的長城,主要是明代重修的,以前的長城則只剩下一些遺跡了。

    綿延萬余里的長城穿越在崇山峻嶺、急流、溪谷等險峻的地段之上,工程之艱巨是難以想象的,表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磅礴氣概和聰明才智,也反映了中國古代測量、規(guī)劃設計、建筑技術、工程管理以及軍事技術的高超水平。

    二、故宮

    故宮坐落于北京城的中心,占地1087畝,合72萬多平方米,是明、清兩代的皇宮,也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結構建筑群。它集中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建筑傳統(tǒng)和獨待風格。

    故宮始建于1406年,是明代永樂皇帝由南京遷都北京時所建的宮城。從總體布局上說,它可分為前后兩部分,即所謂的外朝和內(nèi)庭。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文華殿、武英殿作為兩翼,為行使朝政的主要場所。內(nèi)庭由乾清官、交泰殿、坤寧宮和東西六宮構成,為皇室的生活居住區(qū)。按四根柱為一間的傳統(tǒng)進行計算,共有近萬間之多,建筑面積約15萬平方米。

    宮殿群由紫禁城圍護,城高10米,外又圍以52米寬的護城河。整座城開有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南門為午門、北門為玄(神)武門,東門為東華門、西門為西華門。城的四角各建有一座角樓。每座角樓各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脊,結構復雜,式樣奇特,為古建筑中罕見的杰作。關于角樓的建造,還流傳有魯班用秫秸編成蟈蟈籠作模型示范的傳說。整個故宮的建筑布局嚴謹規(guī)則,主次有序,并用形體變化、高低起伏的手法,使空間豐富多變。

    午門是故宮的正門,在城墻墩臺上建有一組建筑。正中是寬九間的廡殿頂重檐大殿,兩側(cè)有聯(lián)檐通脊的殿閣伸展而出,四隅各有一個高大的角亭。這一組建筑稱五鳳樓,巍峨壯麗、氣勢渾厚。進午門,經(jīng)過一個大庭院,再過金水橋,入太和門,即是外朝的三大殿,太和在前,中和居中,保和在后,依次建筑在一個呈工字形的高大基臺上?;_高8.13米,分3層,用漢白玉砌筑而成。每層當中都有石雕御路,邊上都裝飾有欄板、望柱和龍頭。據(jù)統(tǒng)計,計有透雕欄板1414塊,刻有云龍翔風圖案的望柱1460根,龍頭1138個。這些石雕裝飾,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獨特風格的裝飾藝術。同時,在結構功能上又起著排水的作用。欄板下,以及望校上伸出的龍頭口中,都刻有小洞口。每當下雨,水由龍頭流出,恰似千龍噴水,蔚為大觀。

    太和殿又稱金鸞殿,是皇帝發(fā)布政令和舉行大典的場所。殿高35.05米,寬63.96米,深37.20米,是故宮最大的建筑,也是現(xiàn)存全國最大的木構建筑。它的結構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木構建筑的特點。即,先在栓礎上立木柱,柱上架大梁,梁上立小矮柱(瓜柱),再架上一層較短的梁;自大梁而上可以通過小柱重疊幾層梁,逐層加高,每層的梁逐層縮短,形成重檐;在最上層立脊瓜柱,在兩組構架之間橫搭檁枋;在檁上鋪木椽,椽上鋪木板(望板),板上苫灰背瓷瓦;由于梁架逐層加高,小梁逐層縮短,從而形成斜坡式的屋面;屋檐出挑則采用斗拱承接,既可承重,又可增添裝飾效果,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又一大特色。太和殿即采用這種結構,用73根大木柱支承梁架形成重檐廡殿式屋頂,上檐斗拱出跳單翹三重昂九踩,下檐為單翹重昂七踩。整座建筑莊嚴雄偉,富麗堂皇,起著顯示皇權至尊的效果。

    與外朝要求宏偉壯麗、庭院開闊明顯不同,作為帝后生活居住區(qū)的內(nèi)庭呈現(xiàn)庭院深邃的特征,東西六宮各自成一體,排列井然。又有后苑御花園,幽美恬靜,可供游樂。

    整個故宮的布局,以午門至神武門作中軸,呈對稱性排列。中軸線向南延伸至天安門,向北延伸至景山,恰與北京古城的中軸線相重合。登上景山,眺望故宮,飛檐重疊,琉璃連片,壯麗輝煌,氣象萬千,堪稱中國傳統(tǒng)建筑之瑰寶。

    三、頤和園

    園林融匯了建筑美、藝術美和自然美,它是科技和藝術相互滲透、交融的結果。中國的園林建筑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在世界園藝史中獨樹一幟,成就斐然。幾干年來,在中國的大地上創(chuàng)建有成干上萬的精美園林。頤和園就是現(xiàn)在保存較為完整的大型皇家園林,在中國的傳統(tǒng)園林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世界的園林建筑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頤和園坐落在北京西北部,方圓8公里(十六里),占地4350畝,規(guī)模宏偉,景色秀麗。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800多年前的金代,金章宗曾在此建金水院,是當時的西山八院之一。其山稱金山,引玉泉諸水至山下為池,叫金水池。元時,據(jù)說有一老人在山上挖得—個刻有花紋的大石甕,便改金山之名為甕山。元世祖曾命郭守敬兩次引玉泉諸水至山下,并把金水池疏浚擴展為大水庫,先后易名叫甕山泊和大泊湖,俗稱西湖或西海子,挖湖之土運上山加高甕山,從而成為山高水闊的風景勝地。明代又改甕山為金山,改甕山泊為金海,在山上建圓靜寺,在湖畔建好山園行官,總稱好山園,俗稱西湖景。1750年,清乾隆皇帝在圓靜寺基礎上,修建大報恩寺,為他的母帝祝壽,并改金山為萬壽山,又對金海進行疏浚,改名昆明湖,整個園林叫清漪園,工程歷時15年建成。自此萬壽山的清漪園,玉泉山的靜明園,香山的靜宜園,以及暢春園、圓明園,合稱“三山五園”,而清漪園獨具特色,有“何處燕山最暢情,無雙風月屬昆明”之譽。令人氣憤的是,1860年英法聯(lián)軍攻占北京,三山五園同遭厄運,被洗劫后又被縱火焚毀,清漪園除個別建筑外均成灰燼。1886年,慈禧挪用海軍經(jīng)費,歷時10年,進行修建,并改名頤和園。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lián)軍的掠奪和焚毀,1902年,慈禧再次修復?,F(xiàn)存的頤和園,既反映了中國古代園林技藝的高超造詣,也把列強的侵華罪行和清末統(tǒng)治者的腐敗誤國釘上了歷史的恥辱柱。

    頤和園繼承了中國古代園林建筑的傳統(tǒng)特點和造園手法,并有所發(fā)展。全園的布局,大體可分為東宮門和東山、前山、后山、昆明湖等幾個部分。整個園林有如下幾個突出的持點:

    1、以水取勝。水域面積占全園的3/4,設計者依據(jù)水面開閡的特點,進行設計布置,主要建筑和風景點部面臨昆明湖,或是俯覽湖面。為避免開闊的湖面顯得單調(diào),用長堤把湖面劃分為幾個區(qū)域,還在湖中布置了鳳凰墩、治鏡閣、藻鑒堂等島嶼,以象征傳說中的蓬萊、方丈、瀛洲等海上三神山,從而使水域既開闊又富有情趣。

    2、湖山結合。湖北岸的萬壽山高58米,好像翠屏峙立。湖光山色,相映成趣。前山是全園的中心,正中為一組巨大的建筑群,自山頂?shù)闹腔酆6率欠鹣汩w、檀輝殿、排云殿、排云門、云輝玉宇坊以達湖面。其中,琉璃磚瓦的無梁殿(智慧海)和高41米的佛香閣,氣勢雄偉,為最具特色的建筑。這組中軸線的兩旁,布置了許多陪襯的建筑物。抱山環(huán)湖一帶建有長廓和石欄,把湖與山明顯地區(qū)分又緊密地連接在一起。

    3、對比鮮明。前山建筑壯麗,金碧輝煌,后山建筑隱蔽,風景幽靜;昆明湖浩蕩壯闊,后湖(蘇州河)怡靜精巧,東宮門內(nèi)建筑密集,西堤和堤西區(qū)景物琉落有致。強烈的反差,使游人產(chǎn)生不同的感受,從而更添情趣。

    4、景隨步轉(zhuǎn)。依據(jù)不同的地理特點,用樓、臺、亭、閣、齋、堂、軒、館、曲檻回廊以及假山花木等組合成各不相同的景點。各景點之間既有明顯的區(qū)別,又有有機的聯(lián)系,使人們漫步園內(nèi),景色隨處變換,層出不窮。

    5、借景手法。設計者不僅考慮了園內(nèi)景物的相互配合借用,而且充分地利用周圍的景色,使西山的峰巒,西堤的煙柳,玉泉山的塔影等,恍如園中的景物。這種園內(nèi)、園外均有景色的巧妙手法,給人一種園林范圍更加擴大的感受。

    6、園中有園。在萬壽山東麓一處地勢較低,聚水成池的地方,依照無錫惠山園,建造了諧趣園。它以水池為中心,配以堂、軒、亭榭、樓閣、游廊、小橋,自具獨立的格局,成了園中之園。而且它清雅幽靜,與東宮門內(nèi)密集的宮殿建筑群成了鮮明的對比,給人煥然一新之感。

    7、集景模寫。園中匯集了全國許多名勝景觀,但又不是生硬仿造,而是別具神韻,如諧趣園仿自惠山園,西堤六橋仿自杭州西湖蘇堤,涵虛堂、景明樓仿自黃鶴樓、岳陽樓,蘇州街仿自蘇州市街等,但又有很大的差異。

    頤和園匯集了中國傳統(tǒng)園林建筑藝術的精華。它“雖由人造,宛如天成”,是園林建筑的一大代表作。

    中國建筑自先秦至19世紀中葉以前基本上是一個封閉的獨立的體系,2000多年間風格變化不大,通稱為中國古代建筑。19世紀中葉以后,隨著社會性質(zhì)的改變,外國建筑,特別是西方建筑法式的大量輸入,中國建筑與世界建筑有了較多的接觸和交流,建筑風格發(fā)生了急劇變化,通稱為中國近現(xiàn)代建筑。本文重點介紹中國古代建筑。

    中國古代建筑在封建社會中發(fā)展成熟,它以漢族木結構建筑為主體,也包括各少數(shù)民族的優(yōu)秀建筑,是世界上延續(xù)歷史最長、分布地域最廣、風格非常顯明的一個獨特的體系。中國古代建筑對于日本、朝鮮和越南的古代建筑有直接影響,17世紀以后,也對歐洲產(chǎn)生過影響。

    和歐洲古代建筑藝術比較,中國古代建筑的審美價值與政治倫理價值高度統(tǒng)一;植根于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出鮮明的人文主義精神;總體性、綜合性很強。具體表現(xiàn)為:

    (一)重視環(huán)境整體經(jīng)營

    從春秋戰(zhàn)國開始,中國就有了建筑環(huán)境整體經(jīng)營的觀念?!吨芏Y》中關于野、都、鄙、鄉(xiāng)、閭、里、邑、丘、甸等的規(guī)劃制度,雖然未必全都成為事實,但至少說明當時已有了系統(tǒng)規(guī)劃的大區(qū)域規(guī)劃構思。《管子·乘馬》主張,“凡立國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廣川之上”,說明城市選址必須考慮環(huán)境關系。中國的堪輿學說起源很早,除去迷信的外衣,絕大多數(shù)是講求環(huán)境與建筑的關系。古代城市都注重將城市本體與周圍環(huán)境統(tǒng)一經(jīng)營。秦咸陽北包北坂,中貫渭水,南抵南山,最盛時東西達到二三百里,是一個超級尺度的城市環(huán)境。長安(今陜西西安)、洛陽(北魏)、建康(今江蘇南京)、北京(明清)等著名都城,其經(jīng)營范圍也都遠遠超過城墻以內(nèi);即使一般的府、州、縣城,也將郊區(qū)包容在城市的整體環(huán)境中統(tǒng)一布局。重要的風景名勝,如五岳五鎮(zhèn)、佛道名山、邑郊園林等,也都把環(huán)境經(jīng)營放在首位;帝王陵區(qū),更是著重風水地理,這些地方的建筑大多是靠環(huán)境來顯示其藝術的魅力。

    (二)單體形象融于群體序列

    中國古代的單體建筑形式比較簡單,大部分是定型化的式樣,孤立的單體建筑不構成完整的藝術形象,建筑的藝術效果主要依靠群體序列來取得。一座殿宇,在序列中作為陪襯時,形體不會太大,形象也可能比較平淡,但若作為主體,則可能很高大。例如明清北京宮殿中單體建筑的式樣并不多,但通過不同的空間序列轉(zhuǎn)換,各個單體建筑才顯示了自身在整體中的獨立性格。

    (三)構造技術與藝術形象統(tǒng)一

    中國古代建筑的木結構體系適應性很強。這個體系以四柱二梁二枋構成一個稱為間的基本框架,間可以左右相連,也可以前后相接,又可以上下相疊,還可以錯落組合,或加以變通而成八角、六角、圓形、扇形或其他形狀。屋頂構架有抬梁式和穿斗式兩種,無論哪一種,都可以不改變構架體系而將屋面作出曲線,并在屋角作出翹角飛檐,還可以作出重檐、勾連、穿插、披搭等式樣。單體建筑的藝術造型,主要依靠間的靈活搭配和式樣眾多的曲線屋頂表現(xiàn)出來。此外,木結構的構件便于雕刻彩繪,以增強建筑的藝術表現(xiàn)力。因此,中國古代建筑的造型美,很大程度上也表現(xiàn)為結構美。

    (四)規(guī)格化與多樣化統(tǒng)一

    中國建筑以木結構為主,為便于構件的制作、安裝和估工算料,必然走向構件規(guī)格化,也促使設計模數(shù)化。早在春秋時的《考工記》中,就有了規(guī)格化、模數(shù)化的萌芽,至遲唐代已經(jīng)比較成熟。到宋元明三年(1100) 編成的《營造法式》,模數(shù)化完全定型,清雍正十二年(1734)頒布的《工部工程做法則例》又有了更進一步的簡化。建筑的規(guī)格化,促使建筑風格趨于統(tǒng)一,也保證了各座建筑可以達到一定的藝術水平。規(guī)格化并不過于限制序列構成,所以單體建筑的規(guī)格化與群體序列的多樣化可以并行不悖,作為一種空間藝術,顯然這是進步的成熟現(xiàn)象。中國古代建筑單體似乎稍欠變化,但群體組合卻又變化多端,原因就是規(guī)格化與多樣化的高度統(tǒng)一。

    (五)詩情畫意的自然式園林

    中國園林是中國古代建筑的一項突出成就,也是世界各系園林中的重要典型。富有文化素養(yǎng)的人的審美情趣,采取建筑空間構圖的手法,使自然美典型化,變成園林美。其中所包含的情趣,就是詩情畫意;所采用的空間構圖手法,就是自由靈活、運動流暢的序列設計。中國園林講究“巧于因借,精在體宜”,重視成景和得景的精微推求,以組織豐富的觀賞畫面。同時,還模擬自然山水,創(chuàng)造出疊山理水的特殊技藝,無論土山石山,或山水相連,都能使詩情畫意更加深濃,趣味雋永。

    三、中國的古建筑有哪些?

    中國古代建筑群中的主體建筑,包括殿和堂兩類建筑形式,其中殿為宮室、禮制和宗教建筑所專用。堂、殿之稱均出現(xiàn)于周代?!疤谩弊殖霈F(xiàn)較早,原意是相對內(nèi)室而言,指建筑物前部對外敞開的部分。堂的左右有序、有夾,室的兩旁有房、有廂。這樣的一組建筑又統(tǒng)稱為堂,泛指天子、諸侯、大夫、士的居處建筑?!暗睢弊殖霈F(xiàn)較晚,原意是后部高起的物貌;用于建筑物,表示其形體高大,地位顯著。自漢代以后,堂一般是指衙署和第宅中的主要建筑,但宮殿、寺觀中的次要建筑也可稱堂,如南北朝宮殿中的“東西堂”、佛寺中的講堂、齋堂等。殿和堂都可分為臺階、屋身、屋頂三個基本部分。其中臺階和屋頂形成了中國建筑最明顯的外觀特征。因受封建等級制度的制約,殿和堂在形式、構造上都有區(qū)別。殿和堂在臺階做法上的區(qū)別出現(xiàn)較早:堂只有階;殿不僅有階,還有陛,即除了本身的臺基之外,下面還有一個高大的臺子作為底座,由長長的陛級聯(lián)系上下。殿一般位于宮室、廟宇、皇家園林等建筑群的中心或主要軸線上,其平面多為矩形,也有方形、圓形、工字形等。殿的空間和構件的尺度往往較大,裝修做法比較講究。堂一般作為府邸、衙署、宅院、園林中的主體建筑,其平面形式多樣,體量比較適中,結構做法和裝飾材料等也比較簡潔,且往往表現(xiàn)出更多的地方特征。

    (二)樓閣

    中國古代建筑中的多層建筑物。樓與閣在早期是有區(qū)別的。樓是指重屋,閣是指下部架空、底層高懸的建筑。閣一般平面近方形,兩層,有平坐,在建筑組群中可居主要位置,如佛寺中有以閣為主體的,獨樂寺觀音閣即為一例。樓則多狹而修曲,在建筑組群中常居于次要位置,如佛寺中的藏經(jīng)樓,王府中的后樓、廂樓等,處于建筑組群的最后一列或左右?guī)恢?。后世樓閣二字互通,無嚴格區(qū)分, 古代樓閣有多種建筑形式和用途。城樓在戰(zhàn)國時期即已出現(xiàn)。漢代城樓已高達三層。闕樓、市樓、望樓等都是漢代應用較多的樓閣形式。漢代皇帝崇信神仙方術之說,認為建造高峻樓閣可以會仙人。佛教傳入中國后,大量修建的佛塔建筑也是一種樓閣。北魏洛陽永寧寺木塔,高“四十余丈”,百里之外,即可遙見。建于遼代的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高67.31米,仍是中國現(xiàn)存最高的古代木構建筑??梢缘歉咄h的風景游覽建筑往往也用樓閣為名,如黃鶴樓、滕王閣等。中國古代樓閣多為木結構,有多種構架形式。以方木相交疊壘成井欄形狀所構成的高樓,稱井□式;將單層建筑逐層重疊而構成整座建筑的,稱重屋式。唐宋以來,在層間增設平臺結構層,其內(nèi)檐形成暗層和樓面,其外檐挑出成為挑臺,這種形式宋代稱為平坐。各層上下柱之間不相通,構造交接方式較復雜。明清以來的樓閣構架,將各層木柱相續(xù)成為通長的柱材,與梁枋交搭成為整體框架,稱之為通柱式。此外,尚有其他變異的樓閣構架形式。

    (三)亭

    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周圍開敞的小型點式建筑,供人停留、觀覽,也用于典儀,俗稱亭子,出現(xiàn)于南北朝的中后期?!巴ぁ庇种腹糯鶎有姓C構,兼設有旅舍形式 亭一般設置在可供停息、觀眺的形勝之地,如山岡、水邊、城頭、橋上以及園林中。還有專門用途的亭,如碑亭、井亭、宰牲亭、鐘亭等。亭的平面形式除方形、矩形、圓形、多邊形外,還有十字、連環(huán)、梅花、扇形等多種形式。亭的屋頂有攢尖、歇山、錐形及其他形式復合體。大型的亭可筑重檐,或四面加抱廈。陵墓、宗廟中的碑亭、井亭可做得很莊重,如明長陵的碑亭。大型的亭可以做得雄偉壯觀,如北京景山的萬春亭。小型的亭可以做得輕巧雅致,如杭州三潭印月的三角亭。亭的不同形式,可以產(chǎn)生不同的藝術效果。構造作法,亭的結構以木構為最多,也有用磚石砌造的。亭多做攢尖頂和圓錐形頂。四角攢尖頂在漢代已出現(xiàn),八角攢尖頂和圓錐形頂在唐代明器中已有發(fā)現(xiàn)。宋《營造法式》中所載“亭榭斗尖”,是類似傘架的結構。這種做法可以從清代南方的園林中見到。明清以后,方亭多用抹角梁,多角攢尖亭多用扒梁,逐層疊起。矩形亭的構造則基本與房屋建筑相同。

    (四)廊

    中國古代建筑中有頂?shù)耐ǖ?,包括回廊和游廊,基本功能為遮陽、防雨和供人小憩。廊是形成中國古代建筑外形特點的重要組成部分。殿堂檐下的廊,作為室內(nèi)外的過渡空間,是構成建筑物造型上虛實變化和韻律感的重要手段。圍合庭院的回廊,對庭院空間的格局、體量的美化起重要作用,并能造成莊重、活潑、開敞、深沉、閉塞、連通等不同效果。園林中的游廊則主要起著劃分景區(qū)、造成多種多樣的空間變化、增加景深、引導最佳觀賞路線等作用。在廊的細部常配有幾何紋樣的欄桿、坐凳、鵝項椅(又稱美人靠或吳王靠)、掛落、彩畫;隔墻上常飾以什錦燈窗、漏窗、月洞門、瓶門等各種裝飾性建筑構件。

    (五)臺榭

    中國古代將地面上的夯土高墩稱為臺,臺上的木構房屋稱為榭,兩者合稱為臺榭。最早的臺榭只是在夯土臺上建造的有柱無壁、規(guī)模不大的敞廳,供眺望、宴飲、行射之用。有時具有防潮和防御的功能。臺榭的遺址頗多,著名的有春秋晉都新田遺址、戰(zhàn)國燕下都遺址、邯鄲趙國故城遺址、秦咸陽宮遺址等,都保留了巨大的階梯狀夯土臺。榭還指四面敞開的較大的房屋。唐以后又將臨水的或建在水中的建筑物稱為水榭,但已是完全不同于臺榭的另一類型建筑。

    (六)廟

    中國古代的祭祀建筑。形制要求嚴肅整齊,大致可分為三類:

    1、祭祀祖先的廟。中國古代帝王諸侯等奉祀祖先的建筑稱宗廟。帝王的宗廟稱太廟,廟制歷代不同。太廟是等級最高的建筑。貴族、顯宦、世家大族奉祀祖先的建筑稱家廟或宗祠。仿照太廟方位,設于宅第東側(cè),規(guī)模不一。有的宗祠附設義學、義倉、戲樓,功能超出祭祀范圍。

    2、奉祀圣賢的廟。最著名的是奉祀孔丘的孔廟,又稱文廟??浊鸨环顬槿寮抑?,漢以后歷代帝王多崇奉儒學。山東曲阜孔廟規(guī)模最大。奉祀三國時代名將關羽的廟稱關帝廟,又稱武廟。有的地方建三義廟,合祀劉備、關羽、張飛。許多地方還奉祀名臣、先賢、義士、節(jié)烈,如四川成都和河南南陽奉祀三國著名政治家諸葛亮的“武侯祠”;浙江杭州和河南湯陰奉祀南宋民族英雄岳飛的“岳王廟”和“岳飛廟”。

    3、祭祀山川、神靈的廟。中國從古代起就崇拜天、地、山、川等自然物并設廟奉祀,如后土廟。最著名的是奉祀五岳——泰山、華山、衡山、恒山、嵩山的神廟,其中泰山的岱廟規(guī)模最大。還有大量源于各種宗教和民間習俗的祭祀建筑,如城隍廟、土地廟、龍王廟、財神廟等。

    (七)壇

    中國古代主要用于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動的臺型建筑。北京城內(nèi)外的天壇、地壇、日壇、月壇、祈谷壇、社稷壇等。壇既是祭祀建筑的主體,也是整組建筑群的總稱。壇的形式多以陰陽五行等學說為依據(jù)。例如天壇、地壇的主體建筑分別采用圓形和方形,來源于天圓地方之說。天壇所用石料的件數(shù)和尺寸都采用奇數(shù),是采用古人以天為陽性和以奇數(shù)代表陽性的說法。祈年殿有三重檐分別覆以三種顏色的琉璃瓦:上檐青色象征青天,中檐黃色象征土地,下檐綠色象征萬物。至乾隆十六年改為三層均藍色,以合專以祭天之意。

    (八)塔

    供奉或收藏佛舍利(佛骨)、佛像、佛經(jīng)、僧人遺體等的高聳型點式建筑,又稱“佛塔”、“寶塔”。塔起源于印度,也常稱為“佛圖”、“浮屠”、“浮圖”等。塔是中國古代建筑中數(shù)量極大、形式最為多樣的一種建筑類型。

    塔一般由地宮、塔基、塔身、塔頂和塔剎組成。地宮藏舍利,位于塔基正中地面以下。塔基包括基臺和基座。塔剎在塔頂之上,通常由須彌座、仰蓮、覆缽、相輪和寶珠組成;也有在相輪之上加寶蓋、圓光、仰月和寶珠的塔剎。

    塔的種類眾多,中國現(xiàn)存塔2000多座。按性質(zhì)分,有供膜拜的藏佛物的佛塔和高僧墓塔;按所用材料可分為木塔、磚塔、石塔、金屬塔、陶塔等;按結構和造型可分為樓閣式塔、密檐塔、單層塔、剌嘛塔和其他特殊形制的塔。樓閣式塔著名的有西安慈恩寺塔、興教寺玄奘塔、蘇州云巖寺塔等。密檐塔著名的有登封嵩岳寺塔、西安薦福寺塔、大理崇圣寺千尋塔等。單層塔著名的有歷城神通寺四門塔、北京云居寺石塔群、登封會善寺凈藏禪師塔等。剌嘛塔塔身涂白色,俗稱“白塔”。著名的有北京妙應寺白塔、山西五臺縣塔院寺白塔等。金剛寶座塔著名的有北京正覺寺金剛寶座塔。

    (九)影壁

    建在院落的大門內(nèi)或大門外,與大門相對作屏障用的墻壁,又稱照壁、照墻。影壁能在大門內(nèi)或大門外形成一個與街巷既連通又有限隔的過渡空間。明清時代影壁從形式上分有一字形、八字形等。北京大型住宅大門外兩側(cè)多用八字墻,與街對面的八字形影壁相對,在門前形成一個略寬于街道的空間;門內(nèi)用一字形影壁,與左右的墻和屏門組成一方形小院,成為從街巷進入住宅的兩個過渡。南方住宅影壁多建在門外。農(nóng)村住宅影壁還有用夯土或土坯砌筑的,上加瓦頂。宮殿、寺廟的影壁多用琉璃鑲砌。明清宮殿、寺廟、衙署和第宅均有影壁,著名的山西省大同九龍壁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子朱桂的代王府前的琉璃影壁。北京北海和紫禁城中的九龍壁也很有名。

    (十)坊表

    中國古代具有表彰、紀念、導向或標志作用的建筑物,包括牌坊、華表等。牌坊 又稱牌樓,是一種只有單排立柱,起劃分或控制空間作用的建筑。在單排立柱上加額枋等構件而不加屋頂?shù)姆Q為牌坊,上施屋頂?shù)姆Q為牌樓,這種屋頂俗稱為“樓”,立柱上端高出屋頂?shù)姆Q為“沖天牌樓”。牌樓建立于離宮、苑囿、寺觀、陵墓等大型建筑組群的入口處時,形制的級別較高。沖天牌樓則多建立在城鎮(zhèn)街衢的沖要處,如大路起點、十字路口、橋的兩端以及商店的門面。前者成為建筑組群的前奏,造成莊嚴、肅穆、深邃的氣氛,對主體建筑起陪襯作用;后者則可以起豐富街景、標志位置的作用。江南有些城鎮(zhèn)中有跨街一連建造多座牌坊的,多為“旌表功名”或“表彰節(jié)孝”。在山林風景區(qū)也多在山道上建牌坊,既是寺觀的前奏,又是山路進程的標志。

    華表為成對的立柱,起標志或紀念性作用。漢代稱桓表。元代以前,華表主要為木制,上插十字形木板,頂上立白鶴,多設于路口、橋頭和衙署前。明以后華表多為石制,下有須彌座;石柱上端用一雕云紋石板,稱云板;柱頂上原立鶴改用蹲獸,俗稱“朝天吼”。華表四周圍以石欄。華表和欄桿上遍施精美浮雕。明清時的華表主要立在宮殿、陵墓前,個別有立在橋頭的,如北京盧溝橋頭。明永樂年間所建北京天安門前和十三陵碑亭四周的華表是現(xiàn)存的典型。

    一、萬里長城

    萬里長城是世界建筑奇跡之一。萬里長城已被視為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征,聞名于世界。

    長城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它的修筑是從戰(zhàn)國時期開始的。當時的秦、趙、魏、齊、燕、楚等諸侯國,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侵和自衛(wèi),都興建了長城。秦兼并六國后,為防范北方匈奴的突襲,于公元前213年發(fā)起了修筑長城的巨大工程,把秦、燕、趙、魏的原有長城連接起來,并加以擴建。整個工程共征用民工30萬人,連續(xù)花了l0多年方告完成,建成了西起甘肅臨洮(今岷縣),沿著黃河到內(nèi)蒙臨河,北達陰山,南到山西雁門關,東抵遼東的長城,全長達3000多公里。由于長城工程極其艱巨,民工境況非常悲慘,故留下了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故事。

    漢代除重修秦長城外,又修筑了內(nèi)蒙古河套南的朔方長城,以及涼州西段長城。涼州西段長城北起內(nèi)蒙古居延海(今額濟納旗境內(nèi)),沿額濟河,經(jīng)甘肅金塔,西到安西、敦煌、玉門關進入新疆。整座長城“五里一燧,十里一墩,卅里一堡,百里一城”,構成了一個嚴整的防御體系。

    漢以后的北魏、北齊、隋 、金等朝代都對長城進行過部分修建,到了明代則進行了全面的重修。明代所修的長城西起嘉峪關,東至鴨綠江邊,全長約6700公里(一萬三干多華里)。整個重修過程前后達100多年,可見工程的浩大和艱巨。其中,山西以東的長城采用內(nèi)部夯土,外面用磚石砌筑的方式,山西以西的長城全用夯土筑成。整座長城上又建有很多關城,關城都建在地勢險峻的要地,著名者有嘉峪關、居庸關、山海關等。其中嘉峪關是現(xiàn)存長城關城中最完整的一處。它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氣勢雄偉,布局周密,結構嚴謹,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稱。相傳,在修建這座雄關時,不但設計和建造技藝高超,而且連用料的計算也非常精確。在關城建成之后,僅剩了一塊磚,這塊磚被后人放在重關的小樓上,作為紀念?,F(xiàn)在人們所看到的長城,主要是明代重修的,以前的長城則只剩下一些遺跡了。

    綿延萬余里的長城穿越在崇山峻嶺、急流、溪谷等險峻的地段之上,工程之艱巨是難以想象的,表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磅礴氣概和聰明才智,也反映了中國古代測量、規(guī)劃設計、建筑技術、工程管理以及軍事技術的高超水平。

    二、故宮

    故宮坐落于北京城的中心,占地1087畝,合72萬多平方米,是明、清兩代的皇宮,也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結構建筑群。它集中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建筑傳統(tǒng)和獨待風格。

    故宮始建于1406年,是明代永樂皇帝由南京遷都北京時所建的宮城。從總體布局上說,它可分為前后兩部分,即所謂的外朝和內(nèi)庭。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文華殿、武英殿作為兩翼,為行使朝政的主要場所。內(nèi)庭由乾清官、交泰殿、坤寧宮和東西六宮構成,為皇室的生活居住區(qū)。按四根柱為一間的傳統(tǒng)進行計算,共有近萬間之多,建筑面積約15萬平方米。

    宮殿群由紫禁城圍護,城高10米,外又圍以52米寬的護城河。整座城開有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南門為午門、北門為玄(神)武門,東門為東華門、西門為西華門。城的四角各建有一座角樓。每座角樓各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脊,結構復雜,式樣奇特,為古建筑中罕見的杰作。關于角樓的建造,還流傳有魯班用秫秸編成蟈蟈籠作模型示范的傳說。整個故宮的建筑布局嚴謹規(guī)則,主次有序,并用形體變化、高低起伏的手法,使空間豐富多變。

    午門是故宮的正門,在城墻墩臺上建有一組建筑。正中是寬九間的廡殿頂重檐大殿,兩側(cè)有聯(lián)檐通脊的殿閣伸展而出,四隅各有一個高大的角亭。這一組建筑稱五鳳樓,巍峨壯麗、氣勢渾厚。進午門,經(jīng)過一個大庭院,再過金水橋,入太和門,即是外朝的三大殿,太和在前,中和居中,保和在后,依次建筑在一個呈工字形的高大基臺上?;_高8.13米,分3層,用漢白玉砌筑而成。每層當中都有石雕御路,邊上都裝飾有欄板、望柱和龍頭。據(jù)統(tǒng)計,計有透雕欄板1414塊,刻有云龍翔風圖案的望柱1460根,龍頭1138個。這些石雕裝飾,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獨特風格的裝飾藝術。同時,在結構功能上又起著排水的作用。欄板下,以及望校上伸出的龍頭口中,都刻有小洞口。每當下雨,水由龍頭流出,恰似千龍噴水,蔚為大觀。

    太和殿又稱金鸞殿,是皇帝發(fā)布政令和舉行大典的場所。殿高35.05米,寬63.96米,深37.20米,是故宮最大的建筑,也是現(xiàn)存全國最大的木構建筑。它的結構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木構建筑的特點。即,先在栓礎上立木柱,柱上架大梁,梁上立小矮柱(瓜柱),再架上一層較短的梁;自大梁而上可以通過小柱重疊幾層梁,逐層加高,每層的梁逐層縮短,形成重檐;在最上層立脊瓜柱,在兩組構架之間橫搭檁枋;在檁上鋪木椽,椽上鋪木板(望板),板上苫灰背瓷瓦;由于梁架逐層加高,小梁逐層縮短,從而形成斜坡式的屋面;屋檐出挑則采用斗拱承接,既可承重,又可增添裝飾效果,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又一大特色。太和殿即采用這種結構,用73根大木柱支承梁架形成重檐廡殿式屋頂,上檐斗拱出跳單翹三重昂九踩,下檐為單翹重昂七踩。整座建筑莊嚴雄偉,富麗堂皇,起著顯示皇權至尊的效果。

    與外朝要求宏偉壯麗、庭院開闊明顯不同,作為帝后生活居住區(qū)的內(nèi)庭呈現(xiàn)庭院深邃的特征,東西六宮各自成一體,排列井然。又有后苑御花園,幽美恬靜,可供游樂。

    整個故宮的布局,以午門至神武門作中軸,呈對稱性排列。中軸線向南延伸至天安門,向北延伸至景山,恰與北京古城的中軸線相重合。登上景山,眺望故宮,飛檐重疊,琉璃連片,壯麗輝煌,氣象萬千,堪稱中國傳統(tǒng)建筑之瑰寶。

    三、頤和園

    園林融匯了建筑美、藝術美和自然美,它是科技和藝術相互滲透、交融的結果。中國的園林建筑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在世界園藝史中獨樹一幟,成就斐然。幾干年來,在中國的大地上創(chuàng)建有成干上萬的精美園林。頤和園就是現(xiàn)在保存較為完整的大型皇家園林,在中國的傳統(tǒng)園林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世界的園林建筑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頤和園坐落在北京西北部,方圓8公里(十六里),占地4350畝,規(guī)模宏偉,景色秀麗。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800多年前的金代,金章宗曾在此建金水院,是當時的西山八院之一。其山稱金山,引玉泉諸水至山下為池,叫金水池。元時,據(jù)說有一老人在山上挖得—個刻有花紋的大石甕,便改金山之名為甕山。元世祖曾命郭守敬兩次引玉泉諸水至山下,并把金水池疏浚擴展為大水庫,先后易名叫甕山泊和大泊湖,俗稱西湖或西海子,挖湖之土運上山加高甕山,從而成為山高水闊的風景勝地。明代又改甕山為金山,改甕山泊為金海,在山上建圓靜寺,在湖畔建好山園行官,總稱好山園,俗稱西湖景。1750年,清乾隆皇帝在圓靜寺基礎上,修建大報恩寺,為他的母帝祝壽,并改金山為萬壽山,又對金海進行疏浚,改名昆明湖,整個園林叫清漪園,工程歷時15年建成。自此萬壽山的清漪園,玉泉山的靜明園,香山的靜宜園,以及暢春園、圓明園,合稱“三山五園”,而清漪園獨具特色,有“何處燕山最暢情,無雙風月屬昆明”之譽。令人氣憤的是,1860年英法聯(lián)軍攻占北京,三山五園同遭厄運,被洗劫后又被縱火焚毀,清漪園除個別建筑外均成灰燼。1886年,慈禧挪用海軍經(jīng)費,歷時10年,進行修建,并改名頤和園。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lián)軍的掠奪和焚毀,1902年,慈禧再次修復?,F(xiàn)存的頤和園,既反映了中國古代園林技藝的高超造詣,也把列強的侵華罪行和清末統(tǒng)治者的腐敗誤國釘上了歷史的恥辱柱。

    頤和園繼承了中國古代園林建筑的傳統(tǒng)特點和造園手法,并有所發(fā)展。全園的布局,大體可分為東宮門和東山、前山、后山、昆明湖等幾個部分。整個園林有如下幾個突出的持點:

    1、以水取勝。水域面積占全園的3/4,設計者依據(jù)水面開閡的特點,進行設計布置,主要建筑和風景點部面臨昆明湖,或是俯覽湖面。為避免開闊的湖面顯得單調(diào),用長堤把湖面劃分為幾個區(qū)域,還在湖中布置了鳳凰墩、治鏡閣、藻鑒堂等島嶼,以象征傳說中的蓬萊、方丈、瀛洲等海上三神山,從而使水域既開闊又富有情趣。

    2、湖山結合。湖北岸的萬壽山高58米,好像翠屏峙立。湖光山色,相映成趣。前山是全園的中心,正中為一組巨大的建筑群,自山頂?shù)闹腔酆6率欠鹣汩w、檀輝殿、排云殿、排云門、云輝玉宇坊以達湖面。其中,琉璃磚瓦的無梁殿(智慧海)和高41米的佛香閣,氣勢雄偉,為最具特色的建筑。這組中軸線的兩旁,布置了許多陪襯的建筑物。抱山環(huán)湖一帶建有長廓和石欄,把湖與山明顯地區(qū)分又緊密地連接在一起。

    3、對比鮮明。前山建筑壯麗,金碧輝煌,后山建筑隱蔽,風景幽靜;昆明湖浩蕩壯闊,后湖(蘇州河)怡靜精巧,東宮門內(nèi)建筑密集,西堤和堤西區(qū)景物琉落有致。強烈的反差,使游人產(chǎn)生不同的感受,從而更添情趣。

    4、景隨步轉(zhuǎn)。依據(jù)不同的地理特點,用樓、臺、亭、閣、齋、堂、軒、館、曲檻回廊以及假山花木等組合成各不相同的景點。各景點之間既有明顯的區(qū)別,又有有機的聯(lián)系,使人們漫步園內(nèi),景色隨處變換,層出不窮。

    5、借景手法。設計者不僅考慮了園內(nèi)景物的相互配合借用,而且充分地利用周圍的景色,使西山的峰巒,西堤的煙柳,玉泉山的塔影等,恍如園中的景物。這種園內(nèi)、園外均有景色的巧妙手法,給人一種園林范圍更加擴大的感受。

    6、園中有園。在萬壽山東麓一處地勢較低,聚水成池的地方,依照無錫惠山園,建造了諧趣園。它以水池為中心,配以堂、軒、亭榭、樓閣、游廊、小橋,自具獨立的格局,成了園中之園。而且它清雅幽靜,與東宮門內(nèi)密集的宮殿建筑群成了鮮明的對比,給人煥然一新之感。

    7、集景模寫。園中匯集了全國許多名勝景觀,但又不是生硬仿造,而是別具神韻,如諧趣園仿自惠山園,西堤六橋仿自杭州西湖蘇堤,涵虛堂、景明樓仿自黃鶴樓、岳陽樓,蘇州街仿自蘇州市街等,但又有很大的差異。

    頤和園匯集了中國傳統(tǒng)園林建筑藝術的精華。它“雖由人造,宛如天成”,是園林建筑的一大代表作。

    中國建筑自先秦至19世紀中葉以前基本上是一個封閉的獨立的體系,2000多年間風格變化不大,通稱為中國古代建筑。19世紀中葉以后,隨著社會性質(zhì)的改變,外國建筑,特別是西方建筑法式的大量輸入,中國建筑與世界建筑有了較多的接觸和交流,建筑風格發(fā)生了急劇變化,通稱為中國近現(xiàn)代建筑。本文重點介紹中國古代建筑。

    中國古代建筑在封建社會中發(fā)展成熟,它以漢族木結構建筑為主體,也包括各少數(shù)民族的優(yōu)秀建筑,是世界上延續(xù)歷史最長、分布地域最廣、風格非常顯明的一個獨特的體系。中國古代建筑對于日本、朝鮮和越南的古代建筑有直接影響,17世紀以后,也對歐洲產(chǎn)生過影響。

    和歐洲古代建筑藝術比較,中國古代建筑的審美價值與政治倫理價值高度統(tǒng)一;植根于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出鮮明的人文主義精神;總體性、綜合性很強。具體表現(xiàn)為:

    (一)重視環(huán)境整體經(jīng)營

    從春秋戰(zhàn)國開始,中國就有了建筑環(huán)境整體經(jīng)營的觀念?!吨芏Y》中關于野、都、鄙、鄉(xiāng)、閭、里、邑、丘、甸等的規(guī)劃制度,雖然未必全都成為事實,但至少說明當時已有了系統(tǒng)規(guī)劃的大區(qū)域規(guī)劃構思?!豆茏印こ笋R》主張,“凡立國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廣川之上”,說明城市選址必須考慮環(huán)境關系。中國的堪輿學說起源很早,除去迷信的外衣,絕大多數(shù)是講求環(huán)境與建筑的關系。古代城市都注重將城市本體與周圍環(huán)境統(tǒng)一經(jīng)營。秦咸陽北包北坂,中貫渭水,南抵南山,最盛時東西達到二三百里,是一個超級尺度的城市環(huán)境。長安(今陜西西安)、洛陽(北魏)、建康(今江蘇南京)、北京(明清)等著名都城,其經(jīng)營范圍也都遠遠超過城墻以內(nèi);即使一般的府、州、縣城,也將郊區(qū)包容在城市的整體環(huán)境中統(tǒng)一布局。重要的風景名勝,如五岳五鎮(zhèn)、佛道名山、邑郊園林等,也都把環(huán)境經(jīng)營放在首位;帝王陵區(qū),更是著重風水地理,這些地方的建筑大多是靠環(huán)境來顯示其藝術的魅力。

    (二)單體形象融于群體序列

    中國古代的單體建筑形式比較簡單,大部分是定型化的式樣,孤立的單體建筑不構成完整的藝術形象,建筑的藝術效果主要依靠群體序列來取得。一座殿宇,在序列中作為陪襯時,形體不會太大,形象也可能比較平淡,但若作為主體,則可能很高大。例如明清北京宮殿中單體建筑的式樣并不多,但通過不同的空間序列轉(zhuǎn)換,各個單體建筑才顯示了自身在整體中的獨立性格。

    (三)構造技術與藝術形象統(tǒng)一

    中國古代建筑的木結構體系適應性很強。這個體系以四柱二梁二枋構成一個稱為間的基本框架,間可以左右相連,也可以前后相接,又可以上下相疊,還可以錯落組合,或加以變通而成八角、六角、圓形、扇形或其他形狀。屋頂構架有抬梁式和穿斗式兩種,無論哪一種,都可以不改變構架體系而將屋面作出曲線,并在屋角作出翹角飛檐,還可以作出重檐、勾連、穿插、披搭等式樣。單體建筑的藝術造型,主要依靠間的靈活搭配和式樣眾多的曲線屋頂表現(xiàn)出來。此外,木結構的構件便于雕刻彩繪,以增強建筑的藝術表現(xiàn)力。因此,中國古代建筑的造型美,很大程度上也表現(xiàn)為結構美。

    (四)規(guī)格化與多樣化統(tǒng)一

    中國建筑以木結構為主,為便于構件的制作、安裝和估工算料,必然走向構件規(guī)格化,也促使設計模數(shù)化。早在春秋時的《考工記》中,就有了規(guī)格化、模數(shù)化的萌芽,至遲唐代已經(jīng)比較成熟。到宋元明三年(1100) 編成的《營造法式》,模數(shù)化完全定型,清雍正十二年(1734)頒布的《工部工程做法則例》又有了更進一步的簡化。建筑的規(guī)格化,促使建筑風格趨于統(tǒng)一,也保證了各座建筑可以達到一定的藝術水平。規(guī)格化并不過于限制序列構成,所以單體建筑的規(guī)格化與群體序列的多樣化可以并行不悖,作為一種空間藝術,顯然這是進步的成熟現(xiàn)象。中國古代建筑單體似乎稍欠變化,但群體組合卻又變化多端,原因就是規(guī)格化與多樣化的高度統(tǒng)一。

    (五)詩情畫意的自然式園林

    中國園林是中國古代建筑的一項突出成就,也是世界各系園林中的重要典型。富有文化素養(yǎng)的人的審美情趣,采取建筑空間構圖的手法,使自然美典型化,變成園林美。其中所包含的情趣,就是詩情畫意;所采用的空間構圖手法,就是自由靈活、運動流暢的序列設計。中國園林講究“巧于因借,精在體宜”,重視成景和得景的精微推求,以組織豐富的觀賞畫面。同時,還模擬自然山水,創(chuàng)造出疊山理水的特殊技藝,無論土山石山,或山水相連,都能使詩情畫意更加深濃,趣味雋永。

    四、大運河的修筑歷史

    從周至隋

    大運河始鑿于春秋末期。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為了爭霸中原,利用長江三角洲的天然河湖港汊,疏通了由今蘇州經(jīng)無錫至常州北入長江到揚州的“古故水道”,并開鑿邗溝(自揚州到江水,東北通過射陽湖,再向西北至淮安入淮河)。后來秦、漢、魏、晉和南北朝繼續(xù)施工延伸河道。公元587年,隋為興兵伐陳,從今淮安到揚州,開山陽瀆,后又整治取直,中間不再繞道射陽湖。煬帝即位后,都城由長安遷至洛陽,經(jīng)濟要依靠江淮。605年,他下令開通濟渠。工程西段自今洛陽西郊引谷、洛二水入黃河,再自板渚(為板城渚口德簡稱,在今河南滎陽縣汜水鎮(zhèn)東北黃河側(cè))引黃河入汴河,經(jīng)商丘、宿縣、泗縣入淮。通濟渠又名汴渠,是漕運的干道。公元608年又開永濟渠,引黃河支流沁水入今衛(wèi)河至天津,繼溯永定河通今北京。610年繼開江南運河,由今鎮(zhèn)揚引江水經(jīng)無錫、蘇州、嘉興至杭州通錢塘江。南通杭州,北通北京,全長2700余公里的大運河。

    唐宋兩代

    唐、宋兩代對大運河繼續(xù)進行疏浚整修。唐時浚河培堤筑岸,以利漕運纖挽。將自晉以來在運河上興建的通航堰埭,相繼改建為既能調(diào)節(jié)運河通航水深,又能使漕船往返通過的單插板門船閘。宋時將運河土岸改建為石駁岸纖道,并改單插板門船閘為有上下閘門的復式插板門船閘(現(xiàn)代船閘的雛型),使船舶能安全過閘。運河的通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北宋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為解決汴河(通濟渠)引黃河水所引起的淤積問題,進行了清汴工程,開渠50里,直接引伊洛水入汴河,不再與黃河相連。這一工程兼有引水、蓄水、排泄、治理等多方面的作用。在運輸組織方面,唐、宋都專設有轉(zhuǎn)運使和發(fā)運使,統(tǒng)管全國運河和漕運。隨著運河通航條件的改善和運輸管理的加強,運河每年的漕運量由唐初的20萬石,逐淅增大到400萬石,最高達700萬石(約合今11.62億公斤)。由于航運的發(fā)展和商業(yè)的繁榮,運河沿岸逐漸形成名城蘇州和杭州,造船工業(yè)基地鎮(zhèn)江和無錫,對外貿(mào)易港口揚州等重要城市。

    元代

    1194年,黃河在今河南武陽決口,灌封丘南下,奪泗水,從今淮陰奪淮入海。元朝建都大都(今北京)。初期漕運路線,是由江淮溯黃河向西北至封丘(開封北)縣中礫鎮(zhèn),轉(zhuǎn)陸運180里至新鄉(xiāng)入衛(wèi)河,水運經(jīng)天津至今通縣,再陸運至大都。這條運輸路線不僅繞道過遠,且要水陸轉(zhuǎn)運。1282年動工開挖濟州河,自今淮安引洸、汶、泗水為源,向北開河150里接濟水(相當于后來的大清河位置,1855年黃河奪大清河入海)。濟州河開通后,漕船可由江淮溯黃河、泗水和濟州河直達安山下濟水。

    從濟水向北至天津的路線有二,一是由濟水入海,經(jīng)渤海灣至天津;一是由東阿旱站(東平北)向北陸運200里至臨清入今衛(wèi)河。沿前一路線,漕船常遭海濤風浪之險,沿后一路線每遇夏秋霖潦,糧車跋涉艱難。于是在1289年,自濟州河向北經(jīng)壽張,聊城至臨清開會通河,長250里,接通衛(wèi)河。因為會通河位于海河和淮河之間的分水脊上,所以在會通河上修建了插板門船閘26座,并在淮安設水柜,南北分流,以調(diào)節(jié)航運用水,控制運河水位。會通河建成后,漕船可由濟州河、會通河、衛(wèi)河,再溯白河至通縣。1291~1293年,元朝從今通縣到大都開通惠河,建閘20座。從此,漕船可由通縣入通惠河,直達今北京城內(nèi)的積水潭。至此,今天的大運河的路線走向才告初步形成。大運河建成后,元朝專設都漕司正、副二使,總管運河和漕運事宜。但因會通河航道窄淺,水源不足,年漕運量不到10萬石。

    明清兩代

    明、清兩代均建都北京,對元朝大運河進行了擴建。明代整修通惠河閘壩,恢復通航;1411年擴建改造會通河,引汶水入南旺湖,利用南旺湖地勢高的有利地形,修建南旺水柜,十分之七的水北流,十分之三的水南流,解決了會通河水源問題,并增建船閘至51座。為使運河免受黃河泛濫的影響和避開 360里的黃河航程,明朝先后在1528~1567年和1595~1605年,自今山東淮安南陽鎮(zhèn)以南的南四湖東相繼開河440里,使原經(jīng)沛縣、徐州入黃河的原泗水運河路線(今南四湖西線),改道為經(jīng)夏鎮(zhèn)、韓莊,臺兒莊到邳縣入黃河的今南四湖東線,即韓莊運河線。此外,為保障運河通航安全,還修建了洪澤湖大堤和高郵湖一帶的運河西堤,并在運河東堤建平水閘,以調(diào)節(jié)運河水位。清朝于1681~1688年,在黃河東側(cè),約由今駱馬湖以北至淮陰開中河、皂河近200里,北接韓莊運河,南接今里運河,從而使運河路線完全與黃河河道分開。明清兩代規(guī)定運河漕船的載重量為400石。明朝漕船載重吃水不得超過3尺,年漕運量約400萬石。清代規(guī)定漕船載重吃水不得超過3尺5寸,年漕運量約400萬石。

    1855年,黃河在河南省銅瓦廂決口北徙,在山東省奪大清河入海,大運河全線南北斷航。清朝后期和中華民國時期,曾幾度倡議治理運河,但因戰(zhàn)亂而未付諸實施。

    建國以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于1953年和1957年興建江陰船閘和楊柳青、宿遷千噸級船閘,開始了對古老的大運河的部分恢復和擴建工作。1959年以后,結合南水北調(diào)工程,重點擴建了徐州至長江段400余公里的運河河段,使運河單向年通過能力達到近2000萬噸,并擴大了沿岸灌溉面積和排澇面積,確保里下河地區(qū)1500萬畝農(nóng)田和800萬人民生命財產(chǎn)的安全,取得了多方面的效益。

    以上就是關于西堤在蘇州還是杭州相關問題的回答。希望能幫到你,如有更多相關問題,您也可以聯(lián)系我們的客服進行咨詢,客服也會為您講解更多精彩的知識和內(nèi)容。


    推薦閱讀:

    西堤在蘇州還是杭州(西堤是哪)

    新媒體的個人簡歷怎么寫(新媒體的個人簡歷怎么寫范文)

    景觀設計累嗎(景觀設計很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