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杭州別稱
杭州地名的含義和來歷(杭州地名的含義和來歷是什么)
大家好!今天讓創(chuàng)意嶺的小編來大家介紹下關于杭州地名的含義和來歷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對此問題的歸納整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創(chuàng)意嶺作為行業(yè)內優(yōu)秀企業(yè),服務客戶遍布全國,相關業(yè)務請撥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錄:
一、杭州古代叫什么地名
杭州古代叫錢塘、臨安。
杭州,簡稱杭,浙江省省會,位于中國東南沿海、浙江省北部、錢塘江下游、京杭大運河南端,是浙江省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金融中心,長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長三角寧杭生態(tài)經(jīng)濟帶節(jié)點城市、中國重要的電子商務中心之一。杭州下轄9個區(qū)、2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總面積16596平方公里,建成區(qū)面積701.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為901.8萬人,城鎮(zhèn)化率75.3%。
杭州自秦朝設縣治以來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曾是吳越國和南宋的都城,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因風景秀麗,素有“人間天堂”的美譽。杭州得益于京杭運河和通商口岸的便利,以及自身發(fā)達的絲綢和糧食產(chǎn)業(yè),歷史上曾是重要的商業(yè)集散中心。后來依托滬杭鐵路等鐵路線路的通車以及上海在進出口貿易方面的帶動,輕工業(yè)發(fā)展迅速。
二、杭州在古代叫什么名字?
杭州在古代被稱為錢唐、泉亭、臨江、西府、臨安。
1、錢唐:秦統(tǒng)一六國后,在靈隱山麓設置錢唐縣,是杭州地建縣之始。
2、泉亭:西漢末王莽時改錢唐縣為泉亭縣,東漢建武初復舊名。
3、臨江:南朝梁太清三年,侯景升錢唐縣為臨江郡,因瀕臨錢唐江而名。
4、杭州:隋開皇九年,廢錢唐郡置杭州。因杭州得名于余杭,隋大業(yè)三年和唐天寶元年曾兩度改杭州為余杭郡,在一定歷史階段常以余杭指代杭州。
5、西府:五代時錢鏐以杭州為都城,稱西府,也稱西都。以與行都越州稱東府、東都相對應。
6、臨安:南宋建炎三年,高宗南渡至杭州。高宗聞杭州轄縣有臨安,以為吉兆,遂升杭州為臨安府。
擴展資料
關于杭州的歷史人文
天地玄黃,巨變滄桑,億萬年前,地殼劇烈運動形成低洼瀉湖,也就是現(xiàn)在的西湖,東漢官員在這里修建海塘。北宋時期西湖之名得到官方確認,1089年蘇東坡在杭州擔任知州,開始了疏浚湖水的任務,并有創(chuàng)造力的將芳草淤泥廣泛利用,鑄成一道橫貫北南的大長堤。
那里有六奧九亭,桃樹柳樹芙蓉遍地都是,浩大的西湖工程,因為九亭而變得層次多樣,美不勝收。這一汪碧水,給杭州注入了靈魂,一座城因湖而勝。
杭州蕭山的跨湖橋遺址,早在8000年前這里就產(chǎn)生了成熟的定居農(nóng)耕文明,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船在這發(fā)現(xiàn)。距今大約5000年前,這里出現(xiàn)了中華文明曙光之一——良渚文化,歷經(jīng)文化的壯大發(fā)展,最終成就了杭州的繁華。
杭州之名始于隋朝,伴隨大運河開鑿,杭州成為貫通南北的交通樞紐和貿易集聚點,互通有無。多元碰撞使城市氣象為之一振,被稱為東南第一洲。
南宋之時定都杭州,商貿往來頻繁,杭州街頭可以聽到各地方的方言,據(jù)史記載,南宋初時的外來居民已經(jīng)超過了當?shù)厝丝?,南北的文化,繼承和發(fā)揚直到今天。到南宋的后期,杭州人口已達124萬,是充滿活力的世界級一流城市,而當時西方最繁盛的城市是威尼斯,人口只有10萬。
明清時期,乾隆皇帝在下江南時,有人創(chuàng)造了《乾隆南巡圖》,1792年英國使團路過杭州時,在小記中這樣描述道,杭州是一個聯(lián)系南北各省的大商業(yè)中心,城內商店和貨站許多規(guī)模之大大于倫敦,南宋詩人范成大曾贊美過杭州。意大利人曾將杭州稱為世界上最完美的華李富貴的天城。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杭州
三、杭州別稱
城市杭州的別稱是什么?
杭州是浙江省省會,位于中國東南沿海、浙江省北部、錢塘江下游、京杭大運河南端。
別名有臨安、錢塘、武林、杭城。 杭州自秦朝設縣治以來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曾是吳越國和南宋的都城。
因風景秀麗,素有“人間天堂”的美譽。杭州得益于京杭運河和通商口岸的便利,以及自身發(fā)達的絲綢和糧食產(chǎn)業(yè),歷史上曾是重要的商業(yè)集散中心。
后來依托滬杭鐵路等鐵路線路的通車以及上海在進出口貿易方面的帶動,輕工業(yè)發(fā)展迅速。新世紀以來,隨著阿里巴巴等高科技企業(yè)的帶動,互聯(lián)網(wǎng)經(jīng)濟成為杭州新的經(jīng)濟增長點。
杭州人文古跡眾多,西湖及其周邊有大量的自然及人文景觀遺跡,具代表性的有西湖文化、良渚文化、絲綢文化、茶文化,以及流傳下來的許多故事傳說成為杭州文化代表。 擴展資料: 杭州自秦朝設縣治以來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曾是吳越國和南宋的都城。
因風景秀麗,素有“人間天堂”的美譽。杭州得益于京杭運河和通商口岸的便利,以及自身發(fā)達的絲綢和糧食產(chǎn)業(yè),歷史上曾是重要的商業(yè)集散中心。
后來依托滬杭鐵路等鐵路線路的通車以及上海在進出口貿易方面的帶動,輕工業(yè)發(fā)展迅速。新世紀以來,隨著阿里巴巴等高科技企業(yè)的帶動,互聯(lián)網(wǎng)經(jīng)濟成為杭州新的經(jīng)濟增長點。
杭州人文古跡眾多,西湖及其周邊有大量的自然及人文景觀遺跡,具代表性的有西湖文化、良渚文化、絲綢文化、茶文化,以及流傳下來的許多故事傳說成為杭州文化代表。 參考鏈接:百度百科_杭州。
杭州的別名
(1)從“余杭”到“錢唐” 杭州在周朝以前,屬于“揚州之域”。
傳說在夏禹治水時,全國分為九州,長江以南的廣闊地域均泛稱揚州。公元前21世紀,夏禹南巡,大會諸侯于會稽山(今浙江紹興),曾乘舟航行經(jīng)過這里,并舍其余杭(“杭”是方舟)于此,故名“余杭”。
一說,禹至此造舟以渡,越人稱此地為“禹杭”,其后,口語相傳,訛“禹”為“余”,乃名“余杭”。 春秋時,吳越兩國爭霸,杭州先屬吳,越滅吳后,屬越。
戰(zhàn)國時,楚滅越國,杭州又歸入楚國的版圖。 秦統(tǒng)一六國后,在靈隱山麓設縣治,稱錢唐,屬會稽郡。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這樣的記載:“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水波惡……。”這是史籍最早記載“錢唐”之名。
現(xiàn)在的市區(qū),當時還是隨江潮出沒的海灘,西湖尚未形成。 西漢承秦制,杭州仍稱錢唐。
新莽時一度改錢唐為泉亭縣;到了東漢,復置錢唐縣,屬吳郡。這時杭州農(nóng)田水利興修初具規(guī)模,并從寶石山至萬松嶺修筑了第一條海塘,西湖開始與海隔斷,成為內湖。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杭州為吳國的吳興郡,屬揚州。因外族相繼入侵,晉室南遷,促進了江南和錢塘江兩岸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
這時,西湖已有“明圣湖”、“金牛湖”之稱。東晉咸和元年(326),印度佛教徒慧理在飛來峰下建了靈隱寺,這不僅是西湖最古的叢林建筑,也是江南最古老的名剎。
隨后有方士許邁及葛洪等人在武林山下、韜光、寶石山一帶進行寫書、煉丹等活動,傳播宗教,西湖名山勝水也漸次開拓。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升錢唐縣為臨江郡。
陳后主禎明元年(587),又置錢唐郡,轄錢唐、于潛、富陽、新城四縣,屬吳州。 (2)“杭州”之名首次出現(xiàn) 隋王朝建立后,于開皇九年(589)廢郡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現(xiàn)。
下轄錢唐、余杭、富陽、鹽官、于潛、武康六縣。州治初在余杭,次年遷錢唐。
開皇十一年,在鳳凰山依山筑城,“周三十六里九十步”,這是最早的杭州城。大業(yè)三年(607),改置為余杭郡。
六年,楊素鑿通江南運河,從現(xiàn)在的江蘇鎮(zhèn)江起,經(jīng)蘇州、嘉興等地而達杭州,全長400多公里,自此,拱宸橋成為大運河的起訖點。這一重要的地理位置,促進了杭州經(jīng)濟文化的迅速發(fā)展。
《隋書·地理志》記述:“杭州等郡,川澤沃衍,有海陸之饒,珍異所聚,故商賈并輳”。這時的余杭郡有戶15380,杭州戶口統(tǒng)計由此開始。
唐代,置杭州郡,旋改余杭郡,治所在錢唐。因避國號諱,于武德四年(621)改“錢唐”為“錢塘”。
太宗時屬江南道,天寶元年(742)復名余杭郡,屬江南東道。乾元元年(758)又改為杭州,歸浙江西道節(jié)度,州治在錢塘,轄錢塘、鹽官、富陽、新城、余杭、臨安、于潛、唐山八縣。
州城的范圍也隨之擴大,由原來的城南沿江一帶發(fā)展到今天的武林門一帶。由于運河的溝通,杭州成為貨物集散地,社會經(jīng)濟日趨繁榮,人口也逐漸增加,唐貞觀(627-649)中,已有15萬余人;到開元(713-741)中發(fā)展到58萬人,此時的杭州,已與廣州、揚州并列,為我國古代三大通商口岸之一。
長慶二年(822),詩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大規(guī)模浚治西湖,并筑堤建閘,以利農(nóng)田灌溉。又繼李泌之后重修六井。
從這時起,西湖之名益彰于世。 (3)吳越國的國都 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偏安東南,建都杭州。
當時的杭州稱西府或西都,州治在錢塘,轄錢塘、錢江、余杭、安國、于潛、唐山、富陽、新城八縣。在吳越三代、五帝共85年的統(tǒng)治下,經(jīng)過勞動人民的辛勤開拓建設,杭州發(fā)展成為全國經(jīng)濟繁榮和文化薈萃之地。
歐陽修在《有美堂記》里有這樣的描述:“錢塘自五代時,不 *** 戈,其人民幸福富庶安樂。十余萬家,環(huán)以湖山,左右映帶,而閩海商賈,風帆浪泊,出入于煙濤杳靄之間,可謂盛矣!”吳越王錢镠在杭州鳳凰山筑了“子城”,內建宮殿,作為國治,又在外圍筑了“羅城”,周圍70里,作為防御。
據(jù)《吳越備史》記載,這個都城,西起秦望山,沿錢塘江至江干,瀕錢塘湖(西湖)到寶石山,東北面到現(xiàn)在的艮山門。以形似腰鼓,故又有“腰鼓城”之稱。
吳越王重視興修水利,引西湖水輸入城內運河;在錢塘江沿岸,采用“石囤木樁法”修筑百余里的護岸海塘;還在錢塘江沿岸興建龍山、浙江二閘,阻止咸水倒灌,減輕潮患,擴大平陸。動用民工鑿平江中的石灘,使航道暢通,促進了與沿海各地的水上交通。
置“撩湖兵”千人,疏浚、保護西湖,使不被葑草淤塞。 吳越三代五帝都篤信佛教,現(xiàn)在杭州西湖周圍的寺廟、寶塔、經(jīng)幢和石窟等文物古跡,大都是那個時期的建就。
當時的杭州就有“佛國”之稱。 (4)南宋時的京城 在北宋時,杭州為“兩浙路”的路治;大觀元年(1107)升為帥府,轄錢塘、仁和、余杭、臨安、于潛、昌化、富陽、新登、鹽官九縣。
當時人口已達20余萬戶,為江南人口最多的州郡。經(jīng)濟繁榮,紡織、印刷、釀酒、造紙業(yè)都較發(fā)達,對外貿易進一步開展,是全國四大商港之一。
杭州歷任的地方官,十分重視對西湖的整治。元佑四年(1089),著名詩人蘇東坡?lián)魏贾葜?,再度疏浚西湖,用所挖取的葑泥,堆成橫跨南。
杭州西湖的別稱叫什么
杭州西湖的別稱叫明湖。
明湖,全名明圣湖, 杭州西湖的別名,出自于宋代曾鞏的詩《西湖二月二十日》:漾舟明湖上,清鏡照衰顏。意思是:船只蕩漾在明湖上,清澈的湖面好似鏡子般照著我衰老的容顏。
西湖三面環(huán)山,面積約6.39平方千米,東西寬約2.8千米,南北長約3.2千米,繞湖一周近15千米。湖中被孤山、白堤、蘇堤、楊公堤分隔,按面積大小分別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
擴展資料
西湖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為16.2℃,夏季平均氣溫28.6℃,冬季平均氣溫3.8℃,無霜期230-260天。年平均降雨量1500毫米,平均相對濕度也比較高,在70%-85%之間。隨著冬夏季風逆向轉換等天氣狀況均會發(fā)生明顯的季節(jié)性變化,形成春多雨、夏濕熱、秋氣爽、冬干冷的氣候特征。
西湖周圍群山,高度都不超過400米,但峰奇石秀,林泉幽美內峙外聳,根據(jù)巖性差別和山勢高低,可分為內、外兩圈。外圈有北高峰、天馬山、天竺山、五云山等,山體主要由石英砂巖構成,巖性較堅硬,不易風化侵蝕;峰巒挺秀,溪澗縱橫,流水清洌,是西湖泉水最多地帶。內圈有飛來峰、南高峰、玉皇山、鳳凰山、吳山、葛嶺、寶石山等,山勢較低,山體主要由石灰?guī)r構成,易受水流溶蝕,多洞穴,煙霞、水樂、石屋、紫來、紫云等溶洞。
杭州的別名
(1)從“余杭”到“錢唐” 杭州在周朝以前,屬于“揚州之域”。
傳說在夏禹治水時,全國分為九州,長江以南的廣闊地域均泛稱揚州。公元前21世紀,夏禹南巡,大會諸侯于會稽山(今浙江紹興),曾乘舟航行經(jīng)過這里,并舍其余杭(“杭”是方舟)于此,故名“余杭”。
一說,禹至此造舟以渡,越人稱此地為“禹杭”,其后,口語相傳,訛“禹”為“余”,乃名“余杭”。 春秋時,吳越兩國爭霸,杭州先屬吳,越滅吳后,屬越。
戰(zhàn)國時,楚滅越國,杭州又歸入楚國的版圖。 秦統(tǒng)一六國后,在靈隱山麓設縣治,稱錢唐,屬會稽郡。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這樣的記載:“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水波惡……?!边@是史籍最早記載“錢唐”之名。
現(xiàn)在的市區(qū),當時還是隨江潮出沒的海灘,西湖尚未形成。 西漢承秦制,杭州仍稱錢唐。
新莽時一度改錢唐為泉亭縣;到了東漢,復置錢唐縣,屬吳郡。這時杭州農(nóng)田水利興修初具規(guī)模,并從寶石山至萬松嶺修筑了第一條海塘,西湖開始與海隔斷,成為內湖。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杭州為吳國的吳興郡,屬揚州。因外族相繼入侵,晉室南遷,促進了江南和錢塘江兩岸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
這時,西湖已有“明圣湖”、“金牛湖”之稱。東晉咸和元年(326),印度佛教徒慧理在飛來峰下建了靈隱寺,這不僅是西湖最古的叢林建筑,也是江南最古老的名剎。
隨后有方士許邁及葛洪等人在武林山下、韜光、寶石山一帶進行寫書、煉丹等活動,傳播宗教,西湖名山勝水也漸次開拓。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升錢唐縣為臨江郡。
陳后主禎明元年(587),又置錢唐郡,轄錢唐、于潛、富陽、新城四縣,屬吳州。 (2)“杭州”之名首次出現(xiàn) 隋王朝建立后,于開皇九年(589)廢郡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現(xiàn)。
下轄錢唐、余杭、富陽、鹽官、于潛、武康六縣。州治初在余杭,次年遷錢唐。
開皇十一年,在鳳凰山依山筑城,“周三十六里九十步”,這是最早的杭州城。大業(yè)三年(607),改置為余杭郡。
六年,楊素鑿通江南運河,從現(xiàn)在的江蘇鎮(zhèn)江起,經(jīng)蘇州、嘉興等地而達杭州,全長400多公里,自此,拱宸橋成為大運河的起訖點。這一重要的地理位置,促進了杭州經(jīng)濟文化的迅速發(fā)展。
《隋書·地理志》記述:“杭州等郡,川澤沃衍,有海陸之饒,珍異所聚,故商賈并輳”。這時的余杭郡有戶15380,杭州戶口統(tǒng)計由此開始。
唐代,置杭州郡,旋改余杭郡,治所在錢唐。因避國號諱,于武德四年(621)改“錢唐”為“錢塘”。
太宗時屬江南道,天寶元年(742)復名余杭郡,屬江南東道。乾元元年(758)又改為杭州,歸浙江西道節(jié)度,州治在錢塘,轄錢塘、鹽官、富陽、新城、余杭、臨安、于潛、唐山八縣。
州城的范圍也隨之擴大,由原來的城南沿江一帶發(fā)展到今天的武林門一帶。由于運河的溝通,杭州成為貨物集散地,社會經(jīng)濟日趨繁榮,人口也逐漸增加,唐貞觀(627-649)中,已有15萬余人;到開元(713-741)中發(fā)展到58萬人,此時的杭州,已與廣州、揚州并列,為我國古代三大通商口岸之一。
長慶二年(822),詩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大規(guī)??V挝骱?,并筑堤建閘,以利農(nóng)田灌溉。又繼李泌之后重修六井。
從這時起,西湖之名益彰于世。 (3)吳越國的國都 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偏安東南,建都杭州。
當時的杭州稱西府或西都,州治在錢塘,轄錢塘、錢江、余杭、安國、于潛、唐山、富陽、新城八縣。在吳越三代、五帝共85年的統(tǒng)治下,經(jīng)過勞動人民的辛勤開拓建設,杭州發(fā)展成為全國經(jīng)濟繁榮和文化薈萃之地。
歐陽修在《有美堂記》里有這樣的描述:“錢塘自五代時,不 *** 戈,其人民幸福富庶安樂。十余萬家,環(huán)以湖山,左右映帶,而閩海商賈,風帆浪泊,出入于煙濤杳靄之間,可謂盛矣!”吳越王錢镠在杭州鳳凰山筑了“子城”,內建宮殿,作為國治,又在外圍筑了“羅城”,周圍70里,作為防御。
據(jù)《吳越備史》記載,這個都城,西起秦望山,沿錢塘江至江干,瀕錢塘湖(西湖)到寶石山,東北面到現(xiàn)在的艮山門。以形似腰鼓,故又有“腰鼓城”之稱。
吳越王重視興修水利,引西湖水輸入城內運河;在錢塘江沿岸,采用“石囤木樁法”修筑百余里的護岸海塘;還在錢塘江沿岸興建龍山、浙江二閘,阻止咸水倒灌,減輕潮患,擴大平陸。動用民工鑿平江中的石灘,使航道暢通,促進了與沿海各地的水上交通。
置“撩湖兵”千人,疏浚、保護西湖,使不被葑草淤塞。 吳越三代五帝都篤信佛教,現(xiàn)在杭州西湖周圍的寺廟、寶塔、經(jīng)幢和石窟等文物古跡,大都是那個時期的建就。
當時的杭州就有“佛國”之稱。 (4)南宋時的京城 在北宋時,杭州為“兩浙路”的路治;大觀元年(1107)升為帥府,轄錢塘、仁和、余杭、臨安、于潛、昌化、富陽、新登、鹽官九縣。
當時人口已達20余萬戶,為江南人口最多的州郡。經(jīng)濟繁榮,紡織、印刷、釀酒、造紙業(yè)都較發(fā)達,對外貿易進一步開展,是全國四大商港之一。
杭州歷任的地方官,十分重視對西湖的整治。元佑四年(1089),著名詩人蘇東坡?lián)魏贾葜荩俣仁杩N骱?,用所挖取的葑泥,堆成橫跨南北的長堤(蘇堤),。
杭州又稱什么
杭州又稱臨安、錢塘、武林、腰鼓城。
1、武林:杭州之舊稱。至今“武林”仍是杭城的重要地名,如武林路、武林廣場、武林門等即是。武林之名最早出自《漢書》,與境內武林山有關。
2、錢塘:錢唐縣是杭州的前身,設立于秦朝或者戰(zhàn)國時期,是今杭州市區(qū)內出現(xiàn)的第一座縣城。南陳錢唐縣升格為錢唐郡,隋改置杭州,下轄錢唐縣等?!板X唐”至唐改名“錢塘”,此后錢塘縣作為縣名沿用至清朝。
3、臨安:臨安原為杭州下轄一縣之名,南宋時稱杭州為臨安府。故南宋時期的三部地方志皆以“臨安”命名(《乾道臨安志》《淳佑臨安志》《咸淳臨安志》),此臨安即指杭州。
4、腰鼓城:得名于五代吳越,錢镠第二次筑杭州城后,彼此獨立的州城與縣城被包進一座大城內,此城南北距離大而東西距離小,形似“腰鼓”。遂有此名。
擴展資料:
杭州古代的歷史沿革:
1、西漢承秦制,杭州仍稱錢唐。新莽時一度改錢唐為泉亭縣;到了東漢,復置錢唐縣,屬吳郡。
2、隋王朝建立后,于開皇九年(589年)廢郡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現(xiàn)。并桐廬入錢唐縣,下轄錢唐、余杭、富陽、鹽官、于潛、武康六縣。
3、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偏安東南,建都于杭州。當時的杭州,治在錢塘,轄錢塘、錢江、鹽官、余杭、富春、桐廬、于潛、新登、橫山、武康十縣
4、元至元十三年(1276),設兩浙大都督府,又改設安撫司,十五年(1278)升杭州路,為江浙行省省會。明代改杭州路為杭州府,為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治所。
5、清初,在杭州城西沿西湖一帶建造“旗營”,俗稱“滿城”。城墻周圍十里,南至今開元路,北靠法院路,東臨中山中路附近,西面包括湖濱公園,并辟有六座城門,總占地1436畝,成為杭州的“城中城”(民國初年拆除)。
光緒二十一年,清 *** 在中日戰(zhàn)爭中失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杭州開為日本通商商埠,拱宸橋辟為日本租界。隨著資本主義勢力的入侵和洋務運動的興起,杭州的近代工業(yè)也逐漸發(fā)展起來。
四、浙江省各市名字由來
1.杭州
杭州歷史悠久,自秦時設縣治以來,已有2200多年歷史。杭州是華夏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早在47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并產(chǎn)生了被稱為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
杭州曾是五代吳越國和南宋王朝兩代建都地,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杭州古稱錢唐。隋朝開皇九年(589年)廢錢唐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歷史上出現(xiàn)。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南渡至杭州,升杭州為臨安府。紹興八年(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臨安,歷時140余年。民國元年(1912年)以原錢塘、仁和縣地并置杭縣。民國十六年(1927年),析出杭縣城區(qū)設杭州市,杭州置市始此。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從此揭開了杭州發(fā)展新的歷史篇章
2.寧波
寧波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兩千多年的夏代。據(jù)志書上記載: “夏時有堇子國,以赤堇山為名,后加邑為鄞。”赤堇山有兩處,一在今鄞縣天童、寶憧一帶 ,一在奉化境內?!佰础钡拿Q最早就是這樣來的。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廢分封制,設郡縣制,正式建立了鄞、鄮和句章三個縣,歸屬會稽郡。據(jù)說,當時海外人民到寧波來集貨貿易的很多,所以把附近的山叫鄮山 (今育王寺附近),并在此設立鄮縣。鄮即“貿邑”兩字的合寫,意即貿易的地方。漢朝時,這三個縣的范圍大致是:鄞縣包括現(xiàn)在的市區(qū)、西南郊和奉化東南一帶,縣治在今奉化白杜;鄮縣包括江東區(qū)以東,鄮山以北的地方,縣治就在鄮山;句章包括江北到慈溪一帶,縣治在今江北區(qū)乍山鄉(xiāng)城山渡附近。自漢到南北朝,建置和范圍沒有大的變化。
到了隋代,把鄞、鄮兩縣都并入句章,縣治設在小溪(今鄞縣鄞江橋),唐武德年間又將句章改為鄞州,不久又改稱鄮縣。直到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設立州治,因附近有四明山,就稱為明州,把鄮縣分成鄮、奉化、慈溪和翁山(今定??h)四縣、歸屬明州。州治開始在小溪,后來就遷到三江口。元和年間,又在鄮縣東面設一望海鎮(zhèn)。五代時,州縣合治,鄮縣也改稱鄞縣,望海鎮(zhèn)改為望海縣,后又改為定??h(即今鎮(zhèn)海縣),又把象山也劃歸明州。北宋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又成立昌國縣(即今定海縣)。這樣,明州范圍就大體上包括后來寧波的鄞、慈、鎮(zhèn)、奉、象、定幾個縣。唐、宋間的明州,是我國重要的對外貿易???,《四明志》就有“ 海外雜國,賈舶交至”的記載,1974年和義路出土的唐代精美瓷器,就是經(jīng)由寧波港出口的外銷瓷。唐代在明州還設立了專門管理外貿的機構——市舶司。當時從明州登陸來朝貢和貿易的,包括日本、高麗和一些東南亞的國家。到了宋代,明州和泉州、廣州并稱為全國三大對外貿易港,又是全國建造海船的重要基地,能夠建造可以容納五、六百人的大噸位海船。
南宋理宗時,把明州改為慶元府,元代又改稱慶元路。朱元璋平定方國珍后,因“慶元”有慶賀元朝的意思,又改為明州府。到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因明州的“明”字與明朝的國號相同,就改為寧波府。由于當時的鎮(zhèn)??h還叫定??h,明州又緊靠鎮(zhèn)海,取“海定則波寧”之意。這就是“寧波”命名的由來了。
3.溫州
溫州古代稱甌越。還在五六千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先民在這里勞動生息。戰(zhàn)國時屬越國,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設置閩中郡。漢惠帝三年封越王勾踐后裔騶搖為東海王,建都東甌,俗稱東甌王。漢順帝永和三年置永寧縣,東晉明帝太寧元年設永嘉郡,唐高宗上元二年改置州,因氣候溫暖,"雖隆冬而恒燠",故名溫州。
4.紹興
“紹興”的由來:紹興古稱越、會稽,曾有過浙江第一大城市的越都時代,也有過中國40“大邑”的宋都時代。南宋趙構皇帝被金人所逼,到處奔竄于江浙一帶。公元1131年逃至紹興(那時是越州)覺得心情很好,江山會被收復,所以有了一句“紹祚中興”,并改元為紹興,而越州也就成了紹興城。
5.湖州
湖州----太湖之洲
6.嘉興
春秋時,此地名長水,又稱槜李,吳越兩國在此風云角逐。戰(zhàn)國時,劃入楚境。秦置由拳縣、海鹽縣,屬會稽郡。三國時吳國雄踞江東,析由拳縣南境、海鹽縣西境置鹽官縣。吳黃龍三年(231)“由拳野稻自生”,吳大帝孫權以為祥瑞,改由拳為禾興。后晉高祖天福五年(940),因吳越王錢元瓘 之奏請,在嘉興置秀州,領嘉興、海鹽、華亭、崇德4縣。北宋改秀州為嘉禾郡,南宋寧宗慶元元年(1195)升郡為府,后改嘉興軍,明宣德五年(1430)析嘉興縣西北境為秀水縣,析東北境為嘉善縣;析海鹽縣置平湖縣;析崇德縣置桐鄉(xiāng)縣,嘉興府下轄7縣,稱一府七縣。清咸豐十年(1860),太平軍攻克嘉興,建聽王府為當?shù)剀娬I導機構。清朝中期以后,受帝國主義掠奪和封建主義的剝削,嘉興的經(jīng)濟和城市面貌日漸衰落和凋敝。1911年11月7日,辛亥革命黨人光復嘉興,成立嘉興軍政分府。民國初廢府存縣,改稱嘉禾縣,后復稱嘉興縣。
7.金華
金華市域春秋時屬越國。秦、漢為烏傷縣,屬會稽郡。三國吳寶鼎元年(266)置郡名東陽,以郡在瀫水(即衢江)之東、長山之陽得名。金華設立郡府建置自此始?!敖鹑A”這一名字由來于城外南、北對峙的金華山。
8.衢州
“衢州”最初是作為州級政區(qū)名稱出現(xiàn)的,元朝始才成為專用名。唐朝武德四年平李子通于信安縣地置州,州治依廓,實行州領縣體制。州領信安、定陽、須江三縣。“衢”是信安之地置州的專名;“州”是政區(qū)級的通用名。州是以“衢”字因。
衢州,一說以今常山境內的“三衢山”得名;據(jù)史料記載:唐武德八年(公元625 年),鄂國公尉遲恭,新擴信安城(今衢州城),新城規(guī)模初具,深得當朝賞識,令其上報新城域名,一介武夫為新城名冥思苦想,一時六神無主。后聽說信安境內有座三衢山,且風光綺麗,為天下名勝,心中大喜,便欣然命信安為衢州。
一說以路通三越(閩越、揚越、吳越)命名。筆者認為后者較為可信。首先從地名角度分析,“衢”字的含義,《爾雅釋宮》稱“四達謂之衢”?!冻~·天問》謂九交道之意?!短?jīng)》作衢,也有“衢周九路”之說。從地理位置看,俯瞰衢州,川陸所會,四通八達,南際歐閩,北抵歙睦,東達滬杭,入于大海,由江山港、常山港、烏溪江匯合衢江,構成發(fā)達的水陸交通網(wǎng)絡。在以水陸交通為主的古代,三水冠之為“三衢”,對此,《大明一統(tǒng)?!繁阕鞒龆ㄕ摚骸搬橹葜?,以路通三越因”。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衢州”一名以交通得名無疑。有的文獻中累次出現(xiàn)衢州一名以“三衢山”因,這是一種誤導。
“三衢”一名作為衢州的別名出現(xiàn)和廣泛使用,大量的文獻證明是在唐朝武德四年之后,是“衢”字的引申。管子《輕重甲篇》言“聞子三衢”,“三衢”一詞古語中早有,很明顯,“衢”非“三衢”之簡稱。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時代的進步,人類的文明,“衢州”一名的文化內涵將會愈益豐富而外延。
9.臺州
臺州歷史悠久,五千年前就有先民生息繁衍。秦始皇時設立回浦鄉(xiāng),西漢始元二年(前85年)設立回浦縣,三國吳太平二年(257年)置臨???,唐武德四年(621年)稱海州,次年改稱臺州,以境內有天臺山而得名,臺州之名自此開始。
天臺山之名也有由來。該山在天臺縣之西,仙霞嶺山脈東北端。本名鎮(zhèn)亭山,又稱天梯山,或稱靈越,或稱臺岳。山之形勢高大,西南接括蒼雁蕩,西北接四明金華,蜿蜒東海濱,如衣之有緣。以山形如八葉覆蓮,有八支八溪及上臺、中臺、下臺等,似三星之臺宿?!妒乐尽分^之“頂對三辰”,故稱天臺。一曰“大小臺”。按陶弘景《真誥》:“高一萬八千丈,周回八百里。山有八重,四面如一”。又顧野王《輿地志》云“天臺山,一名桐柏,眾岳之最秀者也”
總之,臺州因境內有天臺山而得名,天臺山又因上應臺宿而得名.臺州的得名與臺宿當有一定的關系
10.麗水
麗水縣最早名稱為栝蒼,因地處栝蒼山西麓,故以山名為縣名。因避唐德宗李適(kuo)的諱,改縣名為麗水縣,為何縣名取“麗水”至今還沒有一種統(tǒng)一的說法。一種說法是因流經(jīng)麗水的好溪古稱惡溪,隋朝時改稱惡溪為麗水,故以麗水為縣名。另一種說法是麗水之名來源于麗陽坑,麗陽坑別名麗水,故以麗水為縣名??傊畠煞N說法均和水有關。1986年,經(jīng)省政府批準麗水縣改名為麗水市,2000年,經(jīng)國務院批準撤消麗水地區(qū),升級為麗水市,原麗水市更名為蓮都區(qū)。隋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麗水正式設州。因古人常以天上的星宿來指配州郡,而麗水地區(qū)地處少微星座,少微星共有四顆星,最南一顆星名為處士星,所以就以處州為州名。據(jù)明代的《名勝志》載:“隋開皇九年,處土星見于分野,因置處州。但在歷史上,處州的名字也有過多次變更,先后用過栝州、縉云郡等名稱,至唐大歷十四年(公元779年)改回處州,并一直沿用至清朝末年。
11.舟山
“舟山”之名,本始縣治前的一座小山的名稱。元大德《昌國州圖志 》這樣記載;“舟山在州之南,有山翼如枕海之湄,以舟之所聚,故名舟山?!薄昂=敝?,舟山群島荒夷一片,僅存有547戶居民因鄉(xiāng)賢王國祚的請免獲準留守舟山島。由于這些留守島民主要聚居在舊縣治所在地附近,聚落前的泊舟之山名稱也就逐漸演變成了舟山島上小城的名稱,繼而隨后來“海禁”的松弛,居住地的擴展,發(fā)展成為對整個舟山島乃至舟山群島的稱呼。至嘉靖年間胡宗憲撰《舟山論》時,“舟山”地名的處延已基本上同于現(xiàn)在了。
以上就是關于杭州地名的含義和來歷相關問題的回答。希望能幫到你,如有更多相關問題,您也可以聯(lián)系我們的客服進行咨詢,客服也會為您講解更多精彩的知識和內容。
推薦閱讀:
杭州國大有什么好吃的(【杭州美食生活】舌尖上的春天——杭州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