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第一批留學生回來多少人(新中國第一批留學生回來了多少)
大家好!今天讓小編來大家介紹下關于新中國第一批留學生回來多少人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對此問題的歸納整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創(chuàng)意嶺作為行業(yè)內(nèi)優(yōu)秀企業(yè),服務客戶遍布全國,留學、移民相關業(yè)務請撥打175-8598-2043,或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錄:
一、中國最后一批留蘇學生多少年
1951年,中國派出留學生380名,其中留蘇學生375名,新中國第一次留學高潮的大幕就此拉開。此后,面對來自西方國家的封鎖,為了培養(yǎng)社會主義需要的大批管理和專業(yè)人才,新生的共和國向蘇聯(lián)、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派遣了1萬多名留學生,學習先進的管理經(jīng)驗和科學技術。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一列列呼嘯的列車,穿過廣袤的西伯利亞平原,滿載著黑頭發(fā)、黃皮膚的青年與他們求索的渴望、奮斗的激情,從北京駛向他們心中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圣地——莫斯科。
他們,有一個響亮的名字——中國留蘇學生。
共和國成立之初,他們帶著祖國人民的殷切期望,滿懷報國之志,遠赴蘇聯(lián),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在異國他鄉(xiāng)勤奮求學。學成歸國后,他們堅決服從組織分配,在祖國現(xiàn)代化建設的各行各業(yè)埋頭苦干,將個人理想與國家發(fā)展、民族振興緊密結(jié)合,為共和國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曾經(jīng)轟轟烈烈的留蘇運動,已隨著時間流逝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當年風華正茂的年輕學子,如今也已年逾古稀。但是,這段歷史,卻因其對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教育與科技水平提高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對一代學子價值觀的影響,成為新中國60年教育發(fā)展史上具有特殊意義的重要一頁。
二、中國最早的一批留學生,為什么會提前被遣返了?
現(xiàn)如今,提起留學生大家一點也不陌生,因為有越來越多的孩子,因為自身成績的優(yōu)異出國留學,也有越來越多的家庭,因為孩子自身成績不夠優(yōu)異,而想盡一切辦法將孩子送出國深造。
但是,你能想到在100多年前的清朝,就有一批小孩子遠離家鄉(xiāng)、遠離父母到大洋彼岸的美國求學嗎?你能想象他們其中有一些人,甚至連縣城都沒有去過,一出村門就被送上了前往美國的輪渡嗎?事實證明,這樣的事情在100多年前的清朝確實發(fā)生了。
在1872年的農(nóng)歷七月,那一天和往常一樣炎熱,對于普通人來說也沒有什么不同,但對于那一群即將離鄉(xiāng)背井,前往國外學習的孩子來說,確實是非常有意義的一天。這一天在上海港,一群統(tǒng)一著裝的中國幼童向岸邊的親人揮手告別,同時將自己堅定的目光投向了遙遠的美國。
這批孩子出洋時的平均年齡只有十二歲,當然,這批孩子離開家鄉(xiāng)前往遙遠的美國是有一定背景的,這個背景就是:晚清以自強為目的的洋務運動。那個時候的清朝,因為自身科技能力的衰落而屢吃敗仗,于是,他們下定決心進行一場關于洋務自強的運動。
然而,憑自己的努力遠遠不夠,因此在權(quán)衡之后,他們決定派遣一批學習能力較強的幼童,前往美國進行新文化、新科技的學習。但是,在多年之后的一天,這一百多名留學生卻被遣送回國,在這些人中,只有詹天佑等兩人完成了學業(yè)。
那么,清政府派遣幼童出國學習,為何選擇了美國而不是當時的工業(yè)大國英國,這一批又一批的幼童為何沒有完成學業(yè)就被遣送回國?回國后他們又經(jīng)歷了怎樣一些與眾不同之事呢?清政府之所以選擇美國為留學生目的地是有原因的:
其一、美國是當時外國列強中相對來說對中國較為友好的國家,因此他們留給清政府的印象還是比較好的,權(quán)衡之下清政府覺得美國人必定會將自己最先進的知識授予這批留學生。
其二、美國著名的律師、政治家、外交家、駐華公使蒲安臣于1867年與美國簽訂了一系列協(xié)議,協(xié)議明確指出了兩國之間互換留學生的條款,因此,一旦要派遣學生出國,清政府首先想到的就是美國。
再者、就是清政府里面有一個支持幼童留學的容閎,他畢業(yè)于美國一等高級學府耶魯大學,是那個時代不可多得的海外留學生。幼童能夠出國留學,也是他一手促成的,留學生在出國之前他就奔赴美國進行了一系列的安排。當幼童到達美國海岸的時候,他親自迎接并將他們送入寄宿家庭,并且,在后來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nèi),他還擔任著駐美留學生“大家長”的職位。
從1872年開始到1875年為止,這三年時間里,清政府大概派遣了120多名幼童前往美國學習,但是,最后順利畢業(yè)的只有詹天佑、歐陽庚兩人。之所以只有兩個人順利畢業(yè),是因為這些留學生于1882年在沒有完成學業(yè)的情況下被強行遣返回國。這其中,除了極個別違抗命令不愿回國并誓死長居美國的人除外,李恩富和陸永泉則是被召回後,重新回到美國,讀完了耶魯。
這群中國歷史上首批官派留美學生,回國后隨即也遭到社會的譴責,當時的《申報》就寫到:“國家不惜經(jīng)費之浩繁,譴諸學徒出洋,孰料出洋之后不知自好,中國第一次出洋并無故家世族,巨商大賈之子弟,其應募而者類多椎魯之子,流品殊雜,此等人何足以與言西學,何足以與言水師兵法等事。”
關于留學生被遣返的原因,最好的解釋就是:這些幼童美國化的速度太快了。他們到美國不久,就陸陸續(xù)續(xù)的脫掉了自己的大馬褂,穿上了西方國家那套標準的燕尾服。甚至,還想剪掉代表滿清文化的辮子,用小平頭來展現(xiàn)自己身上的一種自由與權(quán)利。
可以說,留學生這樣的行為,讓國內(nèi)許多得到消息的大臣憤怒不已,但是,對于他們這樣的行為容閎企業(yè)表示理解,因為,他也是從那一天過來的。之后,幼童逐漸美國化的問題日益嚴重,清政府十分重視,所以,清政府也一直與大臣們討論留學生的未來。
這其中,有些人建議將留學生召回,也有些人建議讓他們繼續(xù)留美學習,清政府也想讓他們學有所成,于是,留學生召回一事遲遲沒有行動。然而,到了光緒年間,有個御史上了一道折子,彈劾美國留學生大多數(shù)做了基督教徒,最后,越來越多的人細數(shù)留學生的錯處。
提意見的人多了,清政府也開始重視這個問題,在征求意見同時,也有人主張半撤半留,也有人主張將全部留學生都撤回來,之后,清政府則是采取了第二種方法。到了1882年,100多名留學生全部從美國撤回,多數(shù)人都差一些課程,有些人甚至還剩下一年時間就可以畢業(yè)了。
留學生歸國之后,李鴻章誓死不讓他們埋沒在浮浮沉沉的官場之中,因此,這些人多數(shù)被分進了電信局、船舶廠等一類的新型部門。這一批留學生的學業(yè)完成雖然不盡如意,但是,大多數(shù)人的人生都得到了綻放。
比如:這一批人中出現(xiàn)了一個國務總理、兩個外交部長、五個鐵路官員、開灤煤礦礦冶工程師吳仰曾、北洋大學校長蔡紹基、清華大學校長唐國安,還有李鴻章和袁世凱的幕僚,宋美齡的姨父... ...但是,他們中也有多人在戰(zhàn)爭中陣亡,其中,就包括甲午海戰(zhàn)中鄧世昌的大副。
即便如此,他們的學業(yè)未能完成也是一大憾事。對于此,美國駐華公使在1884年的中法海戰(zhàn)后,曾建議清政府支持留學生完成學業(yè),但是,此時的慈禧卻以戰(zhàn)爭為借口將外交大臣全部撤回,留學生則缺少了繼續(xù)留學的機會。加之,當時的執(zhí)政者目光短淺,他們不能意識到留學所帶來的長遠好處,因此,留學一事二次擱淺。
三、60年代留學生從萬人到百萬人的跨越
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shù)突破140萬。學生留學目的地國家已從上世紀的前蘇聯(lián)、東歐等國家為主,擴展為遍布世界五大洲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留學方式也從公派為主轉(zhuǎn)變?yōu)橐宰再M為主。
公派留學開啟留學新時代
留學大潮的掀起,始于公派留學。上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我國向前蘇聯(lián)派出了1萬多名留學生,向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派出了1000多名留學生,1956年起又決定向與我國建交的西方國家和周邊國家派遣留學生。1978年12月,改革開放后首批52名公派留學生赴美留學。此后,包括李政道等倡導的“中美聯(lián)合招考研(論壇)究生”項目(CUSPEA)在內(nèi)的多個公派留學項目啟動,中國大規(guī)模派遣留學人員的序幕就此拉開。1992年,根據(jù)鄧小平南巡講話精神,國家出臺了“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的留學工作方針。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把這十二字方針正式定為出國留學方針。
公派留學人員都經(jīng)過了嚴格選拔和考核才得以成行。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梅仁毅曾于1982年赴美國耶魯大學學習?!斑x拔嚴著呢?!泵啡室慊貞浾f,先是北外的許國璋和王佐良兩位先生寫了推薦信,而后美國使館來人考核,上午筆試,下午面試,整整一天,考英語(論壇)水平,也問學習計劃,還了解回國后的打算。
梅仁毅等留學人員出國后如苦行僧般地學習著。一年時間,梅仁毅看了250本書,記了1000多頁筆記,復印了幾千頁的資料。耶魯大學的人開玩笑:“梅,你快把我們的書都印完了?!笨紤]到回國后教學任務繁重,他又撰寫了300多頁講稿,每頁講稿都送給導師批閱?;貒鴷r,他不僅帶回了8000美元的旅行支票,行李里還多了30多箱書,這些書成為北外圖書館美國外交史研究的第一批原版外文資料。梅仁毅現(xiàn)已是博士生導師、英語區(qū)域研究開拓者。他說:“我們這代人出國留學,是為了學成回國干一番事業(yè),再苦再難,也一定要學成?!?span style="display:none">1PJ創(chuàng)意嶺 - 安心托付、值得信賴的品牌設計、營銷策劃公司
2007年,公派留學人員比2006年的8242人增加了51%,高達12402人,年派出人數(shù)也首次過萬。
自費留學從人數(shù)寥寥到浩浩蕩蕩
出國留學信息通過收音機、報紙等媒體在社會上廣為傳播,出國留學夢想在眾多高校學子、科研人員心中生根發(fā)芽。然而,公派為主的留學形式?jīng)Q定了只有少數(shù)人才能走出國門,更多的人轉(zhuǎn)向自費留學。
自費留學從1978年開始就有人成行,但因限制較多、人們收入有限等原因而人數(shù)寥寥。隨著自費留學政策逐步放開,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費留學的人數(shù)開始成倍增加。
英國劍橋大學博士劉煜炎見證了自費留學從少人問津到走向普及的歷程。1982年至1984年,劉煜炎把自己的留學夢想先后寄托在三個公派項目上,但始終未能成行。他只能轉(zhuǎn)向自費留學。直到1985年,他在法國工作的叔叔寄來了考試費后,他才開始參加托福和GRE考試。1987年,他碩士畢業(yè)留在中科院武漢物理研究所工作,一年后成為科研組長。這時依然懷有留學夢想的他,收到了美國芝加哥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劍橋大學、牛津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且都有獎學金,由于服務年限未滿沒能成行。直到1991年再次獲得劍橋大學獎學金,劉煜炎才最終登上飛往英國的航班。
隨著自費留學限制越來越少,更多和劉煜炎一樣的學子跨出國門。從1991年開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新西蘭等重新向中國學生開放,自費留學人員越來越多。張利敏所在的北京嘉華世達留學服務公司隸屬于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她回憶說:“在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中心辦理自費出國留學的業(yè)務量很大,排成的長隊可說是‘九曲十八彎’。學生和家長需排隊買號,每個號50元。前來咨詢的人必須簽辦理留學的協(xié)議,因為人手緊張,單純咨詢的人不予接待?!?span style="display:none">1PJ創(chuàng)意嶺 - 安心托付、值得信賴的品牌設計、營銷策劃公司
據(jù)統(tǒng)計,1980年到1985年,有近萬人選擇自費出國留學。之后的1986至1990年間,中國內(nèi)地自費出國留學人數(shù)達13萬人,是上一個5年的13倍,其中僅1990年一年即有5.6萬人。到1991年,在外中國留學人員總數(shù)已增至17萬人。2001年,全年出國留學人數(shù)超過8.4萬人,其中自費留學生達7.6萬人。2008年,我國當年留學人數(shù)達17.98萬,其中自費出國留學人數(shù)達16.16萬,占當年出國留學人員總數(shù)的90%。
2002年后每年超過十萬人海外留學
進入21世紀,留學大門進一步打開,2002年,澳大利亞、新西蘭、英國、加拿大等國家調(diào)整了對中國學生留學簽證制度,一些專門對中國設置的政策障礙逐步取消。2003年,教育部簡化審批手續(xù),對申請自費出國留學的高等學校在校生及具有大專以上學歷但尚未完成服務期年限的各類人員,不再進行“自費出國留學資格審核”工作,不再收取“高等教育培養(yǎng)費”。
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入,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留學費用再不是天文數(shù)字。更多尋常百姓的子女開始自費出國讀書。從2002年開始,我國留學人數(shù)每年以10萬人的數(shù)量遞增,留學目的國越來越多,留學群體年齡跨度加大,低齡留學生人數(shù)開始增加。2000年到2008年,出國留學人數(shù)達106萬。
陳勵子,18歲,北師大二附中2009年高三畢業(yè)生。高一時,她在學校負責接待國外來訪的老師和同學時,萌生了留學念頭。高二下學期,她開始參加托福以及SAT(美國高考(論壇))的課外學習班,并取得托福114分(滿分120分)、SAT2310分(滿分2400分)的成績。高三第二學期,她接到美國西北大學和威爾斯利學院的錄取通知書。為了吸引這名中國女孩前來就讀,學院招生委員會寫來中文信,邀她入校。
“出國留學的想法早就有,只是沒想好什么階段去比較合適?!标悇钭拥脑捲谛聲r期留學生里比較典型。隨著國際交往合作日益加強,留學不再神秘。中國學生面對多樣化的留學選擇,在何時留學、去哪個國家、就讀哪所學校的問題上反復對比權(quán)衡,而不再像他們的前輩那樣,撒網(wǎng)般申請二三十所學校,哪所學校有高額獎學金就讀哪所。現(xiàn)在的留學生們也不再為簽證拒簽而苦惱,因為很多國家對中國留學生的簽證通過率已超過80%,留學海外已經(jīng)成為百姓司空見慣的一件事了。
四、中國第一批留學生是哪一年出國地?
1872年8月11日(清同治十一年七月初八日)陳蘭彬、容閎率領第一批學生梁敦彥、詹天佑等30人啟程赴美。
1.蔡紹基 籍貫廣東香山 后任北洋大學校長
2.鄧士聰 籍貫廣東香山 后任海軍軍官
3.容尚謙 籍貫廣東香山 后任海軍艦長
4.張康仁 籍貫廣東香山 后任律師
5.譚耀勛 籍貫廣東香山 早年病逝于美國
6.蔡錦章 籍貫廣東香山 后任鐵路官員
7.程大器 籍貫廣東香山 后任教師
8.歐陽賡 籍貫廣東香山 后任外交官
9.史錦鏞 籍貫廣東香山 后任商人
10.鐘俊成 籍貫廣東香山 供職于外國領事館
11.鐘文耀 籍貫廣東香山 后任外交官、鐵路官員
12.劉家照 籍貫廣東香山 后任政府官員
13.陸永泉 籍貫廣東香山 后任外交官
14.潘銘鐘 籍貫廣東南海 早年病逝于美國
15.何廷梁 籍貫廣東順德 后任軍醫(yī)
16.梁敦彥 籍貫廣東順德 后任清朝外務尚書
17.黃仲良 籍貫廣東番禺 后任外交官、鐵路官員
18.陳鉅溶 籍貫廣東新會 后任海軍
19.陳榮貴 籍貫廣東新會 后任工礦業(yè)
20.鄺榮光 籍貫廣東新寧 后任礦業(yè)工程師
21.吳仰曾 籍貫廣東四會 后任礦業(yè)工程師
22.曾篤恭 籍貫廣東海陽 后任報紙編輯
23.黃開甲 籍貫廣東鎮(zhèn)平 后任政府官員
24.羅國瑞 籍貫廣東博羅 后任鐵路工程師
25.錢文魁 籍貫江蘇上海 后任外交官
26.牛尚周 籍貫江蘇嘉定 服務于電信業(yè)、造船業(yè)
27.曹吉福 籍貫江蘇川沙 后任律師
28.詹天佑 籍貫安徽徽州 后任鐵路工程師
29.石錦堂 籍貫山東濟寧 早年病逝于美國
30.黃錫寶 籍貫福建同安 早年病逝于美國
很辛苦才搞齊名單,辛苦?。?span style="display:none">1PJ創(chuàng)意嶺 - 安心托付、值得信賴的品牌設計、營銷策劃公司
以上就是關于新中國第一批留學生回來多少人相關問題的回答。希望能幫到你,如有更多相關問題,您也可以聯(lián)系我們的客服進行咨詢,客服也會為您講解更多精彩的知識和內(nèi)容。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