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位置:首頁 > 創(chuàng)意學院 > 品牌設計 > 專題列表 > 正文
蕭太后河景觀設計(蕭太后河綠化)
大家好!今天讓小編來大家介紹下關(guān)于蕭太后河景觀設計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對此問題的歸納整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創(chuàng)意嶺作為行業(yè)內(nèi)優(yōu)秀的企業(yè),服務客戶遍布全球各地,相關(guān)業(yè)務請撥打電話: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文章目錄列表:
一、通州為何被稱為“京師屏障”?
從金代開始,“坐擁”大運河的古城潞縣(今潞城鎮(zhèn))就備受歷代統(tǒng)治者的關(guān)注,漸漸的,因希望“漕運通暢”而有了通州。
通州從此也因漕運而興盛。元代,修建通惠河運送糧食;明清時期,除了通惠河,還通過陸路運送糧食,通州被稱為“皇家碼頭”,扼守北京城的東大門。當然,更多的漕糧及貨物都被暫存在通州,因此,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物資都匯集于此,形成了貨品豐富、琳瑯滿目的繁華市集。清乾隆年間,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華,他們一路沿著運河北上,在通州上岸進京。他們目睹了通州作為“天下第一通漕之處”的繁盛景象。
如今,雖然漕運不再興盛,但通州因為獨特的地理位置,再次成為京津冀一體化發(fā)展中的重要節(jié)點之一,一座國際化的城市將再次矗立于古運河畔。
西漢
先有潞城后有通州
地鐵6號線的東端首站潞城是未來行政副中心的核心所在地。很多人們會有些奇怪:說是“城”,但是為什么沒有見到城呢?在歷史上,“潞城”確實是一座古城的名稱,其故址就在潞城鎮(zhèn)政府西側(cè)的古城村。
西漢初年,涿郡(今北京)的東面設置了一座城鎮(zhèn),由于這座城正好位于東西往來的通衢要道上,因此便以“路”字命名,取名為“路縣”。其所轄范圍除了今天的通州區(qū)以外還包括河北省三河市大部分地區(qū)以及平谷區(qū)的一部分。也就是說,當時的燕郊和通州屬于路縣。
后來由于縣城西側(cè)有一條叫做“潞水”的河流(即今溫榆河),因此而改名為“潞縣”。到了東漢初年,位于今天密云境內(nèi)的漁陽郡將郡治遷到了這里,此后不久,郡守彭寵因為叛變而遭討伐,整個潞縣城在兵火中化為灰燼。重新設置的潞縣遷到了今天燕郊東北的軍下村(大致在規(guī)劃中地鐵平谷線三河西站附近)。到了北齊年間,潞縣再次遷移,最終落在了今天通州城區(qū)的位置。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將隋朝的涿郡(即今北京)改名為幽州,第二年將潞縣改名為玄州。幽和玄兩個字都代表的是“北方”。同年,原屬于潞縣的東部地區(qū)單獨設置為臨泃縣,這就是今天河北省三河市的前身。貞觀元年(627年),廢除玄州,重新改稱“潞縣”,臨泃縣也在開元四年(716年)改名為三河縣,并隸屬于幽州。這是通州和三河的第一次“分手”。
五代的后晉時期,北方幽云十六州被兒皇帝石敬瑭割讓給了遼國,后來金滅遼,將幽州升格為中都城。為滿足都城糧食的供應,位于大運河北端的潞縣受到關(guān)注。因為來自于南方的糧草,大多要通過運河到達潞縣,再運抵都城。于是在金朝海陵王天德三年(1151年),正式將這里命名為“通州”,取“漕運暢通”的含義。這也是通州命名之始。
通惠河將南方糧食運進城
元朝廢棄了原金中都城池,在其東北另筑新城,即如今的元大都城。在興建新都的同時,還開展了一項重要的水利工程,即修整大都城到通州的運河,以便利漕運。當時為了南方的糧草能夠順利運抵大都,分別疏浚了三條運河。位于中間的這條河,起點在元大都城中的積水潭(即什剎海),向東流經(jīng)萬寧橋(即后門橋),沿著皇城東蕭墻一路向南(即今南河沿大街一線),從文明門(今東單路口)西側(cè)的水關(guān)出城后折向東,直抵都城東面的通州城。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漕運干線——“通惠河”。
與通惠河同時疏浚的還有兩條河流,一北一南與通惠河互為呼應。其中位于北面的這條河流至今仍存,望京地區(qū)的一條重要的街道名稱也源于此河,這就是元代都城漕運的北線——阜通河。此河同樣源自于積水潭,之后沿著今天北二環(huán)一線向東,由大都東北門光熙門附近水關(guān)出城,最后向東注入北運河的上游溫榆河。
這條河流和它的支流為我們今天留下了亮馬橋、酒仙橋、西壩河、東壩、三岔河等地名。通過這條運河,南方的糧草還可以走北線最終到達都城內(nèi)的積水潭。這條河流經(jīng)一座水壩,名為“鄭村壩”,即今天的東壩村。明朝建文年間,燕王朱棣和建文帝的中央軍在這里有過一場激戰(zhàn),燕王采納了手下宦官馬三寶的意見,最終取得了勝利。興奮之余便用鄭村壩這個村名給馬三寶改姓為鄭,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七下西洋的鄭和。
位于南面的這條河流歷史上也稱為“蕭太后河”,因在遼國蕭太后的主持下興建而得名。疏浚后的蕭太后河也被稱為“文明河”,因其源自于大都東南門文明門附近。如今這條運河位于城區(qū)的部分大多已經(jīng)改為地下暗溝或者消失。不過還是為我們留下了東城三里河以及朝陽區(qū)十里河的地名。保留在地面上的蕭太后河西起西大望南路附近的雙龍小區(qū)南側(cè),流經(jīng)東南四環(huán)小武基橋后不久折而向東,最后注入北運河,這也是元代漕運的南線。
這三條運河的修筑,大大方便了南方運來的糧食運抵都城的速度和效率。同時也給后人留下了豐厚的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2014年通惠河作為京杭大運河重要的組成部分,入選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明朝
通州的富庶震驚朝鮮使臣
明朝初年,通州的城墻改為磚筑,辟四門:東門通運門(6號線通運門站即由此得名),西門朝天門,南門迎薰門,北門凝翠門。明朝遷都北京后,加大了對于通州的重視程度。當時歸屬通州直接管轄的就有四個縣,分別是漷縣、三河縣、香河縣和武清縣。直到清代雍正年間,為了讓通州的職能更加專注于漕運和糧食倉儲,才又將通州降格為“散州”,原其下統(tǒng)領的三河、武清、香河三縣歸屬順天府直轄。這是通州與三河縣的第二次“分手”。
明代將通惠河在原皇城東墻外的部分圈入了皇城城墻內(nèi),并且將元大都的南城墻向南擴展,從而將通惠河沿著大都南城墻的一段河道整體圈入新的都城內(nèi)而改為地下暗河。這就使得原有的通惠河從今天東便門附近“斷流”了,再加上多年未進行疏浚,形成了較為嚴重的淤塞現(xiàn)象。因此很多運糧的商隊開始選擇陸路將糧食從通州運往京城,在京城東大門朝陽門內(nèi)便形成了大量的糧倉聚集區(qū)。時至今日仍有南新倉、北新倉、祿米倉等地名遺存。
這條運糧的官道,也逐漸成為北京東部的重要交通要道。而對于每年都借道我國東北地區(qū)進入都城的朝鮮使臣,通州也成了他們的必經(jīng)之地。
在這些朝鮮使臣的筆下,我們能夠領略到當年通州的風采:“余見遼東人民物貿(mào)之盛,以為憂無比,比及到山海關(guān),則遼東真如河伯之秋水,以為天下殷富此為無敵。今見通州,則山海關(guān)又不啻山店貧村。”這些使者們走出國門,來到我國遼東地區(qū)時,感覺這里和他們自己的國家比起來,簡直可以稱得上是小康社會了,而到了山海關(guān),則感覺遼東又成了小巫見大巫了。而將山海關(guān)和通州的繁華程度比較起來,山海關(guān)簡直成了山村野店,不值得一提,足以見當年通州的富庶。
有趣的是,他們在這里還看到了明朝的帝王們?yōu)樽约簻蕚涞?ldquo;后路”:“上自皇上,下至百僚,計員有船。脫有緩急,各乘此船直達金陵之計也。”也就是說,在通州的運河上,昔日確實停靠著龍船和其他一些大型船只,而其用意即是朝鮮使者所記錄的那樣,在危急時刻供皇帝和百官“跑路”用。
由于漕運的繁忙,當時的通州的確達到了盛極一時的狀況。每年陰歷的三月初一,北直隸、河南和山東諸省的運糧船便沿著運河抵達通州了,這之后四月安徽,五月南直隸,六月浙江、湖廣,一直延續(xù)到十月,各省區(qū)的船幫按照規(guī)定的日子陸續(xù)抵達,每一支船幫按規(guī)定只能在通州逗留十天,由于時間短,卸貨任務重,就直接導致了通州城“城門夜不閉,燈火爛星光”的繁忙景象的出現(xiàn)。
東便門外大通橋,當年漕運的終點
通州的古城門 清朝 修建寬17米的“京通快速路”
到了清朝,通州仍然發(fā)揮著漕運和陸路運輸樞紐的作用。為了提高陸路運糧的效率,雍正七年(1729年),清政府決定修筑一條由朝陽門到通州的石板路,來加快運糧的速度。在《御制通州石道碑》中雍正皇帝談到了修筑這條石板路的重要性:“自朝陽門至通州四十里為國東門孔道……由通州達京師者,悉遵是路。”
同時他也講到了運河在漕運中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而每年大量的糧食到京,在通過陸路運往京城的過程中,不免會對原有的土路路基有所破壞,很多地方出現(xiàn)了地勢低洼的境況,尤其是趕上夏天降雨或者是冬日里積雪融化的日子,車輪往往會陷入到泥淖中難以前行。一輛車陷在那里了,就得需要數(shù)十人把它牽引出來,浪費了不少人力物力,所以朝廷最終決定修筑這條道路。
整條道路共長五千五百八十八丈多,寬二丈,換成今天的計量單位,就是道路總長19公里,路寬近7米。除此之外,在主干道兩側(cè)還有“輔路”,即重新對原有的土路進行了修整,每一側(cè)的輔路各寬約5米,這樣算來這條“高速公路”總寬度為17米左右,在當時來講算是相當寬的大道了。
這條道路共建設了十個月,在主體工程以外還有配套工程,即將通州城內(nèi)各倉庫周邊以及沿運河周邊的土路全部改筑為石路,以加快糧草的運送速度。
另外,清代的北京周邊還有兩條類似的快速路,分別是供南方諸省人民陸路進京專用的盧溝橋到廣安門石板路,以及供清代帝王們前往西郊園林避暑的西直門至圓明園的石板路。如今前者已經(jīng)成為京港澳高速路的一部分,而后者則幾經(jīng)改道,最終融入了西北部城區(qū)重要的城市干道體系。清末
蒙古鐵騎浴血八里橋
通州城西有一座被稱為“八里橋”的古橋,昔日朝陽門至通州的石板路便從八里橋這里由向東轉(zhuǎn)而向南,過八里橋跨過通惠河后再轉(zhuǎn)向東進入通州西門。因此這里是通州去往京城的咽喉地帶。直到今天它仍然在發(fā)揮著交通樞紐的作用,橋上的這條路被稱為“京榆舊線”,京自然指的是北京,而這個“榆”字可不是說道路兩旁種植榆樹,而是指的“榆關(guān)”,即大名鼎鼎的山海關(guān)。
除此之外這座橋還是通州區(qū)和朝陽區(qū)行政區(qū)域劃分的重要參照物,橋東歸屬通州區(qū),橋西歸屬朝陽區(qū)。這座橋的大名叫“永通橋”,乃是北京城周邊的三大古橋之一(其余兩座為沙河的朝宗橋和宛平的盧溝橋)。之所以又名為“八里橋”,是因為距通州城八里。在地圖上測距之后,我們大致能夠看出這個“八里”指的是到通州城北門外的大運河碼頭,因此無論是“永通”還是“八里”,最終都沒有離開漕運這個話題。
清朝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lián)軍在攻陷了天津大沽口之后,開始向北京進軍。清政府趕忙組織部隊進行抵抗。在天津衛(wèi)、通州先后失守之后,統(tǒng)帥僧格林沁命令下轄的滿蒙馬隊和綠營兵死守八里橋,與英法聯(lián)軍展開決戰(zhàn)。但畢竟敵我雙方差距較為懸殊,據(jù)法軍軍官吉拉爾在后來的回憶錄中記載:“八里橋之役,中國軍隊以少有之勇敢迎頭痛擊聯(lián)軍。……盡管他們呼喊前進,勇猛和反復地沖殺,還是一開始就遭到慘敗!然而,他們頂住了使他慘遭傷亡的強壓火力……還是寧愿一步不退,勇敢堅持,全體就地陣亡。”
最終八里橋之戰(zhàn)以我方慘敗而告終,三萬余清軍傷亡過半,昔日馳騁歐亞大陸的蒙古鐵騎,在這里上演了自己最后的絕唱。
這之后英法聯(lián)軍攻陷北京城,咸豐皇帝率領后妃落荒而逃。北京城遭到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浩劫。清王朝耗時百余年在西郊營建的三山五園,全部遭到劫掠和焚毀。如今仍然矗立在圓明園廢墟上的殘垣斷壁,成了國人永遠難以撫平的傷痛。
補白
通州的歷史建筑
通州城里的不少建筑,在歷史變遷中留下了身影,只是有的依然健在,有的只存在人們記憶之中。
大光樓
俗名壩樓,始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巡倉御史吳仲督修。大光樓確切位置在通州舊城北門外沿通惠河向東,在運河與通惠河交匯之處。取卦爻“自上下下,其道大光”之義。
明清兩朝,戶部坐糧廳官員,在此驗收漕糧,故也叫驗糧樓。每年農(nóng)歷三月一日至十月一日,這段漕運時間,戶部倉場侍郎(明朝為巡倉御史,清代滿漢侍郎各一人,不常住通州)率屬下各官吏,在此樓檢驗運抵石壩的正兌進京白糧,供皇室百官之用。供奉糧食者以杉木制作的斗形小盤,盛滿散裝白米,上樓呈驗,一切標準合格后,檢斤過秤,重量不虧,也就算完成任務。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之亂,義和團與清廷合作,扶清滅洋。通州淪陷后,八國聯(lián)軍瘋狂報復,將大光樓及眾多古建燒毀,1901年,南糧由火車運送北京,漕運停止,石壩廢棄,大光樓也隨歷史銷聲匿跡。
浮橋
通州通往三河及東北方向的運河(古稱白河),原來沒有橋,全靠擺渡,運兵運糧運餉都很不便。
遼金時曾建木橋,雨季河水泛濫,木橋常被沖毀,后編船做橋渡河,又名船橋。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巡撫洪錘在通州東門外的羅家口設船建浮橋,浮于白河之上,以利通行。明永樂年間以浮橋不便,修木橋。宣德三年(1428年)重修,次年被水沖走。明正統(tǒng)元年(1436年)冬,造白河浮橋,以馬快船及預備運磚船編排為之,委派千總駐防、撥軍士十八名,通州撥民夫六名看守。
清朝將橋移往北門外水淺之處,每年修理橋船經(jīng)費,由戶部撥發(fā),設橋船五十只,通州派船夫四十人,每人每月給米七斗五升。清代帝王,東陵祭祖,常過此浮橋。民國初年浮橋船撤,又另設擺渡。
新中國成立后,建水泥新橋,浮橋成為回憶中的歷史,附近的居民因襲舊名,至今仍稱浮橋。
西海子公園
通州舊城之北,分東西二海,遼金元三代稱湖泊為海子,故名海。西??课鞒菈?,東海挨東城墻。西海子為建燃燈塔掘土奠基所挖,為增加塔基高度而從旁取土。東海子已無蹤影,西海子至今仍在。新中國成立后,西海子建人民公園,以池塘為湖面,中間筑腰堤,水分南北二湖,建石橋一座,橋下可通小船,垂柳環(huán)湖為蔭。
潞河中學
早在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河北基督教公會便傳入通州。通州先辦男塾,后建協(xié)和小學,直升格為協(xié)和書院。光緒四年(1878年),牧師姜戴德等人在新城南門外,買地建樓,成立教會學校,因地處運河邊上古通州而名潞河學校,由謝衛(wèi)樓等牧師、教士執(zhí)掌教務,謝衛(wèi)樓為校長。
尉氏樓(今人民樓)坐北朝南,居校園中間北部,整體平面如篆書引號部首,為二層樓。樓前不遠即是謝氏樓(紅樓),中部高聳十字架式平面,頂層有西式銅鐘,底層中間為南北通道。
紅樓之左是文氏樓(解放樓),右為潞友樓,東西對稱。文氏樓為1923年所建。1927年,陳昌佑作為校長主持校務,他是第一任由中國人自己擔任的校長。1942年到1946年,日本人入侵通州,學校西遷陜西西安,仍名潞河中學,1946年遷回通州。
二、通州大運河治理得很好,你知道通州大運河的故事嗎?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中國古代有一南一北兩個通州,即今天的江蘇南通和北京通州區(qū),都是重要的交通樞紐。而北通州,作為中國古代重要的水上交通要道——京杭大運河的北端終點,對于首都北京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故有“一京二衛(wèi)三通州”之說。通州不僅留下了眾多運河古跡,同時也積淀了深厚的運河文化。
沒有大運河就沒有通州。京杭大運河在通州境內(nèi)流域長達42公里,千百年來,通州和運河休戚相關(guān)、興衰與共。通州建制于西漢,史稱路縣。東漢年間,幾條河流流經(jīng)此地,因水源充足,更名為潞縣。金朝定都燕京,實行潞水漕運,升潞縣為通州,取自“漕運通濟”之意。元明清時期通州成為大運河北端最重要的碼頭重鎮(zhèn),漕糧經(jīng)過大運河運至通州,轉(zhuǎn)運北京城。
元代南北大運河全線開通,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郭守敬主持開鑿了通惠河,漕運事業(yè)獲得前所未有的大發(fā)展,通州的地位益加重要,成為享譽全國的漕運倉儲重地。遙想當年,天下風物,四海貨源,江南絲綢,塞北毛氈,西域琺瑯,東瀛奇器,皆聚通州。每逢春暖河開,通州運河岸邊漕艘櫛比、舳艫千里,漕運為“漂來的北京城”做出了歷史貢獻。
清代詩人王維珍《古塔凌云》詩曰“無恙蒲帆新雨后,一只塔影認通州?!惫艜r候,船行大運河中,五十里外,放眼北望,城墻高聳,寶塔凌云,看見這座燃燈佛舍利塔就意味著離通州不遠。這一通州運河區(qū)的標志性建筑位于西海子公園內(nèi),北周時期創(chuàng)建,后在歷朝歷代又多次重建修繕。其形制為八角十三層實心密檐式塔,由須彌座、塔身與塔剎組成,高56米,為北京地區(qū)最高之塔。塔身每層每根檐頭和每角的老角梁、仔角梁頭,都懸掛著一枚青銅風鐘,一共有2248枚。
此塔在古代是作為鎮(zhèn)河之用。古潞縣一帶河流密布,每逢雨季泛濫成災,不僅影響漕運,還威脅周邊城池的安全。當?shù)毓倜褚虼司瓦x擇潞水北頭、潞縣縣城北部,建造一座寶塔,來鎮(zhèn)服潞水內(nèi)的魔怪,不讓暴發(fā)洪水,以保障漕運順暢,保護城池安全。
位于通州古城東南部的張家灣古鎮(zhèn),有著近千年的歷史,是通州運河區(qū)的一處重要的碼頭和貨物集散地,北運河、涼水河、蕭太后河、玉帶河在此匯合。它因元朝將領張瑄督海運船北上大都,中途在此停船而得名。
到了明代,修建北京城、紫禁城、十三陵等所用的建筑材料幾乎都是從南方各省水運而來,在張家灣起卸轉(zhuǎn)輸。例如各種珍貴木材,經(jīng)大運河運至張家灣,于“皇木廠”上岸存放,再通過陸路轉(zhuǎn)運到北京城內(nèi)。當年管理皇木廠的官吏在木廠栽植槐樹,如今僅存一株古槐,是皇木廠設此的歷史見證。故當時民諺道:“先有張家灣,后有北京城”。
因為通惠河淤塞,張家灣成為運河水運的終點,運至張家灣的大批物資和糧食在張家灣暫存后再轉(zhuǎn)運至北京。當時,來往于京城的各國貢使、南北客商、各色人等,也大多在這里水陸換乘??芍^車水馬龍,人流不息,百貨珍奇集于一地。碼頭、糧倉、商家、酒肆、客店一應俱全,堪比清明上河圖。這一“萬船駢集”的繁華景象也被文人墨客列入“通州八景”之一。但清朝中葉以后,張家灣便逐漸衰落。
《紅樓夢》作者曹雪芹與張家灣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曹氏家族所經(jīng)營的當鋪、家宅當年就坐落在張家灣鎮(zhèn)的花枝巷中,如今已蕩然無存?!都t樓夢》書中所提及到的一些地點以及對運河客運情形的描述也以張家灣為原型。而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在張家灣的曹家墳挖掘出了曹雪芹墓葬刻石,簡陋的石體上書“曹公諱沾墓”五個簡陋的大字,如今被存放于通州區(qū)博物館。在通州運河水道上分布著眾多橋梁,一道道橫跨運河兩岸的古老長虹同樣是亮麗的風景線。
通惠河上駁船駢駛,八里橋下“畫舫搖從月窟穿”,橋上“百商車碾掛輪煙”。夜晚,扶柱鳥瞰,可賞“漿碎玉盤,水搖銀鉤”。此即為“通州八景”之一“長橋映月”。橫跨在通惠河上的永通橋,因為其位于通州城以西八里處,又稱八里橋,建于明朝正統(tǒng)年間。
這是一座三劵聯(lián)孔石橋,橋長50米,寬16米。中間大劵如虹可通舟楫,兩旁小劵形成錯落之勢,用以排水,這種構(gòu)造是專為漕運的需要設計的。橋面兩側(cè)護以石欄,各有望柱33根,須彌座柱頭雕鏨神態(tài)各異的石獅,護欄兩端各戧一獨角獸。
八里橋是拱衛(wèi)京師的門戶之一,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在此爆發(fā)了八里橋戰(zhàn)役,僧格林沁的騎兵未能在此阻擋英法聯(lián)軍的進犯,致使北京失陷,咸豐帝出走熱河,而著名的圓明園也慘遭侵略者洗劫。八里橋記錄下了中國近代的一段屈辱。
張家灣的古橋梁代表作則是橫跨在蕭太后河上的通運橋,又稱蕭太后橋。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朝廷為保衛(wèi)運河而修筑了張家灣城,并以蕭太后河作為南護城河,遂在南城樓外架木橋一座。橋東百余米即是大運河,河口以南便是大運河北端的大型貨運碼頭,南北各省交流的各種貨物都要經(jīng)過此橋,以致木橋不堪重負,于是木橋被改建為石橋,并得萬歷皇帝賜名“通運橋”。
該橋全長43.5米,寬10米,為三孔石券洞結(jié)構(gòu)。中券寬9米,券洞兩側(cè)上方雕刻著鎮(zhèn)水獸,券洞壁上鑲嵌有1方碑記;兩側(cè)券洞寬7米。橋面兩側(cè)設有石欄,全部為青砂巖;每側(cè)各有望柱18根,柱頭雕有石獅,神態(tài)各異;望柱間鑲置浮雕寶瓶欄板19塊,瓶紋不同。今天,經(jīng)過修繕的古橋早已不復昔日的喧囂,橋面保持了車痕累累的原貌,道道溝痕記錄著幾百年的崢嶸歲月,是運河北端碼頭商業(yè)繁旺的真實寫照。
漕運及南北的經(jīng)濟交流不僅“漂來了北京城”,為通州的經(jīng)濟帶來繁榮;而且南北文化互相融合撞擊,形成燦爛的運河文化,運河船工號子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運河船工為統(tǒng)一勞動步調(diào),增加勞動興趣,提高勞動效率而創(chuàng)作的民歌品種。伴隨著浩浩蕩蕩的船隊,就是此起彼伏的號子聲,號稱“十萬八千嚎天鬼”。
通州的運河號子大體分為 10 種:即起錨號、攬頭沖船號、搖櫓號、出倉(或裝倉)號、立桅號、跑篷號、闖灘號、拉纖號、絞關(guān)號、閑號。風格特點可概括為:“水穩(wěn)號兒不急,詞兒帶通州味兒,北調(diào)含南腔,閑號獨一份兒”。但隨著近代漕運衰落,通州運河不復昔日盛況,那響徹運河兩岸的船工號子成為絕唱。
昔日之通達天下之州,京師之東大門,如今發(fā)展成為首都副行政中心。古老的運河依舊安靜地流淌,它是通州不斷的根。
三、不結(jié)冰的涼水河(隨筆)
不結(jié)冰的涼水河(隨筆)
在我以往的經(jīng)驗里,北方的河流,到了冬天,沒有不結(jié)冰的。民諺云: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今年冬天,我在北京,就發(fā)現(xiàn)了奇怪的事情,有一條河流,它就不結(jié)冰。
對于北京的河流,我本是沒有多少知識的。前幾年,我?guī)缀趺磕甓家獊碜∩弦魂?,有時是在春天,有時是在秋天,有時是在冬天??傊窃诖呵锾於嘁恍?,夏天則大多在山里了。而前年冬天去了海南。今年冬天也是計劃去海南的,卻最終來了北京。來到北京是在初冬,初冬里河流不結(jié)冰也沒什么稀奇,并且初冬里我也沒必要專門去看河流結(jié)不結(jié)冰。雖然在我們老家,我是每天都要到如意河畔去走一走,看一看的,也不是要去專門看一看河,而是每天雷打不動的散步而已。并且我以為散步是在河邊最好,最適宜,最愜意。在如意河邊散步,還能看到水鳥,譬如野鴨、白鷺、灰鷺,甚至還有白天鵝,直到冬天來臨,甚至結(jié)了冰,它們還不走??墒敲慨敶禾靵砹耍鼈儏s飛走了,杳無音信了。每當此時,常常使人失落、惆悵……
去年冬天,在冬天快要結(jié)束的時候我從海南飛來北京,那是春節(jié)的前一天,臘月二十九,快要過年了,兒子給買了回北京的機票,能不飛來嗎。那時還寄居在朝陽東壩,冬天之前的春天我們來北京住在那里。那里沒有河流,我們習慣于每天到河邊散步改為每天沿著街邊溜達。正如一位長住北京的朋友所說,北京除卻天安門周邊,長安街周邊整潔漂亮以外,到了外圍,尤其是到了五環(huán)六環(huán)(不知有沒有七環(huán)八環(huán)),情形就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變得不夠整潔漂亮了。路邊還經(jīng)常能看到橫七豎八散亂一地的共享自行車。東壩幾條街道以外,還有大片大片的廢墟,是城中村改造的廢墟——城中村拆掉了,卻還沒建起來,就那么塵土飛揚的擺在那里,哦!也不一定,還有一片巨大的綠色什么網(wǎng)罩在那里,遠遠望去,還以為是綠色的草坪,騙得麻雀們都飛來,不小心誤入其中,有一次我走在路邊,看到一只麻雀在那里撲棱,就是鉆進去出不來了,還是我把它從里面解救出來的。試想,在這樣的路邊散步還能說是散步嗎。好在今年的冬天兒子搬來了豐臺,他說豐臺的房租便宜,放著自己買的房子在朝陽酒仙橋不住也租出去給別人住,另外租了豐臺大些的房子,來住吧,冬天里北京的暖氣也是比較暖和的,給我們訂了高鐵票,我們就來了。是來后的第三天吧,藍天白云,艷陽高照,我與妻午后照例外出散步,出了小區(qū)北行不到里許,一條河出現(xiàn)在眼前。河不寬,但深,高高的河岸兩邊是不寬的柏油路,有人行和車行,來來往往,我們順著修得平緩的臺階下到河岸下面,即是近水的里岸,因與高岸有距離,車聲市聲遠了,里岸也是硬化修整得平整得可供行人行走散步的步道,還用紅藍兩種顏色畫成彎曲的色塊,河中隔一段安放一組石塊或者水泥塊,可供人們從河的此岸到彼岸,真是貼心的設計。自從有了這個發(fā)現(xiàn),我們便于每天午后到河邊走一遭,體驗北京的藍天,體會北京冬天的溫暖,北京冬天不結(jié)冰的神奇——哦!是這條叫做“冷水河”的河不結(jié)冰的神奇。這不,都到了四九它還不結(jié)冰,河岸的灌木叢里還經(jīng)常有一群群的麻雀轟然的一下子飛出來,嚇人一跳,有一次還有一只藍綠色的鳥兒忽然從遠處飛來,飛來落在我眼前的小樹上,哦!那是一只翠鳥,漂亮的翠鳥本是南方的鳥兒,竟也飛來北京,令人驚訝不已。河水不但不結(jié)冰,水下還有青青的水草在飄飄搖揺,卻看不到魚。但有一次看到對岸有一位老者手握釣竿蹲在那里,但因那天有急事急于回家,沒能到對岸看看他釣沒釣到魚。至今遺憾。但這個冬天不寂寞,有這條河流作伴。記住了,這條河流名叫“涼水河”。
河流,是大地的血脈,以自然天成為好。譬如長江、黃河,發(fā)源自青藏高原,是高山雪水的奉獻,所謂“日月經(jīng)天,江河行地”。而涼水河,卻是一條地道的人工河流。開鑿于隋,興盛于遼金。其水系干流自石景山區(qū)起,流經(jīng)海淀、西城、豐臺、大興、朝陽、通縣等區(qū)縣,在通縣榆林莊匯入北運河,長百余里,集漕運、泄洪、農(nóng)業(yè)灌溉于一體,是北京城南重要的河流,給兩岸帶來福祉。我每天走過的三四公里河段,位于豐臺太平橋一帶。那天我再次到河邊散步,遇到幾位在此曬太陽閑聊的老人,看上去都在七八十歲的模樣,我恭敬地請教有關(guān)這條河的事情,老人們說,這條河幾十年前是結(jié)冰的,不僅結(jié)冰,且還很厚實,有一尺多厚吧。其中的一位老人用手比劃著說。不再結(jié)冰已經(jīng)有些年頭了,主要是天氣變暖,加之夏天雨季的補充和河流兩岸有許多經(jīng)過處理的生活和工業(yè)廢水不斷地流進來,形成流動狀態(tài),這些水經(jīng)過處理,不僅基本清澈潔凈了,溫度也都比自然狀態(tài)下的河水溫度高,所以就更不會結(jié)冰了。因此水草也生長得很旺盛,只是魚少,但有,都藏在水草底下,來此釣魚要有耐心。我不滿足于這些零星的所得,又上網(wǎng)查詢了一番。
資料顯示,涼水河全長約68公里??偭饔蛎娣e605.7平方公里。還曾是遼金兩朝最重要的城市供水河道,因它同時將水體引入城內(nèi),依靠它,城內(nèi)修建了同樂園和魚藻池,并成為皇城中水體景觀的中心。
涼水河水系支流較多,主要的一級支流有水衙溝、新豐草河、旱河、馬草河、小龍河、新鳳河、大羊坊溝、蕭太后河、玉帶河等,支流總長約146公里。
如此看來,不凍河的秘密其實很簡單。就是人為的因素使然。
兒子說,酒仙橋的房子已經(jīng)由四萬漲到了六萬,那又怎樣。在這紛擾喧囂的鬧市,只要有一條河流在那里流淌,每天能到河邊走走看看,足矣。
四、通州有什么好玩的景點推薦
京杭大運河(運河文化廣場、萬畝濱河森林公園)京杭大運河全長2000多公里,為世界上最長、最古老的運河,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標志和象征。
三教廟在通州舊城北部區(qū)域大成街北側(cè)(原為花絲鑲嵌廠址,位于通州大成街1號),儒教的文廟(亦稱學宮)與佛教的佑勝教寺(亦俗稱塔庵)、道教的紫清宮(亦俗稱紅孩兒廟)這三座獨立存在的廟宇,近距離成“品”字形布列在通州州治衙署的西圍墻之側(cè),在佑勝教寺西側(cè),聳立著燃燈佛舍利塔,因而形成了“三廟一塔”的古建筑群,坐落在京杭大運河北端西畔,通惠河河口南岸。[17]
八里橋又名永通橋,明正統(tǒng)十一年(1446)建造,為三券石拱橋。
燃燈塔位于通州北城,大運河北端西畔。據(jù)縣志載, 此塔始建于北周,唐、元、明諸代曾予以維修。燃燈塔燃燈
李卓吾墓
塔為磚木結(jié)構(gòu),密檐實心,八角形13層,略有收分。原高48米,圍44米,須彌座,雙束腰,每面多嵌精美磚雕,下腰置二龍戲珠,上腰設三壺門,內(nèi)鑲仙人,各角雕力士披甲頂盔。此塔距潞河數(shù)百米,然其影垂映河中,故乾隆帝有“郡城塔景落波尖”詩句。[18]
西海子公園位于通州區(qū)北城,東鄰電影院,西毗游泳館,南臨通州賓館,北靠通惠河。公園建成于1936年,現(xiàn)已成為既有園林景色,又有文物古跡,還有現(xiàn)代化娛樂設施的大型公園。[19]
李卓吾墓:李卓吾墓在通州城內(nèi)西海子公園。[20]
城墻遺跡:張家灣為大運河最北端的碼頭,經(jīng)遼、金、元三代,成為京東重鎮(zhèn)。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為護漕衛(wèi)京修筑城池。城依河而建,平面呈瓦刀形,南北長,東西窄,周長約3015米。墻體厚處3.5米,高7米。中實夯土,外甃城磚。1937年后,日本侵略軍拆城墻修炮樓,破壞嚴重。1958年拆平,僅余南墻東段120米,殘高4米。1992年按明城墻尺寸修復南門東側(cè)城垣20米,其余80米保存殘貌。東墻西北轉(zhuǎn)處,還殘留一段長50米的墻基,也被保護。
通運橋:南護城河利用蕭太后河,通運橋因橫跨蕭太后河上,俗稱“蕭太后橋”。原為木橋。明建城池時,于萬歷三十三年(1605)在南門處建三孔石橋一座,稱通運橋,長41米,寬9.6米。兩側(cè)護以石欄,望柱頭雕獅,欄板兩面浮雕寶瓶。
通州博物館1992年建館,館址位于通州區(qū)中心,新華大街南側(cè)。
通州博物館
韓美林藝術(shù)館坐落于北京市通州區(qū)梨園鎮(zhèn)主題公園內(nèi)的北京韓美林藝術(shù)館于2008年6月25日開館,藝術(shù)館建筑面積近萬平方米,由六個展廳和休閑吧、影視廳等部分組成。主體建筑為現(xiàn)代風格的灰白色基調(diào),內(nèi)部裝修簡約、空間開闊。館藏藝術(shù)品包括繪畫、書法、雕塑、民間工藝品等2000件藝術(shù)作品。
以上就是小編對于蕭太后河景觀設計問題和相關(guān)問題的解答了,如有疑問,可撥打網(wǎng)站上的電話,或添加微信。
推薦閱讀:
綜藝節(jié)目更新LOGO官宣(綜藝節(jié)目更新logo官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