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位置:首頁 > 創(chuàng)意學院 > 營銷推廣 > 專題列表 > 正文
武訓是什么人(武訓是什么人物)
大家好!今天讓創(chuàng)意嶺的小編來大家介紹下關(guān)于武訓是什么人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對此問題的歸納整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開始之前先推薦一個非常厲害的Ai人工智能工具,一鍵生成原創(chuàng)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計劃、工作報告、論文、代碼、作文、做題和對話答疑等等
只需要輸入關(guān)鍵詞,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內(nèi)容,有小程序、在線網(wǎng)頁版、PC客戶端和批量生成器
問友Ai官網(wǎng):https://ai.de1919.com。
本文目錄:
武訓與歷史中的哪些人物有關(guān)系
武訓(1838-1896)原名武七。山東堂邑(今屬聊城)人。少時孤貧,從母乞討于市。稍長,邊當雇工邊乞討。自恨不識字,提出“修個義學為貧寒”。遂以乞討所得,積累成數(shù),放債置地。在堂邑、館陶、臨清三縣置地300余畝,財產(chǎn)總達1.7萬余吊。1888 年,與楊樹坊合辦義塾于柳林村,次年,與了證和尚合辦館陶縣楊二莊義塾。1896年又和施善政合辦臨清鎮(zhèn)御史巷義塾。塾分二級,稱蒙學、經(jīng)學。常來往塾中,師之勤于事者叩謝之,師不稱職或生徒之頑梗不率教者則跪泣勸之,師生咸相戒勉。因“行乞興學”,得山東巡撫張曜召見,賞銀200兩,黃綾“官捐薄”一本。光緒帝授以“義學正”,賞穿黃馬褂,賜“樂善好施”匾額,準予建立牌坊。1896年卒于臨清義學廡下。由山東巡撫袁樹勛奏準“宣付國史館立傳”準入堂邑、館陶、臨清三縣鄉(xiāng)賢祠,并得建忠義專祠
誰被稱為千古奇丐,一生靠乞討攢下巨額財富?
這個人其實就是武訓,他雖然是一個乞丐,但是卻也是中國唯一一個被寫進史書的乞丐,而且他的一生也是十分的精彩。我們都知道,無論是在哪一個朝代,哪一個國家,都會有貧窮和富貴的差別,有些人甚至貧窮到只能以乞討為生,但是縱使生活不易,很多人仍然沒有對這個世界失去信心,而且每天都以善心來報答這個世界。
根據(jù)相關(guān)史料的記載,武訓出生于1838年,而且家里還十分的困難。由于家境的貧困,他的家庭幾乎沒有人讀過書,以至于在他出生的時候,他都沒有一個正式的名字,因為他在家中排行第七,所以很多人都會叫他武七,隨著時間的流逝,在他7歲的時候,家中唯一的支柱,他的父親也離他遠去,這讓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的雪上加霜了。
由于家里沒有了經(jīng)濟來源,于是武訓便和自己的兄弟姐妹一起上街乞討。受盡人間冷暖的他開始意識到知識的重要性,于是在一番思索之后,便決定要干一件大事,不過在干大事之前,首先要將自己的文化水平先提升起來,于是他決定行乞興學。
在武訓20歲的時候,他便開始了自己的這一偉大項目,盡管這是一條看不見盡頭的道路,但是他還是一直堅定的走了下去。在他身邊的很多乞丐在討來錢財之后,都會選擇用大吃大喝來滿足自己,但武訓卻和他們不一樣,他有著自己的目標,終于隨著時間的流逝,在他50歲的時候,他迎來了自己的人生巔峰,終于如愿以償?shù)慕⒘说谝凰鶎W院,而這也讓他成功的名垂青史。
什么是武訓?
武 訓(1838~1896) 清代平民教育家。今冠縣柳林鎮(zhèn)武莊人。因在兄姐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名訓則是清廷嘉獎他行乞興學時所賜。武訓7歲喪父,乞討為生,求學不得。14歲后,多次離家當傭工,屢屢受欺侮,甚至雇主因其文盲以假帳相欺,謊說3年工錢已支完。武訓爭辯,反被誣為“訛賴”,遭到毒打,氣得口吐白沫,不食不語,病倒3日。吃盡文盲苦頭,決心行乞興學。咸豐九年(1859),21歲的武訓開始行乞集資。他手使銅勺,肩背褡袋,爛衣遮體,邊走邊唱,四處乞討,其足跡遍及山東、河北、河南、江蘇等地。將討得的較好衣食賣掉換錢,而自己只吃粗劣、發(fā)霉的食物和菜根、地瓜蒂等,邊吃邊唱:“吃雜物,能當飯,省錢修個義學院?!痹谛衅虻耐瑫r,他還揀收破爛、績麻纏線,邊績麻邊唱道:“拾線頭,纏線蛋,一心修個義學院;纏線蛋,接線頭,修個義學不犯愁。”他還經(jīng)常給人打短工,并隨時編出歌謠唱給主人聽。當給人家推磨拉碾時,就學著牲口的叫聲唱道:“不用格拉不用套,不用干土墊磨道?!绷硗?,他還為人做媒紅,當郵差,以獲謝禮;表演豎鼎、打車輪、學蝎子爬、給人做馬騎等,甚至吃蛇蝎、吞磚瓦,以取賞錢;將自己的發(fā)辮剪掉,只在額角上留一小辮,并且頭部左右的頭發(fā)剃留不常,以兌換金錢和招徠施舍。同治七年(1868),武訓將分家所得的3畝地變賣,加上歷年行乞積蓄,共210余吊,悉交人代存生息,而后置田收租。他唱道:“我積錢,我買田,修個義學為貧寒。”光緒十二年(1886),武訓已置田230畝,積資3800余吊,決定創(chuàng)建義學。光緒十四年(1888),花錢4000余吊,在柳林鎮(zhèn)東門外建起第一所義學,取名“崇賢義塾”。他親自跪請有學問的進士、舉人任教,跪求貧寒人家送子上學。當年招生50余名,分蒙班和經(jīng)班,不收學費,經(jīng)費從武訓置辦的學田中支出。每逢開學時,武訓先拜教師,次拜學生。置宴招待教師,請當?shù)丶澥肯嗯?,而自己站立門外,專候磕頭進菜,待宴罷吃些殘渣剩羹即去。平時,他常來義塾探視,對勤于教事的塾師,叩跪感謝;對一時懶惰的塾師,跪求警覺;對貪玩、不認真學習的學生,下跪泣勸:“讀書不用功,回家無臉見父兄?!痹谖溆柕母姓傧?,義塾師生無不嚴守學規(guī),努力上進。光緒十六年(1890),武訓資助了證和尚230吊錢,又在今屬臨清市的楊二莊興辦了第二所義學。光緒二十二年(1896),武訓又靠行乞積蓄,并求得臨清官紳資助,用資3000吊于臨清御史巷辦起第三所義學。武訓一心一意興辦義學,為免妻室之累,一生不娶妻、不置家。有人勸他娶妻,他唱道:“不娶妻,不生子,修個義學才無私?!逼湫珠L親友多次求取資助,他毫不理顧,唱道:“不顧親,不顧故,義學我修好幾處?!鄙綎|巡撫張曜聞知武訓義行,特下示召見,并下令免征義學田錢糧和徭役,另捐銀200兩,同時奏請光緒帝頒以“樂善好施”匾額。清廷授以“義學正”名號,賞穿黃馬褂。其名聲由此大振。光緒二十二年(1896)四月二十三日,武訓在朗朗的的讀書聲中含笑病逝于臨清御史巷義塾,終年59歲。師生哭聲震天,市民聞訊淚下,自動送殯者達萬人,遵遺囑葬于柳林崇賢義塾旁。10年后,清廷將其業(yè)績宣付國史館立傳,并為其修墓、建祠、立碑。武訓的業(yè)績受到世人的欽敬,許多名家題詞,全國出現(xiàn)以武訓命名的學校多處,并曾一度將原堂邑縣改稱武訓縣。1945年,冀南行署在柳林創(chuàng)辦武訓師范。1951年,電影《武訓傳》錯遭批判?!拔幕蟾锩敝?,其墓被破壞。1986年,國務(wù)院辦公廳作出為武訓恢復(fù)名譽的決定。首位載入中國正史的乞丐—武訓,究竟都做過什么?
從古至今,在中國的民間始終流傳著一句古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意思是無論我們身處怎樣的境地,做著怎樣的職業(yè),但凡用心地將一件事或一種技能,專研到底,實踐到極致之后。長此以往,我們必定會成為這個行業(yè)的領(lǐng)軍人物。
看著如今的社會,幾乎各個國家都存在著一種卑微的職業(yè)——乞丐。他們是常年以乞討為生的人,被其他職業(yè)者叫做“要飯的”或者“叫花子”,他們身處于社會階級的最低端,不斷卑微地向別人乞求,接受著人們的施舍,同樣也承受著別人歧視和羞辱。
但是在中國的歷史中,卻存在著很多乞丐出身的著名人物。例如伍子胥、朱元璋、嚴嵩,蘇乞兒和武訓等等,他們出生卑微,靠著自己的努力,成為了一代傳奇人物。
他們的名字流芳百世,被人們熟知。其中,武訓從小就是一個卑微弱小的乞丐,卻在成年后,變成了近代教育事業(yè)的先驅(qū)者,并且是唯一一個以乞丐身份記載到中國歷史中的人。
武訓的悲慘童年
在道光18年間的農(nóng)歷10月19日,武訓先生出生在山東堂邑縣的一戶窮苦家庭,家里子女眾多,排行老七,武訓又叫做武七。父母常年務(wù)農(nóng),生活情況異常困難,長期是處于吃了這頓,沒下頓的境況。
在武訓七歲的時候,父親的離世,讓本就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剎那間就失去了唯一的收入來源,萬般無奈之下,武訓他只能跟隨母親上街乞討為生。
隨著武訓慢慢長大,在他15歲的時候,來到姨夫張老板家打工??蛇@張老板卻是一個長期壓迫平民百姓的雇主,在武訓打工的期間,經(jīng)常打罵欺辱他,甚至克扣他的血汗錢。兩年后,長期受到壓迫的武訓,辭職后選擇來到另外的一個李姓家里打長工。
可是在一年的除夕之夜,李姓主人讓武訓在門框上貼上對聯(lián),不識字的武訓不小心將對聯(lián)貼倒了。受封建迷信思想影響的李姓主人,認為這是非常的不吉利。盛怒之下,對武訓拳打腳踢,惡語相向。武訓在李姓人家打了三年的長工,沒有得到過一分工錢,甚至有時候吃不飽一頓飯。
在得知母親病重,急需金錢購買藥材的時候。武訓第一次向李姓主人索要打工費??刹辉氲剑@戶人家居然掏出假賬戶,謊稱武訓的三年工錢已經(jīng)支付完畢了。
武訓極力爭辯,卻因為不識字的緣故,反而被誣陷成訛錢賴皮。最后被李姓人家毒打一頓,口吐白沫,拖到街上示眾。
回到家中的武訓,不語不言,自己靜靜地待了三天。這是第一次武訓意識到,在這個社會中讀書識字有多么的重要,就是因為自己的無知還讓自己落到這樣的境地。為了再次避免這種情況,武訓決定一邊乞討一邊學習,一定要充盈自己的知識面,讀書識字,不再任人欺負了。
想要新辦學堂的武訓
僅僅只有20歲的武訓,四處乞討,去過華夏的山東,湖南,河北,江蘇等等地區(qū)。他花了大把的時間去游歷中國的大好河山,見識到了華夏民族的地大物博,開拓了眼界,豐富了學識。
在長時間的乞討過程中,武訓發(fā)現(xiàn)在當時的社會中,存在著和他一樣,很多因為沒錢上學不識字,而遭受不公平的對待的百姓。武訓深深的感受過無知帶來的痛苦,為了幫助這些同病相憐的人們,他決定將自己辛苦乞討來的錢,攢起來開辦義學。
在武訓21歲的時候,正式開始實施他的“義學計劃”。每次乞討來的衣服和食物,他都會賣掉,只留下自己的生活必需品。他長期頭發(fā)臟亂,衣不蔽體,完全一副可憐的乞丐模樣。
他一邊乞討一邊打工,白天給別人跑腿寄信,晚上幫別人縫制麻線。有時候,武訓的生活遇到困境,一籌莫展的時候,武訓總是鼓勵自己:“拾線頭,纏線蛋,一心修個義學院;纏線蛋,接線頭,修個義學不犯愁”。
除此之外,他還會像江湖的藝人一樣,當眾表演雜技。比如扛大鼎,刀破頭,胸口碎大石甚至是吞石頭吃毒物等等行為??恐@些雜耍技能,成功吸引了客人的注意,獲得了別人的大量施舍。
十年過去了,武訓的積蓄數(shù)量已經(jīng)非??捎^了。他想要用這筆錢貸款給其他人,以此獲得更多的利潤。長此以往,在武訓49歲的時候,他的積蓄已經(jīng)可以置辦300多畝的田地了,在當時的社會中,武訓已經(jīng)是一個非常富有的人了。
可是他并沒有選擇享受這來之不易的辛苦,而是選擇繼續(xù)做一個清貧窮困的乞丐。
實現(xiàn)夢想的武訓
武訓決心將大部分的積蓄用來建設(shè)義學,到處奔走,終于在1888年的時候,經(jīng)他一手創(chuàng)辦的“崇賢義塾”在堂邑縣柳林鎮(zhèn)地區(qū)成功建立了起來。這是他創(chuàng)辦的第一所義學,耗費了他30年的青春,30年的心血。
這所義學創(chuàng)立起來后,武訓他誠心誠意地去請當?shù)赜忻奈娜嘶驅(qū)W者,讓他們到這所義學任教,按月支付他們的教學報酬。但是在這所學堂里面上學讀書的學生們,都是不需要交學費的。學堂里面全部的開支都是武訓一力承擔。
武訓對老師和學生總是格外的大方寬容,但是對于自己卻是非常的苛責。他一有時間,便到學堂來探望??吹秸J真負責的任課老師,武訓總是會跪拜磕頭,表示感謝。看到犯懶疏忽的老師時,他也會跪拜一下,表示提醒。
偶爾碰到頑皮貪玩,不認真上課的學生,武訓便會跪在學生面前哭訴道:“要是讀書還不用功,以后沒出息,怕是沒有臉面回家見父母呀。”聽到此話的學生,紛紛慚愧不已,今后在學習方面再也不敢懈怠,努力鉆研,積極上進。
看著自己的“崇賢義塾”蒸蒸日上,武訓創(chuàng)辦義學的想法更加強烈了。在1890年的時候,武訓又和當?shù)氐乃聫R交流,在館陶縣地區(qū)建立起了第二所義學。隨后,在1896年的時候,第三所義學堂在臨清縣創(chuàng)辦起來。
武訓的一生都在為了創(chuàng)辦義學而奮斗,長期過度勞累,積勞成疾的他,在59歲的時候,在自己所辦的義學堂里面,伴隨著朗朗讀書聲離開人世間。學堂里面所有的老師和學生都來吊唁他,為他送行,哭聲一片。
名垂青史——千古奇丐
武訓創(chuàng)辦義學的一生中,獲得了太多人的愛戴和尊敬。他在自己遭受無知帶來的痛苦之后,依舊對這個世界抱有希望,用自己的雙手,舉起來下一代的未來。在清朝,武訓被朝廷授以"義學正"名號,賞穿黃馬褂。民國時期,為了紀念武訓,在為臨清地區(qū)修建了"武公紀念堂"。新中國成立后,在重慶舉辦了一場紀念武訓誕辰一百零七周年的活動。
當時武訓一生的義學成就,被正式編排進入了學校的教科書,讓全國的莘莘學子都了解到了武訓先生的事例。
武訓靠著一生的默默奉獻,成為了唯一一個以乞丐身份進入中國歷史的人,也是唯一一個在全球書刊《世界教育辭典》中,被譽為 “無聲的平民教育家”的乞丐。
武訓有著怎樣的人生經(jīng)歷?
武訓是清末堂邑縣武莊(今屬冠縣)人,生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武訓原本沒有正式名字,他和魯迅筆下的阿Q一樣,都是那種“窮得連名字都沒有”的貧民。因在家族同輩兄弟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武訓這個名字實際上是個賜名,在他老年時,朝廷為嘉獎他的興學義舉而給他取名為“訓”,以示朝廷對他創(chuàng)辦義學來訓導(dǎo)貧苦學生的支持和鼓勵。
武七自小家境貧苦,7歲喪父,隨母親乞討為生。每次隨母親路過學堂的時候,幼小的武七都要駐足良久,他總是為里面的朗朗讀書聲深深吸引。然而在當時,就武七的家庭條件,上學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而已。
14歲后,武七多次到大戶人家當傭工,經(jīng)常受到欺侮。辛辛苦苦干完三年,到了領(lǐng)工錢的時候,大戶人家偽造了一本假帳,欺武七不識字,謊稱所有工錢早已支度完畢。武七據(jù)理爭辯,卻被誣為“訛賴”,并遭到家丁的毒打。氣得他口吐白沫,大病一場,在破廟里一連三天不食不語。思量之余,武七方悟以往受盡欺辱,皆因吃了不識字的虧。他又想,周圍象他這樣的窮人還有很多,如果不念書,窮人永遠沒有出路。于是他萌發(fā)了興辦義學的念頭。
窮且益堅,不墮青云之志。一旦建立了自己的目標,武七便以貫穿其一生的苦行和執(zhí)著來實現(xiàn)這個目標。自古以來,學堂除了官辦,就是民間殷實人家集資興辦。以赤貧之身而興義學之舉,曠古未聞,其難度可想而知。一個乞丐,不圖名,不為利,抱有這樣的大志,固然值得佩服,然而,這個志向?qū)λ麃碚f是不是過于“遠大”?可以實現(xiàn)么?
咸豐九年(1859),21歲的武七開始著手實施他的“偉大”計劃,到各地去行乞集資。他頭發(fā)臟亂,面目污黑,爛衣遮體,但卻很快樂,一邊走一邊唱著自己編的歌謠,四處乞討,“邊乞邊傭”。幾年下來,這個苦并快樂著的乞丐,足跡所至,遍及山東、河北、河南、江蘇等地。
每次討得較好得衣物和飯食,他就設(shè)法賣掉換錢。而自己則象一個苦行僧一樣,只吃最粗劣的食物,邊吃還邊唱:“吃雜物,能當飯,省錢修個義學院?!?。他有時還象個江湖雜耍藝人一樣表演錐刺身、刀破頭、扛大鼎等節(jié)目,甚至吃毛蟲蛇蝎、吞石頭瓦礫,以取賞錢。他還將自己的辮子剪掉,只在額角上留一小辮,裝扮成戲里的小丑模樣,以獲得別人的施舍。
武七白天乞討,晚上紡線績麻,邊做活邊唱:“拾線頭,纏線蛋,一心修個義學院;纏線蛋,接線頭,修個義學不犯愁。”在農(nóng)忙時還經(jīng)常給富人打短工,并隨時編出各種歌謠唱給眾人聽。另外,他還為人做媒紅,當信史,以獲謝禮和傭錢。
經(jīng)過多年的辛勞,武七終于積少成多,存了一筆數(shù)目可觀的錢。由于他居無定所,錢款無處存放,就打算找一富戶人家來存放。他打聽到本縣有一位舉人楊樹坊,為人正直,名聲很好。武七覺得這個人值得信賴,于是跑到楊府求見。由于他是乞丐,主人拒而不見,他便在大門口一跪就是兩天,最后終于感動了楊舉人。武七把乞討積錢、興義學之事原原本本敘述一遍,楊舉人大為感嘆。楊舉人不但答應(yīng)幫他存錢,并且表示要助他辦學。
隨著款項的增多,武七開始典買田地,備作學田。同時他以三分息給他人放貸,以獲得更多的資金。在他49歲時,武七已置田230畝,積資3800余吊。這在當時已經(jīng)是相當?shù)呢斄α?,可是他依然沒有放棄自己的乞丐身份而選擇享受,他繼續(xù)過著赤貧的生活。這時他覺得時機已經(jīng)來臨,決定創(chuàng)建義學,于是他向楊舉人提出建義學之事,楊舉人說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武七應(yīng)先娶妻生子,武七唱道:“不娶妻,不生子,修個義學才無私?!?span style="display:none">Fat創(chuàng)意嶺 - 安心托付、值得信賴的品牌設(shè)計、營銷策劃公司
光緒十四年(1888),武七花錢4000余吊,在堂邑縣柳林鎮(zhèn)東門外建起第一所義學,取名“崇賢義塾”。武七用了整整三十年的時間來實現(xiàn)他的理想,在這三十年里,他受盡苦難,但始終堅定的一步步邁向他的目標。學校建成后他親自到當?shù)赜袑W問的進士、舉人家跪請他們?nèi)谓?,并到貧寒人家跪求他們送子上學。當年招生約50余名,依循慣例分為蒙班和經(jīng)班,學費全免,經(jīng)費從武七置辦的學田中支出。每逢開學第一天時,武七都要先拜老師,次拜學生,這種儀式持續(xù)多年。每次置宴招待老師,他都請當?shù)孛澫嗯?,而自己則站立門外,專候磕頭進菜,待宴罷吃些殘渣剩羹便匆匆而去。
平時,他常來義塾探視,對勤于教課的老師,他叩跪感謝;對一時懶惰的老師,他跪求警覺。有一次老師睡午覺睡過了頭,學生在學堂內(nèi)打鬧,武七徑直來到老師的房前,跪下高聲唱道:“先生睡覺,學生胡鬧,我來跪求,一了百了”。老師十分慚愧,以后再也不敢疏懶。對貪玩、不認真學習的學生,他下跪泣勸:“讀書不用功,回家無臉見父兄”。就這樣,義塾老師對他十分敬憚,而學生也不敢有絲毫懈怠,大家都嚴守學規(guī),努力上進,學有所成者甚眾。
光緒十六年(1890),武七與寺院合作,在館陶縣楊二莊興辦了第二所義學。光緒二十二年(1896),武七又靠行乞積蓄,并求得臨清官紳資助,用資3000吊在臨清縣御史巷辦起第三所義學。武七一心一意興辦義學,為免妻室之累,他一生不娶妻、不置家。其兄長親友多次求取資助都被他拒絕,他唱道:“不顧親,不顧故,義學我修好幾處?!?span style="display:none">Fat創(chuàng)意嶺 - 安心托付、值得信賴的品牌設(shè)計、營銷策劃公司
山東巡撫張曜聞知武七義行,特下示召見,并下令免征義學田錢糧和徭役,另捐銀200兩,并賜名武七為武訓。同時奏請光緒帝頒以“樂善好施”的匾額。武訓的絕世奇行轟動朝野。清廷授以“義學正”名號,賞穿黃馬褂。從此武訓聲名大振。
光緒二十二年(1896)4月23日,武訓病逝于御史巷義塾。根據(jù)《清史稿》的記載,“(武訓)病革,聞諸生誦讀聲,猶張目而笑”。就這樣,武訓在眾學童朗朗讀書聲中含笑離開了這個世界,享年五十九歲。
出殯當日,堂邑、館陶、臨清三縣官紳全體執(zhí)紼送殯,遵照武訓遺囑歸葬于堂邑縣柳林鎮(zhèn)崇賢義塾的東側(cè)。各縣鄉(xiāng)民自動參加葬禮達萬人以上,沿途來觀者人山人海,一時師生哭聲震天,鄉(xiāng)民紛紛落淚。
陶行知先生的短詩《武訓頌》對武訓的一生做了概括,詩中這樣說:“朝朝暮暮,快快樂樂。一生到老,四處奔波。為了苦孩,甘為駱駝。與人有益,牛馬也做。公無靠背,朋友無多。未受教育,狀元蓋過。當眾跪求,頑石轉(zhuǎn)舵。不置家產(chǎn),不娶老婆。為著一件大事來,興學,興學,興學。”
雖有人質(zhì)疑武訓受賞黃馬褂一事的真?zhèn)危溆枮槌⒙≈丶为?、為時人稱頌卻是不爭的事實。清王朝當時已是大廈將傾、搖搖欲墜,仍令國史館為武訓的事跡立傳,這使得武訓和他的事跡倍受當世矚目。根據(jù)《清史稿》宣統(tǒng)本紀的記載,“己未,予積貲興學山東堂邑.義丐武訓事實宣付史館?!蔽溆柕氖论E后來被編入《清史稿》列傳二百八十六孝義一節(jié)中。
以上就是關(guān)于武訓是什么人相關(guān)問題的回答。希望能幫到你,如有更多相關(guān)問題,您也可以聯(lián)系我們的客服進行咨詢,客服也會為您講解更多精彩的知識和內(nèi)容。
推薦閱讀:
創(chuàng)新的茶業(yè)vi設(shè)計(茶葉vi設(shè)計案例)